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成报告:关注国家海洋核心利益

来源:海洋财富网   发布时间:2019-06-04 16:03:38 

推动蓝色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到山东视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0年年国家又选取鲁浙粤三省为全国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点。由此不难看出,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区域经济发展将突出海洋这个重点。也就是说东部地区的发展空间将瞄准海洋经济,担负起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任务。这次讲座,主要从关注国家海洋核心利益的战略高度重点阐述两个观点:即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强化海洋综合管理的重大意义。下面,我结合国际、国内的实际,谈四个方面的认识。

一、“蓝色经济区”提出的全球海洋发展背景

二、海洋经济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新潮流

三、海洋综合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发展态势

四、谈点感想:科学决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蓝色经济区”提出的全球海洋发展背景

 

     进入新世纪,海洋战略地位空前提升,以“蓝色”为显著标志的海洋经济成为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潮流,海洋核心利益成为沿海国家战略争夺的新高地。

全球海洋发展新走向主要表现在8个方面:

1、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20世纪人类面临三大挑战,即资源、环境、人口问题,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资源宝库,陆地上有的资源海洋里都有,海洋蕴藏着很多陆地上没有发现的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海洋资源被发现,海洋资源的潜力巨大。

     渔业资源:目前已知并被命名的海洋生物大约23万种,其中鱼类有15400余种。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总可捕量约2亿—3亿吨,实际捕捞量近1亿吨,提供了人类消费20%的动物蛋白。

     油气资源:世界已探明的海洋石油蕴藏量约1000亿吨,海洋天然气储量约140万亿立方米,海上石油产量已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4%。

     海洋金属矿产资源:人类在深洋底发现了极具战略价值的多金属结核,进入21世纪前后,又陆续发现了富钴结壳和热液硫化物等资源,海底热液硫化物矿体富集程度高、富含多金属元素、成矿速率快,有望成为21世纪人类即将开发的重要海底矿产资源之一。

     可再生能源:海洋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潮汐能、海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度差能等再生能源,可供开发利用的总量相当于目前全世界发电总量的几十倍。沿海国家重点开发海洋能等新型能源。

     海水资源:全球水储量:14.5亿Km3。其中:海水:14.1亿Km3(占97.5%)淡水:0.4亿Km3(占2.5%),淡水大多以冰雪形式存在于地球两极地区,人类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26%,约为377万Km3。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在应用海水淡化技术,海水淡化日产量3775万吨。

     交通运输:海洋是世界交通的要道。全球海运推动世界贸易的持续增长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

     海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扩展空间和资源能源基地。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2、现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日趋完善

(略,后面专章讲)

3、沿海国纷纷把海洋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问题的凸现,世界各国对海洋的认识逐步深化。海洋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不仅仅是商品贸易的重要通道,而且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海洋在资源、环境、空间和战略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海洋将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空间,成为沿海各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因素。“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论断已经成为全球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科学家的广泛共识。

     1990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敦促世界各国把开发、保护海洋列为国家发展战略。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海洋列为重要领域,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和资源,从而突出了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1993年第48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敦促各国把海洋综合管理列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跨入海洋世纪以来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浪潮席卷全球。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海洋经济发展正面临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多极化的机遇与挑战。海洋作为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特殊区域,作为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正在成为各国科技水平、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激烈较量的重要舞台。进入海洋世纪,海洋在世界各国发展中的地位更加受到重视。作为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领域,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以加快海洋科技进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取得最大海洋经济利益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海洋竞争日益加剧,向海洋要粮食、要能源、要通道、要效益成为海洋开发的潮流,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并以明显高于传统陆地经济的比例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海洋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20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海洋产业总产值10年左右翻一番。世界上有10个人均年收入22 000美元以上的巨富国家,其中8个是沿海国家。全球人口的趋海性进一步增强,约65%的人口集中在海岸带地区。

     进入新世纪以来,沿海国家纷纷制定或调整海洋战略,以期在维护各自海洋利益的争夺中占据先机。先后有20多个国家发布了国家海洋战略和政策,主要围绕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加强了对海洋的控制、占有和利用。

      美国的全球海洋战略目标是:控制全球海洋。进入新世纪美国海洋行动四个走势:一是实施全球海洋控制,强化海上霸权地位;二是争夺海上战略资源,重视海洋油气开发;三是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四是加强海洋生物技术开发,发展海洋低碳经济。

