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古烽堠的历史、遗存与保护设想(下)

来源: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发布时间:2018-04-25 09:51:42 

  提示:烽堠见证了古代舟山海防体系与当地军民抗击倭寇和外来之敌入侵的历史,同时也是舟山许多地名的来源,为今天我们研究舟山明代海防和抗倭历史以及地名来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在现实中,烽堠能为舟山发展全域旅游提供很好的历史实物景点,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和历史文物知识教育的活材料。然而因海禁、战争、自然风化以及近几十年的围垦和城市化等诸多原因,目前舟山古烽堠损毁严重,亟需得到重视、整修和保护。否则,如果任凭其自生自灭,再过几十年,我们就将会失去这份历史文化遗产。

三江烽堠烟道遗迹一

  一、舟山古烽堠的遗存情况

  明清时,舟山曾建有数量众多的烽堠,以作报警、传讯之用。但历经数百年的风蚀雨浸,舟山很多古烽堠已难寻踪迹。 2007年开始的舟山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登录了一批古烽堠遗址遗迹。发现的烽堠多建在易于瞭望的山冈之上或视野开阔地带,以相近的数个烟墩构成一个烽堠。烟墩就地取材,用土石垒砌。立面呈梯形,平面有方形、马蹄形和椭圆形三种,其中椭圆形烽火墩后多建有坑道,用作运输、交通和辅助守卫。

  据普查,目前能确定位置而且保存较好的古烽堠遗存主要有三江烽堠、袁家碶烽堠、石衕烽堠、赵家岙烽堠和双狮山烽火墩等5处,均被收入《舟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三江烽堠:位于定海区马岙街道三江社区三江口,明代舟山岛二十六烽堠之一,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嘉靖宁波府志》和《天启舟山志》均有记载。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时在马岙三江口祠山(昭君山)发现的烽堠即为明代的三江烽堠。现存4座烟墩,各墩依山势呈东西走向,一线形分布于山顶各处,占地面积约为30平方米。其中位于最西侧的1座地势最高,视野开阔,现仅存台基,呈正方形,边长约4米,全部以巨石等垒砌,高于地表约0.5米,表面长满杂草,灌木掩映;其余3座地势略低,位于烽火台的东侧,一线排列,平面略呈方形,利用山顶突出的岩石为基,加以块石砌成。 1998年5月被公布为定海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袁家碶烽堠:位于定海区小沙街道滨海社区五佰岙村一带,明代舟山岛二十六烽堠之一,《筹海图编》、《嘉靖宁波府志》和《天启舟山志》均有记载。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时,在小沙街道东北部与马岙街道交界处的东炮台岗顶发现有烽堠遗迹,《舟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称“炮台岗烽火台”。从方位看,东炮台岗位于马岙街道三星社区三胜村以西,小沙街道滨海社区五佰岙村以东,其所在即为明代的袁家碶山,清时称五伯岙山。据此可以推定,东炮台岗上发现的烽堠应即为明代的袁家碶烽堠。此处地势突出,海拔较高。现存烟墩2个,呈东西向并列分布,相距约10米,皆土石结构,状似坟丘,底部有石砌基础,直径约2米,占地面积约为7平方米。主体已被杂草、泥土覆盖,其轮廓仅依稀可辨。

  石衕烽堠:位于普陀区东港街道大小浦岙一带,明代舟山岛二十六烽堠之一,《筹海图编》、《嘉靖宁波府志》和《天启舟山志》均有记载。全国文物普查时在普陀区东港街道浦岙社区山头黄村外山头山顶发现有烽堠遗迹,《舟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称“泉水岙烽火墩”。从方位看,此烽堠遗迹处于山头黄村以西、大小蒲岙间的山头上,与明《天启舟山志》卷一《图》中标示的“石衕烽堠”位置相符,可以认定此烽堠即为明代的石衕烽堠。遗迹占地约100平方米,烟墩共有3座,第一座存高约1.1米,面积2.9平方米;第二座存高约0.7米,面积7.4平方米;第三座存高约1.2米,底宽约2.9米,顶部呈圆形,直径长约1米。墩后有坑道相连通。目前,第一座与第三座保存尚完整,但风化严重,第二座已很不完整。

  赵家岙烽堠:位于普陀区东港街道芦花社区赵家岙顶阳尖山峰上,史志无考,据当地口碑为明代烽堠遗迹。该山峰为展茅、芦花一带主要山峰,设在此处的烽堠能瞭望各处军事行动。烟墩呈椭圆形,长2.5米,宽1.4米,中间伸出一条长6米的通道通往壕沟,出口宽0.7米、通道口宽1.1米,总占地约15平方米。烟墩四处杂草丛生,风化严重,但其原貌仍依稀可辨。

