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纪双屿港古遗址到底在哪里?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9-09-24 10:14:31 


  编者话:有着“16世纪之上海”之称的六横双屿港,一直来为海内外史家所关注,其港址更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本文作者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和人文地理考证及科学分析,形成了一条解密路径,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发现和见解。

  十六世纪的双屿港,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海上贸易基地,被日本学者藤田丰八称为“十六世纪之上海”。因与明朝政权海禁政策相悖,嘉庆二十七年(1548)四月初七巡抚朱纨遣都指挥卢镗、海道副使魏一恭等,率战船380艘、兵6000余,进击双屿港,焚艇35艘、舰42艘,擒海商头目李光头、许六、姚大等,毁所建营房,而后官兵以木石填塞双屿港。

  壹  双屿港之谜

  举世闻名的双屿港在哪里,有些学者认为在普陀六横岛与佛渡岛之间的水域,即佛渡水道,也是现今地图上标注“双屿港”的地方。但对这一观点的质疑是必然的,多种文献均记载双屿港已填塞。朱纨《双屿填港工完事疏》详细阐述了军事决策如何由“立营戍守”向“木石填港”的转变过程 :朱纨在与卢镗、魏一恭部署双屿之战时申明“就于双屿分兵屯守为立营戍守之规”,占领双屿港后,却没有得到战场指挥官卢镗有关戍守计划的报告,经催问,副将魏一恭回报“双屿四面大洋,势甚孤危,难以立营戍守,只塞港口为当。”朱纨抱病于五月十六日“自郭巨所亲渡大海,入双屿港”,“达观形势”后,与军官们商议防务计策,商议的结果却是“惟立寨之说,众以为非”。朱纨“姑从众议,行令动支钱粮,聚椿采石填塞双屿港”。胡宗宪《筹海图编》中记述“五月,官兵筑双屿港……聚木石筑塞港口。由是贼舟不得复入。而二十年盗贼渊薮之区至是始空矣。时二十五日也”。而今天的双屿港宽约2千米,水深10~90米,流速3~5节,可通3000吨大轮,可见,这不是当年朱纨所填的双屿港。那么朱纨所填的双屿港又在哪里呢? 双屿港有什么样特殊的地理环境竟可用“木石填港”代替大军驻守?双屿港填塞后会造成什么样的生态后果?十六世纪双屿港遗址问题象谜一样困扰着今天的人们。

  双屿港曾经填塞的历史事实,使我们可以认定朱纨填港处是双屿港的核心,也是研究双屿港遗址问题的关键。双屿港遗址研究,至今没有找到房屋遗迹、沉船等实物证据,唯一可以去寻找的“文物”只有朱纨填港的木石了,我们可以结合史料,对朱纨填港处作一些合乎逻辑的推论:

  1.朱纨填的是航道。港的概念,可以包括航道、海湾、锚泊地、海岸线等,双屿港海湾众多,“中间空阔约二十余里,藏风聚气,巢穴颇宽”,填海湾和锚泊地是不可能完成的工程量,又根据“贼舟不得复入”记述,填的应该是航道。

  2.双屿港航道不大也不小。因填港在数月内完成,按当时的技术水平,航道不可能很宽很深。但航道最小程度,当能容纳当时欧洲和东南亚来的商贸大船能顺利通过。

  3.填的地方为战略要地。双屿港之战,朱纨十分重视,他说“远夷畏服,在此一举,召衅速祸,亦在此一举”,“木石填港”计策居然能代替“立营戍守”的计划,这说明填港之地为战略要地,对海商们具有强烈的畏慑作用。

  4.双屿港航道现在是不可能再通航的了。当时航道已经阻塞,阻塞后周围海域流速下降,只会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明朝以来的历史,没有疏浚双屿港的任何记载,因此,双屿港航道现在是一片陆地或滩涂。

  以上分析仅仅为寻找双屿港古航道设置了一些条件,从而缩小了考察的范围,但还不足以解开双屿港古遗址之谜。

  贰 明朝古图的启示

  我们考察研究古地理,最好能搜集同时代的典籍、地图作为依据。胡宗宪所编的《筹海图编》,编修时间距荡平双屿港相差仅十余年,因此其所编地图与当时的情况是最接近的。在《筹海图编》卷一浙江十一——32图中,明确地标有“双屿港”,双屿港地处两岛之间,一岛标有“陆奥山”、“海闸门”地名;另一岛标有“白涂山”、“大漠坑”地名。“海闸门”在六横岛东南海岸,“大漠坑”即今“大脉坑”,在六横岛西北海岸。原来,十六世纪中叶的六横是由两个大岛组成,著名的双屿港就在这两岛之间!