     日本的“海洋立国”战略。 2007年4月,通过了《海洋基本法》和《海洋构筑物安全水域设定法》;2008年2月,通过了《海洋基本计划》;确立“从岛国到海洋国家”的战略转变,实施“夺岛圈海”的海上争利行动。日本把《公约》赋予沿海国的权利当成不使用武力就能拓疆扩土的新机遇,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为447万平方公里,是其陆地国土面积的12倍(国土面积将由目前世界排名59位跃升到前10位的行列)。

     俄罗斯的重塑海洋大国战略。 海洋战略从争夺出海口转变为以海洋富国;军事战略由“远洋进攻”调整为“近海防御”。2007年8月,俄罗斯北极科考队首次在北极海底插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依据大陆架制度,宣称北极部分海床属于俄罗斯大陆架的延伸,拉开了北极资源争夺战的序幕。2008年9月,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俄要将对外边界划定在北冰洋的大陆礁,要将北极变为“俄罗斯21世纪的资源基地”。

     澳大利亚的保持海洋事务领先战略。国家海洋政策核心定位:“关心海洋、了解海洋、明智地利用海洋,有利于澳大利亚的海洋和国民的利益”。专门制定了海洋行动计划、海洋科技计划和海洋产业发展战略。

      印度的区域性海洋强国战略。投入巨资加强海军建设,控制大洋交通线;在印度洋上成为强势的海权国家。

     越南海上扩张强国战略。 越共十届四中全会制定了《2020年海洋战略》,其目标是:2020年成为东南亚海洋经济强国,完善海洋的法理框架和法律基础;建立一个拥有足够权利和实力的国家机关;牢牢保卫海上的主权与安全。到2020年,海洋经济在越南GDP中的比重将达到53—55%。

      韩国海洋强国战略 。颁布了《21世纪国家海洋政策》,提出“通过蓝色革命增强国家海洋权利”。宣称用10年左右时间把韩国建设成为世界第5大海洋强国。韩国在我国东部海域苏岩礁修建海洋观测站,目的是要扩大其领土和专属经济区范围。

      马、菲、印尼、文莱等国联合夺利的海洋战略。战略主导为结盟互助、扩大海洋管辖范围、争夺更多海洋利益;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固守岛礁、联手谋利、联合制华”的策略。

      沿海国家重构海洋战略对我国构成挑战;新一轮海洋圈地运动积压我国海洋发展空间;日益复杂的权益争端严重威胁我国海洋权益;海上战略遏制严重威胁我国海上的通道安全;国际海洋科技快速发展拉大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

4、海洋科技引领蓝色革命潮流

     当今世界海洋科技发展异军突起,掀起全球蓝色革命四次浪潮:

     一是以浅海滩涂养殖和海洋捕捞为代表的渔业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海洋食品,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食物结构,拓展了人类食物来源的渠道。

     二是以造船为代表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大大提高了航运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了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三是以海洋环境技术、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代表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了海洋资源利用,打开了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空间。

     四是以海洋天然产物、生物活性物质、特殊功能基因组为代表海洋生物产业发展,将带来海洋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形成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群。

     许多科学家预测,海洋科技是21世纪人类最有可能取得的重大突破的领域之一。进入新世纪,全球海洋科技呈现出如下趋势:重大海洋科技研究活动活跃,海洋环境科技研究持续稳定发展,海洋生物技术竞争激烈,深海技术、海洋能源利用技术发展迅速。海洋能是一种蕴藏量极大的可再生能源,由于陆地上的矿物质燃料料日趋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向海洋要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美国把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基石,由政府加大投入,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经长期发展,已成为世界上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最多的国家。日本成立了海洋能委员会,并在海洋热能发电系统和热交换器技术领域领先美国。近年来又发现在大陆边缘的海底沉积物中存在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是一种绿色能源。中国南海北部大陆架蕴藏量丰富,初步调查资源量约为700亿吨油当量。

      海洋的竞争,其实质就是海洋高技术与综合国力的竞争。海洋高新技术的突破已关乎国家战略的实施。海洋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高新技术。例如,海上油田开发从勘察、钻探、开采和油气集输到提炼的全过程,几乎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世界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海洋开发新的热潮,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及发展。

5、全球产业向沿海转移的步伐加快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全球掀起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潮。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本国已难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逐步转移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的重点从原来的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以及资本密集型的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日益成为国家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我国经济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依赖海洋。我国利用世界产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选择了吸收外资、发展沿海加工贸易,加入全球分工体系的战略,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就。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已超过60%,高于世界主要大国水平。外商投资企业占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已经超过25%,外资企业就业职工达到2400万人,连同相关就业人口,大约有一亿人的就业依赖国际市场。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进口国和出口国之一。在亚洲区域内贸易中,中国已占20%的份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中国占5%以上的份额。我国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达到50%,2010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将超过日本和欧洲之和,占世界贸易量的50%以上。对世界市场和资源依赖程度的加大,意味着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必将进一步提升。

