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海洋生物编“家谱”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9-12-09 11:01:01 

编者按

    他是国内首位入选“香江学者计划”的海洋科学学科青年专家;他绘制了60多个海洋动物的线粒体基因图谱,创建了系统发育线粒体基因组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他对深海生物起源与演化的研究情有独钟,成果得到国内外业界同行的广泛关注,他就是江苏海洋大学“80后”教授申欣。11月29日,申欣荣获首届江苏省海洋湖沼青年科学家奖。

■ 本报记者 张向冰 通讯员 陈晓艳 王 拓

    和海洋结缘,来自幼时的憧憬。“我出生在内地,小时候就对海洋充满了无限向往。”在申欣的少年时代,“浩瀚的海洋到底什么样”“海洋里蕴藏着哪些宝贝”等问题一直在他脑海里萦绕。

    2002年,申欣进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就读海洋科学专业的研究生。“站在中科院海洋所门口,第一次见到憧憬已久的大海,心情无比激动!”那一刻,申欣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一个月后,申欣参加了黄、东海航次调查。首次出海,就在船上待了60天。那段时间,他经历了台风、大浪、晕船等各种考验,但第一次看到漂亮的飞鱼、逐浪而行的海豚以及叫不上名字的海洋生物,他感到特别开心,再苦、再累也值得。

    艰苦的工作环境是海洋研究者时常面临的问题。参加长江口海洋资源调查时,船上居住条件非常简陋。船舱里睡觉的地方只有半米宽,门板一关就像一个小衣柜,人在里面只能平躺着,翻个身都觉得困难。由于船小,晃动得厉害,所有人都晕船了,一口饭也吃不进去。“吃一口就吐,胃里翻江倒海,难受极了。但每到一个调查站点,大家都努力克服身体的不适,开展拖网、分拣、计数、装瓶等工作。尽管工作繁重,海上作业不分昼夜,但大家从未间断过。”那一次出海,让申欣深刻体会到一名海洋工作者的艰辛和不易。

    在申欣看来,研究好海洋,特别是研究好海洋生物,才能更好地利用海洋、经略海洋,让地球这个“蓝色星球”可持续、健康发展。

   “‘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将家谱不明的生物分化搞清楚就是我的工作。”申欣经常用这种生动的方式,形容自己的研究是给海洋生物“编家谱”。

    近年来,利用基因组信息进行生物演化研究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与单基因或单基因片段相比,基因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遗传信息量丰富和遗传标记稳定、可靠等优点。动物基因组包括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申欣所负责的研究组是国内最早将线粒体基因组应用到海洋动物系统演化研究的团队之一,迄今已完成60多个海洋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涉及星虫动物、螠虫动物、环节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和苔藓动物等十几个海洋动物类群。申欣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为研究这些类群的遗传背景、基因组成、碱基偏好、选择压力、基因排列,以及相关生物类群的生物进化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申欣在国际上首次揭示星虫动物门应并入环节动物门,取消星虫动物“门”的地位。在十几年科学积累的基础上,他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Phylomitogenomics(系统发育线粒体基因组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概念和内涵,并首次将这一新兴学科名称使用于科学论文中。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同时,海洋还是资源的宝库。”申欣表示,根据现有的研究表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起源于海洋,脊椎动物也不例外。所以,对于海洋生物的研究非常重要,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知道海洋里到底有哪些生物,它们是怎么发展演化的,极端环境的生物特别是深海生物是怎么起源的?这些问题也是当今国际上海洋生物学研究关注的热点。

   “由于生态污染和环境恶化,很多海洋生物在我们认识它们之前就已经灭绝,所以海洋生物家谱的研究就显得更加急迫和重要。”申欣说,而他要做的就是“问源生命”,为更多的海洋生物编“家谱”。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