栖霞穿花:胶东民间舞蹈的活化石

来源:YMG记者 牟涛 通讯员 新忠 炳义 国锋 王强 摄影报道   发布时间:2015-05-21 02:52:24 

起源于道教文化

相传,穿花源于元朝。

当时栖霞出了一位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著名诗人、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之一的丘处机。他去世后,为了纪念他,人们每年便在他的生日之日(正月十九)于当年他修建的太虚观里举办“燕九节”庙会。明朝刘侗、于奕正所著的《帝京景物略》中,这样记载“相传是日,真人必来,或化冠绅,或化游仕冶女,或化乞丐。故羽士十百,结圜松下,冀幸一遇之”。传说,这一天谁有幸遇上长春真人,就能驱除百病,延年益寿。于是百姓们便打起锣鼓,跳起舞蹈,从早到晚欢迎丘神仙的到来,到了夜晚,舞蹈的人便举着点起蜡烛的木制花盆为“丘神仙”引路,于是便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穿花。

近日,记者前往山东胶东半岛腹地栖霞市臧家庄镇泊子村,对栖霞穿花舞进行了采访。栖霞市文化馆馆长林炳义介绍,穿花盛行于清末民初,这时期穿花的演出主要是在当地人的秧歌表演前后,成为一个重要的热场节目。当时,秧歌是“正戏”,而大部分人在看了正戏仍意犹未尽,于是在秧歌演出结束以后,参加演出的演员们穿着演出服装,走下舞台,捧起提前准备好的木制花盆,点上花盆里的蜡烛,跳起欢乐的穿花舞。

时间久了,人们对穿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许多人都是奔着穿花而出来的。由于演出多在冬季,秧歌表演时,许多人怕冷躲在家里,而一听到的锣鼓声便纷纷从家跑出来看穿花。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式演出时便没了秧歌而只剩下了现在的穿花。

代代传承得中兴

穿花之所以能够在历经数百年而兴而不衰,传承至今,是一代一代传花人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分不开。研究栖霞穿花多年的林炳义告诉记者,穿花的历史并没有史料记载,只能从一代一代传人去推测。泊子村穿花第一人是杨峰。关于他的情况已无从可查,他最小的一个孙子前几年去世时已近80岁。杨峰之后的一个重要传人是王守仁,去世时89岁,现在活着的话也应该是130多岁。

在王守仁之后,穿花在泊子村得到中兴,全村几百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会跳穿花的人。这一时期,王守仁的几个徒弟挑起了传承的重任,代表人物主要有“四姓四支”,一支是王姓“三兄弟”王守福、王守法、王守全,一支是马树好,一支是李洪成,还有一支杨同忠。这样一批穿花人将穿花推入了一个兴盛时期。村里83岁的穿花老人李汉英介绍:每年正月初一在本村演出,初二之后就开始窜乡,这个村演完了那个村再演,一直演到正月十五,有时二月初二还演出。

68岁的王桂明和58岁的马洪贵是现在泊子村穿花的组织者。他们两人都是穿花世家。王桂明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开始学习穿花的。他的师傅除了自己的父亲王守福和两个叔叔外,还有马洪贵的父亲马树好。如今他的徒弟也遍布全村。马洪贵现在负责穿花的锣鼓队,父亲曾是泊子村穿花的“灯头”。

今年70多岁的原泊子村党支部书记朱洪光没跳过穿花,却一辈子支持村里人玩“穿花”。30年前,著名穿花老艺人马树好去世时曾拉着朱洪光的手,千叮万嘱:“一定不能让穿花在我们这一代身上断了根,那样的话,我们无颜见祖宗呀!”几十年过去了,他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上,细心呵护关注着穿花的每一步的发展。1985年,穿花被选拔代表全镇参加栖霞县的表演比赛。为此,朱洪光亲自选拔了20多个人,请来了镇文化站同志前来指导,封闭训练了40多天,最终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朱洪光现在已经不再担任村书记,可是只要一听到村里的锣鼓响,他的就坐不住了,他说:“现在只要看一眼穿花我心里就舒坦好久。”

栖霞民间文化的集萃

“这叫‘谢茶’,先感谢观众们的观看,表演后还有一次‘谢茶’”,在马洪贵的介绍下,记者欣赏了一场完整的穿花舞。穿花舞队伍由30人左右组成,男女各12个,锣鼓数人。角色随表演的情况而变化,主要有“灯头”一人或两人,是演出队伍的核心,有着不同身份的男女“灯花儿”各数十名。舞蹈是穿花的重要构成部分,穿花表演者右手擎花盆在胸前,左手有板有眼地横在胸前,在场地内排成两列。领头的“灯头”站在队伍前,演出时,他会高举起花盆,然后,领头的与所有表演者一起两腿交叉,身体前倾下沉,向观众“谢茶”,表演正式开始。

穿花的步法要求很严格,步子要小而轻,身板要灵活,花盆在胸前要稳要平,还要让花盆上的花儿颤动起来,花盆里的蜡烛又不能被风吹灭。所以,要成为一名穿花高手,没有几年的功夫是不行的。穿花的舞步和队形变化复杂多样,主要有剪子股、“8”字步、四门斗、龙摆尾、双菱花和蛇蜕皮等。“花灯”是舞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道具,是由一个木制花盆、一束纸花和花盆里的蜡烛组成。舞蹈时,花盆随舞蹈者起起伏伏,进进出出,渲染了一种神秘而热烈的祥和氛围。