6、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海洋在气候变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海洋热容量是大气热容量的1000倍,海洋热量的净吸收能力因此远远高于大气。海气相互作用已被公认为气候问题的一个核心内容。海洋上层吸收能量的数量变化对全世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温室效应造成的异常气候和海平面上升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温室效应是指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而导致的全球升温)。海洋吸收和释放温室气体的数量变化是影响温室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据估计,全世界燃烧矿物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每年大约为50亿吨,其中25亿吨停留在大气中,其余大部分被海洋所吸收。目前,全球温度缓慢上升,南极、北极冰雪融化加快。去年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后,世界各沿海国家高度重视海洋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

     近几年,海洋强热带风暴、海啸等自然灾害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呈加重趋势。2005年印尼大海啸,造成40万人遇难。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造成上万人死亡和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还有缅甸强热带风暴等等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7、海洋权益的斗争日趋尖锐

     从国际形势看,海洋事务正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各国围绕海洋权益的斗争日趋尖锐,军事控制力度增强。冷战结束后虽然各主要国家大量裁军,但加强海军建设的军备竞赛却呈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间的海洋争端此起彼伏,热点突出,为争夺岛屿和划分海洋引起的国际冲突连接不断。如英阿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也门和厄立特里亚之间的大哈尼什岛之战、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伊米亚岛之战、日韩间的竹(独)岛之争、中日间的钓鱼岛之争、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南沙群岛之争,世界各国围绕渔业的纠纷对峙更是此起彼伏。近十几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倍加重视以科技为支撑的实体产业的发展,海上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北美、欧洲和东南亚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向海洋要资源、要能源、要空间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外大陆架扩展被海洋国家视为以合法手段,在地球表面大幅“圈地”的最后机会,据有关资料介绍,在2009年5月12日的截止日前,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共收到69个国家单独或联合提交的51项外大陆架划界案和43项初步信息,国际社会围绕外大陆架划界的矛盾凸显。

     从地区形势看,不稳定的因素在增加。越南于2009年11月26日在河内召开了题为:“南海:为本地区的安全和发展加强合作”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被看作是南海问题国际化的新尝试。菲律宾国会于2009年2月17日批准了领海基线法案,企图将我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和黄岩岛纳入其主权和管辖范围内。日本海洋政策研究财团与美国相关组织先后与2008年3月、4月,举行了3次“美日海上力量对话会议”,提出了“关于建立美日海上力量联盟的建议”,试图推进以大胆的新思维武装起来的“海上力量联盟”,并号称“让它成为全球的共有资源,为促进海洋的和平与繁荣做贡献”。

8、中国海面临复杂的发展环境

     我国的特殊海洋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面临海洋划界、岛屿主权和海洋资源等三个方面的严峻形势。

     我国黄海总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涉及中朝韩三国海洋划界问题。我国与朝鲜的渔业矛盾日益突出,朝鲜不惜代价保卫其“黄金渔场”。同韩国也已发生军事对峙,韩对我提出划界和渔业“经济补偿”的要求。

      我国东海77万平方千米。突出的问题是划界、钓鱼岛主权和东海大陆架油气资源以及渔业资源问题。钓鱼岛面积:3.8平方千米。政治上,占据东海划界主动。然而,日本除了在钓鱼岛问题上大做文章外,极力主张所谓的“中间线”。第一,有意混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在各种公开场合只提中日东海专属经济区纠纷;第二,有意回避其狭窄岛架,并忽略油气资源是海床和底土(大陆架)范围内资源的事实。

     我国南海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岛、礁、沙洲250多个。西沙群岛面积约50多万平方千米。东沙群岛面积约5千平方千米。南沙群岛面积约24万平方千米。在南海,除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外,大多数岛礁已被南海周边国家控制和侵占。其中越南出兵侵占南沙岛礁29个,菲律宾侵占了南沙、中沙岛礁10个,马来西亚侵占南沙岛礁5个。海域被分割。目前,南海周边国家都宣布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大部分进入我“九段线”内。资源被掠夺。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海开发了1000多口油井,现在每年约有6000万吨油当量的石油天然气被开发。

 

