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古烽堠的历史、遗存与保护设想(上)

来源: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发布时间:2018-04-25 09:50:17 

明代舟山岛二十六烽堠复原图

  提示:烽堠,又称烽燧、烽铺、烟墩、烽火台等,是古代为报警和传递军情而建的高台,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燃烟,夜间举火,与相邻的烽堠交相传递,向上级报警。据《史记》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烽堠,汉代时烽堠制度已相当成熟,至唐代发展到顶峰,此后宋至清皆沿用之。在现代化通信技术出现之前,烽堠作为一种古老却行之有效的军事通信方式,一直受到西汉至明清中国历代王朝的重视,在边境等地例有设置。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一书中说:“自古守边,不过远斥堠,谨烽火。至于海中风帆,瞬息千里,此烽尤为紧要。”舟山地处我国东大门,自宋朝以来就是海防要地。南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为防北兵自山东航海南侵,也为了防制东面的日本和朝鲜,朝廷命令定海水军在镇海招宝山及今舟山境内的金塘沥港、大五屿、大鱼山、大洋山、薄刀嘴、徐公岛、金鸡山、泗礁山、东绿华山、花鸟山和壁下山等11岛,设立“海洋十二铺”,为舟山有烽堠之始。明初为防倭、抗倭,在舟山岛及朱家尖等岛重设28处烽堠,后在嘉靖、万历中又有增加。迄今舟山仍有多处古烽堠遗迹留存。

  一  明初海防形势与舟山海防体系的建立

  明代,舟山的兵事主要来自倭寇的侵犯骚扰。“倭”是我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自元朝即有日本破产武士、海盗商人、日本浪人等到中国沿海一带走私抢掠,进行海盗活动,形成倭患。明朝建立后,倭寇侵扰日渐炽盛,洪武年间倭寇侵犯浙江的事例即有多起,如《筹海图编·浙江倭变纪》载:“洪武二年(1369),倭犯温州中界山,永嘉、玉环诸处皆被剽掠。”“三十一年(1398)二月,倭寇浙东诸郡。”……

  洪武十七年(1384),汤和经略海疆,为了抵御倭寇的侵扰,在军事上实行卫所制度,在沿海设置卫所,每卫官兵大率5600人,每卫下设千户所、百户所,并在江海险要处建寨台,筑城堡,砌烽堠。有学者统计,有明一代,浙江沿海共设有11个卫所、31个千户所、33处寨、44处台和234处烽堠。这些防御设施的建立,构筑了海上和陆上两道防线。水军担任海上防线,各卫所的陆军和巡检司担任陆上防线。各卫所负责防守一定的海区和地域,所寨城堠一体配合,互相呼应,再加上沿海巡检司,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近海防倭体系,从而保障了此后明朝百余年的浙东海防平静。

  洪武十二年(1379),昌国县(今舟山市)置守御千户所,十七年(1384)改昌国卫。十九年(1386),朝廷以海岛居民外联海盗内相仇杀为由,强徙舟山居民入内地。二十年(1387),废昌国县,昌国卫迁至宁波象山,舟山原地改置中中、中左两千户所,隶昌国卫,二十五年(1392)改隶定海卫(治今宁波市镇海区),下设1关(舟山)、3寨(沈家门、西碶、干石览)、6隘(螺头、椗齿、小沙、路口岭、岱山、大展)、1台(青垒头)和数量众多的烽堠,有军兵2240人,由此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舟山海防体系。

抗倭英雄戚继光(资料图)

  二  明代舟山烽堠的设置与分布

  据《天启舟山志·兵防》记载,明代在舟山设烽堠28处,其中,中中千户所13处,分别为舟山、外湖、螺头、鹿颈、蒲沙、西山、碇齿、崎岙、郎家碶、袁家碶、三江、干石览、朱家尖;中左千户所15处,分别为青雷、谢浦、石墙、包家、石衕、沈家门、接待、赤石、小展、钓屿、程家、石墠、塘头、西碶、顺母涂。

