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飞架三地 保护“海上大熊猫”任重道远

来源:中国海洋网   发布时间:2019-01-02 15:36:20 

 8月7日中午,风和日丽,碧海蓝天,乘着小艇,我们来到青州航道附近海域,不远处的港珠澳大桥蜿蜒犹如一条翻腾的蛟龙。静候一个多小时后,突然,两只白海豚带着一只幼豚露出水面嬉戏,过了一小会,不远处,一只成年白海豚突然腾空跃出海面,它的身后正是雄伟的港珠澳大桥。

  在半个小时里,这群中华白海豚共出现20余次,我们识别出共有6只,两只幼豚,一只亚幼豚,三只成年豚。心情激动的同时,脑海里回响起六年前数位港珠澳大桥建设者说的同样的话,“如果保护不好白海豚,即便大桥如期完工,也算不上真正成功。”

  8月7日,一只成年中华白海豚突然跃出海面,背景不远处正是雄伟的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附近海域,两只白海豚突然齐齐跃出水面。

  时间回溯到2012年7月,我们曾多次辗转于港珠澳大桥施工现场、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监测人员出海调查,请教权威生物专家,记录这场足以载入广东海洋发展史的“白海豚保卫战”。

  每一条施工船上,都安排有一名海豚观察员,他们的工作就是用望远镜观察施工船附近水域,一旦发现白海豚踪影,立刻通知停工,等候海豚的离开。在建设过程中也进行优化设计,减少非通航孔桥的桥墩数量,减少施工海域面积,减少打桩作业量,减少淤泥产生量。

  六年时间过去,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已横跨于伶仃洋上,连接着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目前进入最后的通车前准备。江海航道桥上,伫立着三座“海豚”钢塔,中华白海豚成为了港珠澳大桥的象征,这也是大桥建设者的承诺,“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

  2012年7月,港珠澳大桥建设者正在烈日下施工。

  2012年7月,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的施工现场。

  港珠澳大桥施工船上,一名海豚观察员正用望远镜观察附近海域,一旦发现白海豚,立刻通知施工船停工。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布的《2017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中提到,2017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目击中华白海豚380群次,共2180头次,数据库新增识别234头,累计已识别海豚2367头。比2016年公报中的同类数据均有增加。

  年近50岁的李英强,在珠海附近海域行船已24年,中华白海豚已是他最熟悉的“好朋友”,在他看来,过度捕捞、违法开采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都威胁着“海上大熊猫”的生存,他曾亲眼看见一只游行中的白海豚身上缠绕着渔网,网绳已深深勒入肉体。

  一桥飞架三地,保护中华白海豚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日前,粤港澳三地正在筹建中华白海豚粤港澳保护联盟,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各保护组织间的协作与合作。保护中华白海豚,维持物种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与海洋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

  2012年3月,一头曾被船桨打断背鳍的白海豚在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受救治。

  2012年3月,这头外号“老白”的中华白海豚,曾被船桨打断背鳍,因为迷路误入佛山南海的河涌。被抢救上岸后,迅速转送到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救治。

  2018年7月17日,傍晚时分,繁忙的青州航道。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

  一桥飞架三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呼之欲出,保护中华白海豚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

  在港珠澳大桥“中国结”附近的海域,一只中华白海豚游出水面,不远处的两艘快艇疾驰而过。日益繁忙的航线也是危险白海豚生存的因素,保护“海上大熊猫”任重道远。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kepu/biology/2018-12-31/57307.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