     综上所述,进入新世纪,海洋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的重要舞台。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国际海洋权益斗争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成为关系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竞争。逐鹿海洋、竞争海洋、深度开发利用海洋乃大势所趋。海洋划界争端、海洋渔业资源争端、海底油气资源争端、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以及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利用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海洋政治经济领域的斗争直接影响海洋安全,形成以维护海洋权益为中心的军事防卫任务.局部地区出现争夺海岛主权、争夺管辖海域、争夺海洋资源的海上军事对抗或冲突。今后海洋领域的斗争将超出以往控制海上交通线、战略要地和通过海洋制约陆地的性质,发展到以海洋空间和资源为中心的对海洋本身的争夺,成为关系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争夺。争夺海洋的力量将由单纯的军事武装力量发展到政治外交力量、海洋经济发展能力、海洋资源勘探开发能力、海洋科技力量与军事力量相结合的综合海上力量。

     海洋世纪,凸现海洋;蓝色经济,引领未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深谋远虑的,是从当今世界海洋发展的新形势,以及我国海洋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是站在的全球战略高度,是从国家海洋核心利益出发,在新一轮国际海洋激烈竞争中应对挑战、把握和抢占先机、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二、海洋经济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新潮流

 

1、、我国海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

     世界海洋理事会执行主席保罗霍尔休斯(Paul Holthus),在分析了海洋资源、服务空间和全球海上贸易量等,指出:“海洋经济等于全球经济”。

     我国海洋发展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为海洋事业发展确立了方向.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2003年,国务院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事件,标志我国海洋经济工作进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规划纲要确立的海洋经济发展目标,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比重中进一步提高,形成特色海洋经济区域。第一次明确了逐步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

     200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海洋事业要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调控、指导和服务,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壮大海洋经济规模,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加快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做好陆地规划的同时,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海洋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海洋经济发展。”2009年又进一步强调:“我国在海洋上拥有巨大的战略利益,当前我国安全的主要威胁也来自海上。要高度重视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发展权益。”

      我国海洋经济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由小到大,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五”期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比“九五”期间翻了一番。2003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439万亿元,占GDP比重9.7%,比上年增长l2.8%.

      我国在沿海200公里范围内,用不到30%的陆域土地,承载着占全国40%以上的人口,50%以上的大城市,创造了7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吸引了80%以上的外资,生产着90%以上的出口产品。

2、、沿海地区海洋开发迅速升温

     近年来,在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沿海地区党委政府都把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各自做出了振兴地方经济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

     辽宁省依托临海区位优势,着力开发建设以沿黄渤海组成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构筑对外开放的全新优势。

     天津滨海新区依托津冀,建设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滨海新区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河北省把建设曹妃甸工业区作为“一号工程”,建设中国北方最大的深水大港,打造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

      江苏提出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为国家重点开发区,打造南融长三角、北承渤海湾、西联中西部、东出东北亚的国家发展重要战略区。

    上海在加快浦东新区建设的基础上,国务院批准上海建设世界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浙江省提出了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子。

    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广东在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重要制度建设,体制创新和加强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四个方面“先行先试”权。

     另外,广西北部湾开发战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山东“一蓝一黄”两个国家级战略的相继出台。华夏大地,从北向南,沿海各省,均在着力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谋求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位置,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赢得了大发展的空间和活力。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层次的重大战略选择。

3、“十二五”东部率先发展的重点是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来拓展发展新空间。

     在不同历史时期,海洋优势利用方式也不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海洋的区位优势越来越凸现。

      2009年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

      4月、10月,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山东,并做出重要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5月,国务院公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6月,国务院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7月,国务院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12月,国务院批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建设规划》。

     2010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批覆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山东、浙江、广东三个发展海洋经济的规划相继得到批复。近期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是继上海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后的第四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国务院批准的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也也是我国在,直辖是之外设立的唯一一个国家级新区。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沿海区域发展布局已基本完成,区域发展战略普遍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笔者断言,“十二五”我国发展将由陆域大国向海洋强国拓展,国家将全面启动海洋国土的战略开发,强化陆海统筹管理,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维护中国海秩序。东部和西部将成为两个特色鲜明的拓展领域。

 

三、海洋综合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发展态势

 

      海洋综合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海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涵盖内容广泛,包括海洋管理的理论构建,如管理学基础、基本范畴;海洋管理的主体运作,如管理体制、立法与执法管理、海洋政策、决策、海洋功能区划与规划;海洋管理的实施对象,如权益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等。

