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渔歌的生命力在哪里?

来源: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发布时间:2019-10-26 09:13:37 

人物名片

  舒信虎,1950年出生。舟山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其创作的《哥是舢板妹是缆》《东西南北风》《带鱼煮冬菜》等舟山新渔歌,在省级国家级大赛中屡屡获奖;2018年发行“舟山·嵊泗渔歌MV”。

  嵊泗渔家,每到冬季饭桌上总有一碗热腾腾的“带鱼煮冬菜”。肥美的冬场带鱼合着鲜甜的冬菜,看似不出奇的食材,却能尝出绝美滋味。

  有人把这道菜从餐桌端到了舞台上,朴实的词曲与豪爽的舟山方言合在一起,同样“脍炙人口”,成为嵊泗人朗朗上口,竞相传唱的乡谣渔歌。

  这个人,名叫舒信虎。是一位年近古稀的文艺工作者,也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嵊泗渔歌的传承人。 十余年来,他和嵊泗的文艺团队潜心创作舟山新渔歌,就为了把渔民兄弟的苦与乐告诉世人,把渔歌传承融入到百姓生活中。

  1 邂逅文艺,深爱几十年不变

  上月底,舒信虎老师从嵊泗赶来定海,参加一场关于舟山锣鼓的研讨会。我们有幸在定海见面,他对记者的采访很上心,手边一张纸上工整地写满了要讲的内容提纲,足见他做事的细致。

  这样的一丝不苟,可说是舒老师的生活习惯。从一个渔民到一位文艺工作者的转变,有很大的内在因素是他的心思细腻,做事一丝不苟。这也体现在他所创作的新渔歌中,情感绵密,直入人心。如今虽年近古稀,本该含饴弄孙,但舒老师依旧会在每天清晨从家里出发,到嵊泗县文化馆上班。“一天都没离开过,一直到现在,他们不让我离开,徒弟也需要我带带他们,我也舍不得离开。 ”对于工作的“离不开”几乎成了他生活中的本能,而“渔歌”则是他的心头好。

  说起渔歌,舒信虎口若悬河。从16岁下海捕鱼直到现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光阴中,渔歌一直未曾离开过他的生活。最初的十年,对于身为渔民的舒信虎来说,渔歌是一种工具。起锚、拔篷、拉网……但凡需要众人合力的活儿,都离不开这种带着节奏感的欢快音调。虽然大多没有动人的词句,但足以让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忘却忧愁劳累。

  单调枯燥的海上生活,让很多渔民更喜爱音乐,回到岸上拉琴唱曲,让长久在寂静得只闻风浪之声的耳朵得到滋润,也能让枯寂劳累折磨的身心得到放松。

  年轻时候的舒信虎就很会拉琴、吹笛、唱歌,虽然只读了6年书,但对文艺的热爱发自心底。这种热爱和特长使他在26岁时成为五龙公社文化站站长,之后又调到嵊泗县文化馆。

  吃文艺饭并不容易,舒信虎文化程度不高,长年放在手边的书籍是词典。为了自学谱曲作词,舒信虎一度废寝忘食。从简谱都不认识,到自己能够谱曲,舒信虎花了三年时间。

  然而,起点不高,缺乏系统理论知识也是长久跟随舒信虎的一块短板。即使他再努力,总是力又不逮,别说是在全国的众多词曲创作者中脱颖而出,就算是省内,也不容易。“这件事,我是在很多年后才想明白的。我底子薄,基础差,拿不出什么可以跟同行比拼。但这并不意味着做不出成绩,有时成绩需要厚积薄发,也需要等待机缘。 ”舒老师有些感慨。他明白这些道理用了几十年,而中间几经转折,而当他把这些道理讲给后辈们听时,往往无人肯相信。

  2 初次获奖,明白一些道理

  “早些年我写过小品、诗歌、曲艺,各种各样门类都尝试过,多是取材于渔村,讲述渔民兄弟自己的故事。年轻时也想冲奖,也想有荣誉,但收获有限。 ”舒信虎说,自己第一首获省级金奖的作品《捡螺歌》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

