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约瑟《中国佛教》中的普陀山

来源: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发布时间:2018-06-29 10:33:47 

  一、艾约瑟的《中国佛教》

  艾约瑟(Rev. Joseph Edkins,1823~1905),字迪瑾,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英国伦敦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伦敦宣道会三杰”之一。

  自1847年12月被按立为牧师后,艾约瑟立志到中国宣教,1848年3月19日,英国伦敦宣道会派他前往中国传教,25岁的艾约瑟乘船启航远赴中国,7月2日到达香港,9月2日到达上海,开始其在华57年的宣教生涯,为中西文化思想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艾约瑟对中国文化、历史和宗教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出版过宗教专著:《中国宗教》(Religion in China,1878)、《中国佛教》(Chinese Buddhism,1880)等。他对中国佛教尤其有研究,在《中国佛教》一书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普陀山的历史和现状。

  与大多数来华新教传教士对佛教持冷淡和批判的态度不同,艾约瑟对佛教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在书里多处引用佛教教义与经典故事替读者解惑释疑,他对佛教的理解和解读远远赶超那些仅仅将佛教视为迷信或偶像崇拜的西方传教士。

  二、外国人眼中闻名已久的朝圣之地

  艾约瑟曾拜访观音道场普陀山,《中国的佛教》第十五章《普陀山的寺院》里记载:“这座岛屿是外国人眼中闻名已久的朝圣之地,诸多虔诚的佛教信徒来此朝拜。近年来,它也是许多外国人偏爱的避暑之所,在最近的一些介绍中国的书籍中被频繁提到,故此不再赘述普陀山的自然特征。”

  他对普陀山上的寺院建筑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描述和研究,寺院建筑主要是三大寺院:“到访这座佛教圣岛的人们会发现岛上的两座大型佛寺上铺就着大量绿色和黄色材料。同样的材料被用作建造了已毁的南京瓷塔和北京喇嘛们的寺院……第三座寺院高立于佛顶山之顶,其中的印度诸神绘像尤为引人注目……”

  另外,他对寺院里供奉的佛像进行了仔细描写:“主佛像的左侧为一座阿弥陀佛的木质塑像……右侧是另一座观音,称‘过海观音’,意味观音大神渡海而至普陀洛迦岛。普陀洛迦由梵文Putaloka音译而成,普陀山便由此得名。沿着大殿东西两侧的墙壁整齐排列着三十二尊塑像,意指观音的三十二化身,被称作‘观音三十二相’。这些塑像虽均为男性塑像,但姿态、衣着、头饰却各不相同。”

  三、观音教化众生的绝佳道场

  他观察到“这儿的大型佛寺主要都供奉着观音菩萨而非释迦牟尼菩萨”,“这儿的主殿供奉着观音,被称为大圆通殿……大圆通殿的华盖之下有一镀金陶像,为女子形象,盘腿端坐于高台之上,一缕不挂,臂着金环,以莲叶宝冠为饰……在这两座大寺中,本应摆在主殿之上的十八罗汉塑像都被放置在了偏殿之中,主殿中替代它们的是观音三十二应身像。一般情况下,若按境界高低排序,佛为最高,菩萨其次,罗汉的境界在菩萨之下,但这儿对观音尤为推崇,不可以常理视之。和其他同境界的神一样,观音拒绝了成佛的机会而选择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指引人们皈依向善,早登极乐……”

  虽然看到的是普陀山的衰败之相,但艾约瑟认为普陀山佛教在中国的地位并未削弱,“两座佛寺的布局基本类似,殿上都立着两块御赐的匾额以示隆恩。尽管这些建筑被时光蚕食着,但无皇帝的旨意任何人不得随意修复它们,所以其中的一些建筑早已年久失修。”

  他更是在结尾处赞誉普陀山:“比起在中国大陆之上的某山之中,在这儿的岛上观音菩萨似乎更能展示其拯救世人,普度众生的佛法。这儿是观音教化众生的绝佳道场。在这里他能及时拯救遭遇海难的兵士们,而且云集的朝圣者们也会心态平和而不妄图从其教化之中获利。”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