(一)、海洋管理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手段

      海洋管理理论是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1972年,美国颁布了《海岸带管理法》,标志着海岸带综合管理正式成为国家实践。1993年,《世界海岸大会宣言》指出:“海岸带综合管理已被确定为解决海岸区域环境丧失、水质下降、水文循环中的变化、沿岸资源的枯竭、海平面上升等的对策及有效方法以及沿海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在阿姆斯特朗和赖纳合作完成的《美国海洋管理》一书中,海洋管理被定义为:“把某一特定空间内的资源、海况以及人类活动加以统筹考虑。”今天,随着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对海洋开发利用的不断实践,海洋管理的内涵、任务及管理手段有了新的扩展和完善。

1 海洋管理的概念

     海洋管理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海洋管理是指国家海洋行政机构对海洋的某一局部区域或某一行业资源开发利用实施的具体的管理活动。广义上的海洋管理是指海洋综合管理,即国家通过各级政府,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其所属海洋国土的空间、资源、环境和权益等进行的全面统筹协调的管理活动。这一概念包含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1)海洋综合管理是海洋管理范畴内的一种类型。它不是对海洋的某一局部区域或某一方面的具体内容的管理,而是立足全部海域的根本和长远的利益,对海洋整体内容全覆盖的统筹协调性质的高层次的管理形式,它是海洋管理的新发展。

     (2)海洋综合管理的目标,集中于国家在海洋整体上的系统功效和继续发展、海洋持续开发利用条件的创造。这是局部或行业管理难以达到的目标。

     (3)海洋综合管理侧重于全局、整体、宏观和公用条件的建立与实践。它不涉及具体的管理活动,如行业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管理等。因此,海洋综合管理所采用的必须是战略、政策、规划、计划、区划、立法与执法、行政协调等宏观控制手段。

     (4)国家管辖海域之外的海洋利益的维护和取得,也是海洋综合管理的基本内容。公海区域的空间与矿产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合理享用是各国的权利,当然也有保护和保全公海区域环境的义务。

2 海洋综合管理的基本内容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实践,目前,海洋综合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海洋权益管理。运用法律对我国管辖海域实行有效管理,防止外来力量的侵犯、侵占、损害和破坏,维护海洋权益。

     (2)海洋资源管理。通过海洋功能区划和开发规划,指导、推动、约束海岸带、海岛、近海、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等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使海洋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3)海洋执法监察管理。通过建立适应海洋行政管理工作需要的海洋巡航执法业务体系,全面监视近岸海域,基本控制我国管辖海域内的各类活动及突发事件,及时查处海上违法活动。

     (4)海洋科技与调查管理。通过组织海洋科技重大项目,加强海洋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建立海洋知识创新体系。搞好军事海洋环境调查和其他海洋战略资源环境调查。积极推进海洋科技产业化进程,大力开展“科技兴海”工作。

     (5)海洋环境管理。以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为目标,划定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对海水水质实行分类管理,通过监测与监视规范、标准和法律的贯彻执行,控制陆源、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上船舶、海洋倾废等污染源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以及开发利用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有害影响,防止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遭受人类活动的过度损害。

     (6)海洋保护区管理。把需要保护的环境、资源和遗迹等对象,连同分布的海域和陆域,依法划为海洋自然保护区。

      (7)海洋公益服务管理。海洋公共基础设施和海上活动的公共服务系统,是认识海洋、减灾防灾、保障海上安全的必备条件。建设和管理这类公益事业,也是海洋综合管理的基本任务。

     在上述管理内容中,对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是各国政府职能部门海洋管理的主要内容。对权益的管理则往往借助军事、外交等手段来进行。

3  海洋综合管理的手段

    海洋综合管理,主要有三种管理手段,即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

      (1)法律手段。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接轨,依法治海,依法管海,最终达到依法振兴海洋事业的目的,是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最基本手段。将符合国情的发展海洋事业的方针、政策及行之有效的重大管理措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这样,不仅可以全面地体现国家政策的要求,而且也能为海洋管理的其他手段如行政、经济等手段提供法律依据。

     (2)行政手段。所谓行政手段是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法律的授权和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在海洋管理中采取的行政行为。它包括行政命令、指示、组织计划、行政干预、协调指导等。其中,协调是各类海洋管理机构的一项基本职能,被广泛地用于调整国内各地区、各部门、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和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种活动。在协调的同时,国家海洋管理部门还可采取行政干预措施,直接干预海洋开发活动和海洋产业的发展,以确保海洋及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各海洋产业及其开发利用活动不仅符合地方和部门的当前利益,而且符合国家的发展目标和长远利益。

      (3)经济手段。所谓经济手段是指运用经济措施管理海洋,经济措施分为奖励性、限制性和制裁性三种。例如,为促进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国家可采取一些经济优惠措施来扶持;对于需要限制或保护的资源如填海和海沙开采等,国家可加大调控力度,限制开发时间、品种及数量,加大税收和提高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等;对违反有关规定或造成损失的,在依法处理的同时,可采取经济措施予以制裁。