  1980年一次在黄龙采风时,舒信虎听到一段渔歌号子,心有所感。“三月三,黄螺爬上滩。这首歌就是借用这句舟山渔民的渔谚。”舒信虎说,自己十年的渔民生涯就是后来创作的肥沃土壤,给了他源源不断的灵感。《捡螺歌》曲调改编自黄龙乡渔民劳动号子,由于嵊泗每个乡镇的渔业作业方式都不太相同,渔歌号子也就不同,比如他的老家五龙乡,大多采用可活动的渔网,而黄龙乡则更多使用固定式的渔网,捕捞方式不同,喊的劳动号子也就不一样。

  省里拿了金奖,精神头就是不一样,那段时间越写越顺。“那段时间,我的作品只要投上去,就能获奖,有不少还是国家级的奖项。这样的成绩,让我一度有点自我膨胀。 ”舒信虎坦言,他当时琢磨着,是不是应该“赶赶潮流”,写一些其他题材,比如关于情爱的流行歌曲之类,受众面或许会更广。然而,这些作品投上去,最终全部如石沉大海,连个回响都没有。

  这一度让舒信虎很郁闷。“后来我才想明白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全国有这么多人在创造同类作品,这个创作市场供大于求,根本不缺我这点‘地摊货’。我的那些所谓创作,也只不过是在模仿别人的成功作品,照猫画虎的结果可想而知必然失败。 ”

  要走出这段曲折泥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有些迷惘的舒信虎也是许久之后才遇到一个改变的机缘。

  3 大胆尝试,新渔歌的诞生

  那是2005年的夏天,县文化馆准备举办一台文艺晚会,邀请了好几位歌星来助阵。当时的馆长金瑛和舒信虎商量:“咱们能不能也拿出一个本地节目来,比如说渔歌? ”

  渔歌?对于这个,舒信虎并不陌生。但是传统的渔歌类似于劳动号子,源于生产需要,词曲简单,内容陈旧,并不适合现代舞台表演。“我那时候日也忖,夜也忖,走路吃饭都在忖,怎么写好这首渔歌。一连写了好几稿,都不满意。 ”舒信虎说,“后来我就发现了症结所在,舟山渔歌当然要用舟山方言来唱才有气势,用普通话就表达不出这层意思来。 ”

  想明白这层,舒信虎大胆尝试用舟山方言创作歌曲。作品的内容是什么?出身渔民的舒信虎第一个想到的是船,有船就有缆,然后就是情。“这个想法源于当时很流行的一首歌《纤夫的爱》,照着这个框架,我写下了那首《哥是舢板妹是缆》。 ”

  “阿哥囝呀阿哥囝……一更里来月上山,南风轻番番,约好了我的妹妹呀,相会大沙滩……”舒老师轻缓地用方言念出这几句歌词,“阿哥囝是嵊泗人的昵称,交情好的兄弟姐妹都带个‘囝’,透着股亲切宠溺。 ”

  演出当晚,菜园镇的望海广场上人潮涌动。嵊泗当地歌手沈亚球和弟弟沈利兵盛装上台,一曲悠扬的方言渔歌《哥是舢板妹是缆》迷醉了众多本地观众,而很多外地游客虽不明白歌词,却也反响热烈。

  没几天这首歌就风靡了嵊泗的大街小巷。“老百姓喜欢的程度我想不到。歌名他们记不住,却把‘阿哥囝’记住了,蹬三轮车的工人、端盘子的大嫂、买菜的阿姨、公交车司机都会唱‘阿哥囝'。当时的‘南风轻番番,沙蟹打洞眼,侬是舢板我是缆,侬是纽子我是襻’成了流行语。 ”舒老师说,这条路子算是走对了。

  4 贴近百姓,才是渔歌生命

  第二年,舒信虎创作的方言渔歌《东西南北风》参加省里的音乐新作演唱演奏大赛,一举拿下了创作和表演双金奖。

  “比赛时,我特地坐在评委们的后面,想看看他们的反应。”舒信虎记忆犹新。“评委们显然是听不懂舟山方言的,但这首渔歌爽利豪迈的曲风吸引了他们。 ”

  “同场竞技的,多是悠扬婉转的江南曲调,情情爱爱温婉缠绵,十多首唱下来,评委们估计有点腻。沈利兵铿锵有力地用舟山方言唱出第一句,评委们都惊讶了! ”舒老师回忆时犹带笑意。他说,自己也由此意识到,即使大多数人不懂舟山方言,但并不妨碍渔歌的传播,海洋文化中所蕴含的豪迈爽利,能征服大批观众。