  双狮山烽堠:位于定海区岑港街道烟墩社区烟墩村双狮山东侧。史志无考,可能是明代中后期所建。狮子山海拔286.4米,此处地势较高,向外可俯视海洋,向内可环顾村落,地势十分险要,在此建烽堠甚有必要。现存烟墩7座,其中5座呈方形,2座呈马蹄形,方形每边长5~6米,存高约1米左右,马蹄形存高为0.5米和1.6米,主体土石砌筑。分布在山冈线上,墩间距离为5米、12米和15米不等。石基表面大多散落风化,块石多已散乱,且杂草、灌木丛生,仅能看出大体的轮廓和外侧体积较大的基石。 1993年6月被公布为定海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在青垒头山、晓峰岭竹山门、大松山和普陀山等地发现有古烽堠遗迹、遗址。

三江烽堠烟道遗迹二

  二、古烽堠与舟山地名

  舟山岛沿海一带有许多叫炮台、烟墩的山岗和自然村岙名,这些地名的来历大多与烽堠有关。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定海区和普陀区各地,就有约29个以“炮台”为名的山冈名,其中定海区18个,普陀区11个,而这其中大部分为旧烽堠遗址地。明清时沿海烽堠往往备有火炮,民间误以为炮台,遂以为名。以下略举几例:

  干石览炮台山:位于干石览镇西码头村西面,烟墩岭东北,海拔110.7米,明代在此置干石览寨,设干石览烽堠,遂称炮台山。

  临城炮台山:位于临城街道吴榭社区永华村西面,为象山向南延伸中的隆起低丘,海拔95.2米。清初为临海小山嘴,称烟墩山,因明清在此筑有谢浦烽堠得名。

  城东炮台岗:位于城东街道境内,双峰顶,北峰海拔185.5米,南峰海拔175.0米,以明清在此筑有青雷烽堠(清时称青垒头台)得名。

  盐仓炮台岗:位于盐仓街道西南部,海拔97.5米,以明清在山顶筑有螺头烽堠得名。

  白泉炮台岗:位于白泉镇浪西村西面,海拔204.1米,以明清在此筑有石墠烽堠得名。

  另据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成果统计,舟山现有以烟墩命名的地名有12个,1953~2001年曾作为乡镇名称而存在的“烟墩乡”就是因境内双狮山烟墩而得名。舟山还有以“堠”为名的地名,其中最典型的是金塘岛的西堠和东堠,在舟山跨海大桥建设之前,东堠渡口曾是金塘岛重要的海上交通码头,东堠因此而小有名气。

双狮山烽堠遗迹

  三、保护利用舟山古烽堠的设想

  烽堠见证了古代舟山海防与当地军民抗击倭寇和外来之敌入侵的历史,同时也是舟山许多地名的来源,为今天我们研究舟山明代海防和抗倭历史以及地名来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在现实中,烽堠能为舟山发展全域旅游提供很好的历史实物景点,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和历史文物知识教育的活材料。然而因海禁、战争、自然风化以及近几十年的围垦和城市化等诸多原因,目前舟山古烽堠损毁严重,亟需得到重视、整修和保护。否则,如果任凭其自生自灭,再过几十年,我们就将会失去这份历史文化遗产。为此,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保护利用舟山古烽堠的几点设想:

  1.修复或重建部分烽堠。由于烽堠一般都建在视野开阔的沿海山头上,与附近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形成优美的风景区,因此可以与“定海十八岙旅游”“特色休闲旅游”等当前舟山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工作结合起来,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在充分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沿舟山跨海大桥和环岛公路沿线修复或重建部分烽堠,供人们观光、凭吊。应从舟山古代海防遗存整体保护和发展全域旅游的角度来思考和开展烽堠的修复、保护和利用工作,做好整体规划设计,避免各自为营、“单一开发”和同质化现象。

  2.加大烽堠保护利用宣传力度。舟山古烽堠位置分散,又多位于山上偏僻之地,保护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把烽堠沿线的广大群众作为重点宣传对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橱窗、板报和网络等各种宣传方式,深入城乡社区,宣传介绍烽堠在明代浙东抗倭中的作用、历史价值以及保护利用烽堠的重大意义,并把这项工作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宣传、发动和教育,使广大群众对烽堠的保护利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提高广大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使烽堠得到很好的保护,可以借鉴宁波镇海对海防遗址保护的成功做法,将烽堠、西皋岭城墙、沥港平倭碑、普陀山抗倭摩崖题记和金沙山明驻兵遗址等舟山明代海防遗存“捆绑”在一起,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而使烽堠保护工作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和正规化。

  4.加强明代舟山海防历史研究。进一步挖掘和搜集明代舟山海防和抗倭史料,设立研究专项基金,编辑出版有关明代舟山海防历史的各类史料专辑和学术研究专著,形成一批研究成果,为宣传、展览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可靠的依据,最终达到既有效保护文物资源,又能有效发挥其教育作用和对旅游业推动作用的目的。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舟山市地名办王建富教授的帮助,特此鸣谢!)

明《天启舟山志》舟山岛二十六烽堠图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