(二)、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已成为当今时代潮流

(一)《公约》对推进海洋管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历时十年于1982年被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标志着现代国际海洋法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公约》几乎对人类在海上的各项活动都进行了规范,被称为现代“海洋宪章”。1994年11月《公约》正式生效,我国于1996年5月批准加入,截至2007年10月31日,已有155个国家和实体(欧共体)批准了该《公约》,其中包括132个沿海国家和19个内陆国家。

《公约》与旧的海洋法制度相比,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扩大了沿海国家的管辖海域,使35.8%的海域划归沿海国家管辖,与旧的海洋法律规定的区域相比,扩大了10倍左右。首次规定了沿海国有权建立不超过12海里的领海,在该区域内享有主权;规定沿海国有权建立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4海里的毗连区。

     二是国际海底区域(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由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进行管理,由所有国家包括沿海国和内陆国分享,从而打破了海洋霸权主义者对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的垄断。

     在《公约》生效的前后几年间,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海洋大国,如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等纷纷加快了本国的海洋立法步伐,掀起了批准《公约》的热潮。世界海洋形势呈现众多海洋国家相继调整国家发展战略、重新审查各自海洋制度和竞相开发海洋以及争夺海洋岛屿等新的动向。世界海洋形势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新动向,其根本原因在于利益的驱动。

     一是对海洋资源和权益的追求。海洋蕴藏着巨大的资源和财富,《公约》所确立的行为规范,实质是对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归属和管辖进行一次重新调整,是海洋资源和权益的一次再分配。沿海国加入《公约》就意味着有权宣布12海里领海、24海里毗连区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可以实行岛屿制度;群岛国可以实行群岛制度等。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将获得更多的海洋资源和实际利益。

     二是对联合国新机构席位的谋取。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国际海洋法法庭和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在国际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拥有广泛的权力,其主席、副主席、理事长、秘书长、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等职位由选举产生。谋取这其中的席位,都以批准《公约》并参加其活动为前提,而且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如不批准《公约》,将丧失争夺国际海底管理局等机构领导权的机会,国家的主张和利益将不能很好地在国际海洋组织中得到体现。

     三是海洋利益的竞争。沿海国家、地区占世界200多个国家、地区的一半以上。由于大洋息息相通,大多数国家彼此相邻或相向,海域界限问题、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问题、国际海底资源开采问题,都直接涉及各国的利益,并与邻国或相向国的利益交织在一起。矛盾的焦点是主权的获得或享有、资源的占有或分享。由于各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按《公约》规定获得的实际利益千差万别,但都与邻国或相向国的海洋利益有关联。因此,一个国家加入《公约》,必将促使周边国家加快批准《公约》的进程,以求从《公约》的法律规定中尽可能多地获取自己国家的利益。

     四是解决争端的需求。随着各国开发海洋的举措不断付诸实施,近年来,涉海矛盾日益突出,海洋热点急剧升温。表面看来,《公约》条款不涉及领土归属问题,但《公约》规定的领海、毗连区及专属经济区等制度,都以领土的归属为基准。如果一个岛礁的国家归属问题被确定,该沿海国就可以以此岛礁为基点,由基点连成的领海基线将向外扩展,由领海基线确定的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的范围也相应扩大。因此,岛礁主权纠纷不仅是领土之争、战略要地之争,也是资源之争、权益之争。

 

      《公约》生效后,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与管理更加规范化、秩序化,世界的海洋管理秩序从盲目的、野蛮的、以武力相威胁式的占领,向和平的、相互合作妥协的、文明和秩序式的维护各自的海洋权益转移。《公约》关于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规定,使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和平方式对海洋进行了“瓜分”。各国按照《公约》规定合法扩大的海域,占去了原属公海的1亿多平方千米的面积,使地球30%以上的海面变成了沿海国的管辖海域。

     《公约》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传统的基本海洋法律制度,如内水、领海、毗邻区、大陆架和公海等,进行了细化完善;二是制定了许多崭新的海洋法律制度,包括专属经济区、群岛国、岛屿、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国际海底区域等制度,极大地扩大了沿海国对海洋的管辖权;三是对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转让等方面也进行了规定。

      根据《公约》规定:内水、领海属于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领海宽度最长不得超过12海里。除了无害通过权,沿海国对领海及其上空、海床和底土享有与陆地领土一样的主权。