  这种意识在2007年得到了验证。当时,舟山远洋船老大李科平参加2008年奥运火炬手全国选拔赛,决赛环节,一曲唱尽渔民在海上顶着风浪艰辛捕捞的《东西南北风》给力助阵,李科平顺利成为奥运火炬手,舟山的新渔歌也在全国唱响。2009年,嵊泗渔歌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东西南北风》开始,我感觉要把舟山新渔歌做成品牌,而不仅仅是一个作品,写几首歌就算数了,我要把它做成我们舟山的文化品牌,更广泛地传承、弘扬。 ”

  舒信虎笔耕不辍,不断积累优秀作品。《带鱼煮冬菜》《我的阿姐囝》《阿拉舟山人》、《甜美枸杞》……一首首反映大海、渔村、渔民的方言新渔歌从他的笔下飞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传承?不是放在展览馆里的老物件和几段介绍,而应该是被老百姓广泛接受的,能够创造价值,不断创新升华的传承,也就是‘活态传承’。 ”舒信虎如此解释自己所理解的非遗传承。

  “这种传承不是越老越好。老渔歌的内容曲调都已经脱离了时代背景,并不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而新渔歌的创作就要从百姓的生活中去发现适合的创作元素,跟民众有贴近性。 ”舒老师举了个例子,2016年,唱进了全国群星奖的新渔歌《带鱼煮冬菜》就是从百姓饭桌上来的。

  《带鱼煮冬菜》是一首几乎每个嵊泗人都能唱几句的渔歌。创作这首歌很偶然,某天,舒信虎吃饭时,桌上正好有道带鱼煮冬菜,这一下子把他的记忆拉回到那段在渔船上的日子。“那时候,十天半月只能吃鲜鱼蘸酱油,遇上冰鲜船最开心了。 ”舒信虎回忆,拿鲜鱼换些萝卜、冬菜,放在一起煮,带鱼的鲜与冬菜的爽脆相交融,是海上难得的美味。

  这首歌一出,很快就火了,连带着这道菜,也成了嵊泗饭馆的必点菜。传唱度之高,让舒信虎突然意识到,渔歌传承如果能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里去,活态地传承,效果一定事半功倍。

  “创作方言歌曲需要付出的成本其实是比较高的,我们现在有一支专门的创作团队,我的几个徒弟都全力投入到创作中,但一年能出的‘成品’也就两三首。 ”舒信虎说,他们这支创作团队目标很高,拒绝粗制滥造,但也受限于人才、经费稀缺,难以形成大批量作品。

  “我这几年也在整理舟山新渔歌的相关资料,撰写理论文章,系统地论述舟山新渔歌的形成、特点、优势、文化价值等。”舒老师说,他们正在不断尝试舟山新渔歌的推广工作。

  5 多种渠道,让渔歌传承发扬

  “舟山新渔歌是吸取和提炼原生态渔歌的音乐元素,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出来的方言歌曲。音乐也是有时代性的,一定要结合我们时代的东西,才能一代代传下去。”舒信虎说,他想让渔歌走进校园、社区、歌厅,让人们多接触,逐步接受,自发喜爱。

  “一方面是大型演出。先前,我们尝试过把新渔歌从单一曲目的表演形式转变成了大型原创渔俗风情歌舞,结合嵊泗旅游打造出大型原创渔俗风情歌舞《东海谣》,几次演出都反响强烈。但受限于成本和嵊泗明显的旅游淡旺季,要维持这台歌舞长期演出有困难。目前,我们也在想方设法改进。 ”

  “另一方面是村歌创作。如今嵊泗很多社区村都要求我们用方言渔歌的形式写村歌,每年我都会创作一两首。 ”舒信虎说,在嵊泗的一些社区文化礼堂,都有村民学唱新渔歌。例如五龙乡边礁村的文化礼堂,常有百十个村民现场学唱。

  “还有一个就是发行唱片。正式对外发行的渔歌专辑收录了《哥是舢板妹是缆》《带鱼煮冬菜》等13首渔歌代表作品。 ”舒信虎说,“以后我们还要把新渔歌做大,做成广场舞音乐,做成卡拉OK,免费提供给市民,让舟山到处都能飘荡我们的渔歌。 ”

  “舟山渔歌是海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就应该有生命力地传承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舒信虎说。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