  《筹海图编》揭开了十六世纪双屿港的神秘面纱,它不但揭示了双屿港就在六横岛,而且还注标出在现今六横岛的中部。六横岛中部山脉中断、地势较低,过去可能通航的地段只有两处:一是岑山,即原来六横上庄与下庄的分界线,此地两山之间最狭窄的地段宽40米左右,海拔高10米左右,成阶梯式分布一些农地,地势低的农地的地梗边多有卵石和贝壳,显然是海岸线的遗迹;二是峧头,即六横电影院旁的狭窄地段,此地两山之间宽约20米,海拔高约5~10米。那么,双屿港朱纨填的古航道只有三种可能性:一为岑山,二为峧头,三为二者均是。笔者认为岑山和峧头均为双屿港古航道,这种可能性更符合中外史料的记载:

  1.朱纨《双屿填港工完事疏》记载:“然访其形势,东西两山对峙,南北俱有水口相通,亦有小山如门障蔽,中间空阔二十余里,藏风聚气,巢穴颇宽。各水口贼人昼夜把守。”“南北俱有水口相通”,说明双屿港水道不止一个,贺家山像一道门一样挡在双屿港上,形成南北两个水道。

  2.朱纨《甓余集》记载:朱纨“六月二十六日,与刘恩至同到双屿,看得北港已筑未完,南港尚未兴筑”。朱纨说,他在港中住了三天,亲自指挥填港之事,最后“两港俱完”。这段记载明确地指出了双屿港分南北两个航道,而且均采取措施先后予以填塞。北港为峧头航道,南港为岑山航道,峧头航道相对较小先予填塞,先易后难,符合情理。

  3.根据荷兰籍葡萄牙主教林旭登(1563~1611)编的《航路总集》记载:“最后一个面向大海的岛屿很大,上面有数座高山及数个海湾。主要海湾位于西海岸。其中间有一座高耸的小岛。在它与海岸之间有一锚地。这是躲避南及西南风的避风处。入口处水深5噚,但十分狭窄,大船无法转动。这个岛屿周围的水底干净无礁。”这个大岛就是今天的六横岛,中间高耸的小岛是贺家山,贺家山山势陡峭,海拔超过百米,堪称“高耸”。贺家山为孤岛,它的南北就形成两个航道。“大船无法转动”,这是描述航道大小,与今天岑山、峧头的地形完全吻合。这段文字也使我们了解了双屿古航道的水深:5噚,即9米多(1噚=6英尺=1.829米)。

  至此,双屿港古航道有了确切的定位,为解开一系列双屿港之谜奠定了基础。为什么木石填港可以代替大军驻守?因为双屿港是中间以航道相连的两面港,航道填塞后使双屿港极易遭到封锁,从事非法贸易的海商们彻底地失去了安全性。深谙海事的卢镗等一线军官们提出的塞港计策,一举击中了双屿港的要害,使双屿港由海商的天堂变为他们的死地。双屿港的主港区在哪里?双屿港的主港区有两块:航道以西为西海岸港区,范围可能包括里岙、外岙、嵩山、峧西、滚龙岙、岑山、清港、杜庄、直至小湖,积峙、沙头当时为孤岛;航道以东为东海岸港区,范围可能包括大岙、峧头、东升、岑山、双塘、梅峙、直至外平峧,石柱头当时为孤岛。东、西海岸的主港区现在大部分均为陆地。

  叁 沧海桑田的变迁

  1548年,朱纨完成了他的填港工程,第二年他服毒自杀了,而他的填港工程却日复一日地发挥着作用,填港后双屿港海水流速下降,泥沙淤积速度加快,使水深10米左右的双屿港逐渐变为了滩涂。康熙、乾隆年间有规模较小的围涂造地,海塘结构简单,涂高浪小地段多为泥塘。至清道光十六年(1836),岑山以东滩涂建起了一条上规模的海塘——“千丈塘”,北起翁家嘴,南至张家塘。1837年在峧头以西建起了1200米长的“振绪塘”,使积峙山与外岙相连。但双屿填港300年后仍具有“港”的风貌,1846年,江南著名文人朱绪曾亲历六横考察,他写道:“今六横周围百里,生聚数千家,分上、下两庄,中隔一港。”并赋诗《黄公山》:“海闸门开渔贩多,礁潭石柱望嵯峨;黄公酒熟扶桑晓,谁补图经细索摩。”这位喜欢以考据入诗的诗人用了六横岛五个地名:黄公山、海闸门、礁潭、石柱(即石柱头)、扶桑(六横别称,宋代六横为安期乡扶桑村),因六横岛地名在变,地形在变,他只能感叹:谁能来补图经细细索摩呢? 朱绪曾的考察结果也隐含了这样一个事实,“生聚数千家”的六横岛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因此双屿港围垦工程热度不减:1856年在梅峙建成1400米的“永远塘”,1858年在峧头以东建成1075米的“聚源塘,”1858年在干岩与大沙头之间建成1200米的“阜庆塘”,1865年在陈家与小沙头之间建成450米的“南塘”……以后又有多次修建和扩建。经历年围垦,万船云集的双屿港终于变成了千顷良田。

  沧海桑田,是人和自然共同作用的产物,460年前的朱纨不可能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自己竟成为舟山群岛“连岛工程”第一人,“促淤工程”的鼻祖。朱纨木石填港的生态后果,使“双屿”横连在一起变成了“六横”,并不断扩大版图,客观上为今日六横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土地。当然,也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后果,双屿港沧海变桑田的真实故事,谱写了一篇浙东海洋文化的华章。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