      毗连区是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的毗连沿海国领海的一带区域。沿海国在毗连区可以行使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等事项的法律规章的实施以及惩治违反这些法律法规行为的管制权。

      专属经济区是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具有特定法律制度的区域,其宽度自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开发和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并对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等事项享有管辖权。根据此新制度,全球3.6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中将有1.09亿平方千米划归沿海国管辖,占海洋总面积约31%。

      大陆架制度。《公约》第76条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若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继续延伸,则可以扩展到350海里。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主要是对大陆架自然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的权利以及与专属经济区相同的管辖权。

      公海是沿海国领海、专属经济区等管辖海域以外的海域。《公约》规定:“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公海应只用于和平目的。”各国都享有和平、自由地利用公海的权利。

      国际海底区域指的是各国大陆架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占世界海底总面积约69%,资源丰富。《公约》规定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各国可以按照《公约》的规定勘探和开发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       

      中国海岸线长1.8万平方千米,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6500多个。按《公约》规定,我国完全主权领土=960万+38万平方千米(海洋国土),主张管辖海域面积(300-38)万平方千米,即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海洋国土面积(内水、领海)38万平方千米,主张管辖海域面积262万平方千米。我国已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申请获准了西太平洋7.5万平方千米的多金属结核矿区,在南北极地区建设了科研基地。

     《公约》的生效,促进了开发海洋、管理海洋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同时也加剧了国际海洋权益的斗争和资源的争夺。随着更多的国家批准《公约》,海洋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海洋权益的斗争也将更加复杂。

(二)国际社会海洋管理的发展趋势

      自《公约》签署以来,联合国对国际海洋事务越来越重视。1993年第48届联合国大会决议,敦促沿海国把海洋综合管理列入国家发展议程;1997年以来,联合国秘书长每年都向联大作海洋事务报告,其中向1999年联合国大会提交的海洋事务报告指出,海岸带生态系统可以提供的经济价值约为21万亿美元,而陆地生态系统可提供的经济价值约为12万亿美元。由此可见,海洋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为了依据《公约》协调各国与海洋有关的利益关系,联合国成立了国际海底管理局、国际海洋法法庭、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等一系列专门海洋机构,海洋资源管理日趋严格。以渔业资源为例,《公约》签订后,199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执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养护和管理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规定的协议》;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通过《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国际社会通过的一系列有关公海渔业的决议、协定和制度,标志着公海捕鱼进入全面管理和实施强制性措施的时代。上述情况表明,国际海洋事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许多沿海国家不失时机地实施了加强海洋管理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具体表现在:

     重新确立海洋发展目标,调整国家海洋政策。比较典型的是美国、日本、法国和澳大利亚。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了“海洋宣言”。美国制定了《美国海洋行动计划》,国会制定的21世纪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增强对海洋的认识,推动渔业和其他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维护国家安全和海上自由,永久保护海洋。这一目标十分注重实用性和指导性。日本提出了以公海为主开发渔业资源、保护近海生物资源、大力开发海洋能资源、建设海上复合式生活空间、有效保护海岸海域综合利用和有效防止海洋污染的政策。法国则提出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必须有利于推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1998年,加拿大出台了《海洋战略》和《海洋行动计划》;澳大利亚政府专门发布了《澳大利亚海洋政策》,对可持续利用海洋的原则、海洋综合规划与管理、海洋产业、科学与技术、主要行动等5个部分作了详尽的规定。

     加强海洋管理机构。美国现任总统布什宣称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成立了负责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海洋委员会。美国国会开始考虑进行新一轮国家海洋政策研究。韩国组建了海洋渔业部、成立了海岸警备队,印度尼西亚成立了海洋渔业部,越南成立了海岸警备队,菲律宾、印度、澳大利亚和巴西等沿海国家相继提升海洋管理机构层次,这些机构呈现出由分散管理趋向集中管理的特点。

     颁布海洋管理法规,形成海洋管理法规体系。如美国在实施《海岸带管理法》之后,相继修订了《大陆架土地法》和《海洋保护、研究和自然保护区法》,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法》、《国家海洋污染规划法》、《深水港法》、《渔业保护和管理法》等9部法律;韩国形成的海洋管理法律体系包括《海洋开发基本法》、《沿岸管理法》、《共有水面管理法》等12个法律、法规;日本形成了《海岸法》、《共有水面填埋法》、《港湾法》、《沙砾开采法》等13部法律;法国制定了《海岸带整治、保护及开发法》、《海岸公物法》、《海岸带空间计划》等13部法律;澳大利亚联邦和各州颁布了《海洋和水下土地法》、《澳大利亚海洋法》、《海岸带管理法》、《海洋保护法》等32个海洋法律和规范;加拿大颁布了《加拿大海洋法》、《加拿大环境评估法》、《渔业法》、《海运法》等16个相关法律;俄罗斯制定了《管理海域及其资源的制度》、《大陆架法》等相关法律11部;比利时制定了《大陆架勘探与开发法》等5部法律;英国调整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法律有《海岸保护法》等3部。此外,荷兰制定了《海上污染法》、《大陆架采矿法》,新西兰制定了《资源管理法》、《渔业法》、《自然保护区法》,挪威制定了《在大陆架的海底和下部地层勘探开发王国法令》,马来西亚制定了《海洋石油开采法》。