穿花的美主要表现在那变化多端的队形和那一条舞动着的长龙。夜幕下,那罩在花盆里的红红烛光,在阵阵轻风中跳跃闪烁,把那五颜六色的纸花映得格外艳丽,更映红了人们的那一张张笑脸。舞者的动作、表情各不相同,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扮相,县官的滑稽与狡猾,村姑的纯真无暇,书生的文雅大方,各色人物在这样一个小小舞台上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月里是什么花?人人所爱,什么人手扯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是迎春花,人人所爱,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穿花最特殊的地方就在于边跳边唱,歌唱部分为《十二月对花》,又称“灯歌”,在舞蹈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便有一个“股节”,舞者随着激越的鼓点分男女排成两行,伴随着唢呐、二胡等乐器的奏起,一男一女扭着、跳着出现在中间,对唱十二月歌。对唱是一问一答的形式,一唱一和,歌词风趣而富有哲理。每一个月都有一种代表性的花儿,回答时也十分恰如其分地说出一个与花儿有关系的典故或传说。

穿花的伴奏主要有锣鼓和乐器两部分组成,舞蹈时主要由锣鼓打点,指挥舞蹈的快慢和节奏的急缓,具有情绪热烈奔放,节奏形式多变,明快紧凑,感染力强等特点。对唱时,锣鼓停,二胡、笛子、笙等器乐奏响。

让民间瑰宝永久传承

老支书朱洪光告诉记者,当初穿花差点在栖霞断了根。原来,进入21世纪穿花进入低潮。由于电视、录像机、VCD家电等陆续进入家庭,农民们不出门就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节目,那跳了几百年的穿花一时少了往日的吸引力。农村改革使当年的穿花爱好者纷散四离,忙于脱贫致富,年轻的青年农民无暇顾及这玩不来钱的穿花,一些上了年纪的穿花艺人也只能望“花”兴叹,随着这样一批老艺人的故去,泊子村的穿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直到2000年,王桂明和马洪贵在村里的支持下,成立了20多人组成的穿花表演队,才让穿花舞再次活跃起来。

研究多年穿花舞的林炳义告诉记者,栖霞穿花是栖霞民间文化的大荟萃,是各种音乐歌舞艺术的大展演,它集合着流行于胶东民间的几乎所有门类的表演艺术,充分展示了胶东地区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的艺术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是研究胶东地区传统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发展史的重要素材。穿花是胶东地区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寓含胶东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涉及胶东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风俗民情,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

栖霞穿花中的《十二月对花》是栖霞民歌的一个重要代表篇目,更是穿花表演艺术的重要特色和内容,其中的十二段歌词生动形象,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为研究胶东地区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更重要的是穿花为研究胶东地区民间舞蹈艺术提供了活的素材,成为我国民间舞蹈百科全书中的不无可替代的教材,有着十分重要的舞蹈史价值。

栖霞穿花在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之后,已深深扎根于栖霞人民之中,成为山东省众多舞蹈中不可多得而又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为了让这门传统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栖霞将进一步建立有利于穿花传承发展的新机制,聘请省内外民间艺术专家,进一步发掘穿花艺术丰厚的文化内涵,强化宣传,加大投入,加强保护,积极扶持和鼓励老艺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更好地传承穿花艺术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附:包含各种典故的十二月歌(歌词)

正月里是什么花?人人所爱,什么人手扯手走下山来?

正月里是迎春花,人人所爱,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

二月里是什么花?披头先老,什么人背书箱定下乾坤?

二月里是老公子花,披头先老,孔夫子背书箱定下乾坤。

三月里是什么花?满园所红,什么人在桃园结拜弟兄?

三月里是桃花,满园所红,刘关张在桃园结拜弟兄。

四月里是什么花?盘龙上架,什么人去征挂死里逃生?

四月里是黄瓜花?盘龙上架,有刘海去征挂死里逃生。

五月里是什么花?满泊所黄,什么人在磨坊泪珠两行?

五月里是小麦花?满泊所黄,李三娘在磨坊泪珠两行。

六月里是什么花?珍珠落地,什么人做老酒醉死柳林?

六月里是小粟花?珍珠落地,有杜康做老酒醉死柳林。

七月里是什么花?单根数柳,什么人持钢鞭打开春秋?

七月里是芝麻花?单根数柳,楚霸王持钢鞭打开春秋。

八月里是什么花?满泊所白,什么人访白袍闪了一跤?

八月里是乔麦花?满泊所白,有敬德访白袍(注1)闪了一跤?

九月里是什么花?满坡所黄,什么人丢金钗扑入黄昏?

九月里是小菊花?满坡所黄,李翠莲丢金钗扑入黄昏。

十月里是什么花?严霜打死,什么人送寒衣哭倒长城?

十月里是眉豆花?严霜打死,孟姜女送寒衣哭倒长城。

十一月里是什么花?飘飘扬扬,什么人去摸鱼孝敬爹娘?

十一月里是小雪花?飘飘扬扬,有王小去摸鱼孝敬爹娘。

十二月里是什么花?满家所亮,什么人上西天禀报玉皇?

十二月里是蜡烛花?满家所亮,张灶王(注2)上西天禀报玉皇。

1:白袍,指唐朝谢里,又称白袍少将,传说谢里征东,不被重用,尉迟敬德去访问谢里,没求动。

2:张灶王,指灶王爷,又名张云芳。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