     加强规划和区划,制定海洋管理行动计划。美国、荷兰、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国分别制定了海洋开发管理规划。这些规划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约束性,并对实施规划出台了强制性措施。墨西哥、法国、韩国、泰国制定了中短期海洋管理实施计划。1995年,澳大利亚实施了《联邦海岸带行动计划》。此外,美国、荷兰和澳大利亚还对海岸带进行了功能区划管理。1999年6月,日本制定了《海洋开发推进计划》。国际社会的一系列动向昭示,从战略高度重视海洋,强化海洋管理,不仅成为当今的时代潮流,而且也是沿海国在海洋世纪抢占先机的最佳选择。

 

四、谈点感想:科学决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打造“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山东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也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说它是机遇,是因为山东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旦发掘出来,会推动山东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山东有广袤的海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占天时、占地利、占人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山东乃至全国的海洋经济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整体上看,无论对海域还是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是初步的,低层次的,还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山东的最大优势和财富在海岸带、在海洋,最大的挑战也在海岸带、在海洋。进入新世纪,在海岸带、海域的利用上不能光讲有所为,更重要的的要敢于有所不为。不能科学发展,不能有效的保海岸带和海域,放慢发展步伐也是一种作为。这个慢会为以后的快打下坚实的资源基础。也就是说坚决不上高耗能、高耗水、高耗原材料,多占岸线和海域有污染的项目。

     自去年总书记提出打造蓝色经济区以来,我经常到全国沿海地区调研,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成为国家战略主战场让我激动,但同时也让我担忧,这一阵子我反复在思考一些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如在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如何高度重视生态环保问题,高度重视资源整合问题,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全国沿海地区,尤其是山东,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党中央提出的调结构、转方式的极端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要坚决防止全面跃进,一哄而上。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计划经济、“诸侯经济” 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离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观念落后、机制不活、体制障碍、缺乏管理型人才和创新型领军人才,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制约沿海经济和蓝色经济的高效发展,将拉大与发达国家的效益距离,沿海省份要从发展速度、总量名次竞争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要居安思危,要讲真话,要讲实效。要敢于面对问题,不图表面上的红火,要有哪一壶不开提哪一壶的精神,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宏观决策和科学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有一些地区和单位以损害资源与环境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度,造成的生态灾难触目惊心,要消除这些灾难旷日持久,代价昂贵。目前我们这个讲究民食以为天的传统农业大国很难保证能喝到放心水、放心奶,吃到放心粮、放心菜、放心肉。从目前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看,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依然突出,海洋产业中的高科技含量不高,经济增长方式落后,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以不同程度的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问题之一:横向发展不均衡,重近岸开发,轻深远海域利用;重空间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谋划。

     问题之二:纵向发展不协调,从全国沿海行政区域整体情况看,产业园区建设雷同,产业同构问题比较突出,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在沿海聚集。

      问题之三: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程度不高。海陆统筹结合不到位,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发展缺少一元化思维;区域统筹市场化程度不高,诸侯经济引发恶性竞争;产业统筹形不成体系,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链条拉不长。

     问题之四:海洋生态环境堪忧。近岸海域资源、生态、环境环境压力巨大,海洋灾害频发,主要表现为“三变”,即:大规模的近海岸活动,导致近岸海域由海变陆现象十分突出。海水的质变:海洋污染严重,海水水质变劣,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海洋生物资源严遭破坏。资源的量变:海洋生物资源锐减,大批海洋物种灭绝。

      上述问题山东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从战略层面寻求突破口。“蓝色经济”是国家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定位,是这个国家级战略的金字招牌,讲“蓝色”,就是要建设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做到无废或少废,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最终表现为整个循环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也就是说要始终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始终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中心环节。当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遇到矛盾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坚持生态优先,坚持低碳,循环发展。

    最后我按学院要求谈一下对渤海蓬莱19-3油田漏油事件的看法。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