  以上28处烽堠,除朱家尖和顺母涂2处在今朱家尖岛外,其余均布设在舟山岛四周,设置时间应是在洪武十七年(1384)至二十一年(1388)间。嘉靖、万历间,为防倭、抗倭,在舟山岛以及附近金塘、普陀山和朱家尖等岛屿上又增设了多处烽堠。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烽堠虽然绝大多数以当时所在的山岗和自然村岙名命名,但由于古今地名变迁,很多烽堠已不能观其名而知其址,现将它们的位置一一考订如下:舟山烽堠在定海城南东岳宫山,外湖烽堠在定海城西晓峰岭,螺头烽堠在盐仓丁家礁西侧炮台岗,鹿颈烽堠在双桥潮面村西侧鹿颈山,蒲沙烽堠在双桥墩头村南侧墩头山(旧称天童山),西山烽堠在岑港炮台岭隧道东侧大松山,碇齿烽堠在岑港椗次村西北寨山(旧称碇齿山),崎岙烽堠在大沙峙岙塘西侧对面山,郎家碶烽堠在小沙烟墩下西北炮台岗,袁家碶烽堠在小沙和马岙交界处五佰岙东侧袁家炮台岗(旧称袁家碶山),三江烽堠在马岙三江口祠山,干石览烽堠在干石览西码头西侧炮台山,朱家尖烽堠在朱家尖大山,青雷烽堠在定海城东南青垒头山,谢浦烽堠在临城永华村东侧炮台岗(旧称烟墩山),石墙烽堠在临城官山(旧称石墙墩山,在今官山路一带,2003年开平),包家烽堠在临城张家墩东南炮台山,石衕烽堠在勾山敖干村东侧山头,沈家门烽堠在沈家门尖峰岗,接待烽堠在普陀武岭隧道北古接待寺,赤石烽堠在普陀茅洋七石嘴(旧称赤石嘴)炮台岗,小展烽堠在北蝉刺蒲湾西侧小展山,钓屿烽堠在白泉钓山(旧称钓屿山),程家烽堠在白泉下宣家东侧炭山,石墠烽堠在白泉浪西村西侧炮台山,塘头烽堠在普陀塘头东面麒麟山(旧称塘头嘴山),西碶烽堠在干石览西码头,顺母涂烽堠在朱家尖顺母山。

明代抗倭图(资料图)

  从明代设于舟山岛的26处烽堠的地理位置来看,可以发现其布设有三个特点:一是呈环状分布在舟山岛四周临近海岸的山冈上,居高临下,视野广阔,便于观察海面上的动静。二是构建在当时岛上人烟稀少常有贼盗活动的沿海险要地带,如塘头、螺门一带,“逐利者常于此处勾引盗艘”;石墙、吊屿等地,“贼曾登犯”。三是燃起烽烟后各堠之间能相互瞭望到,可以遥相呼应,便于信息传递。

  据有关文献记载,明代浙东每处烽堠内一般均配备旗军5名驻扎、瞭望,以烽烟和旗语传递信号,如因天气昏暗,风雨晦暝,旗烟号火不可观之时,则举炮为号。舟山所建众多明代烽堠中,数朱家尖烽堠矗峙最高,所望独远,因此设为烽堠总台,驻兵最多。

  然海防虽严,海患难除。到了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一方面是当时吏治腐败、海防弛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朝廷实行海禁政策而导致走私活动猖獗,倭患愈演愈烈,日本本土的倭寇与中国海盗王直、徐海等勾结一起,在江苏、浙江、福建沿海攻城掠乡,其规模之大,入侵次数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舟山地处浙东大海洋中,岛屿众多,是开洋而来的倭寇休憩、结巢的理想场所,故此首当其冲,一度成为倭寇盘踞之地,也因此成为明朝平倭的主战场,双屿之役、沥港之役、普陀山之役、榭浦之役、岑港之役等历史上著名的平倭战斗都发生在这里。

  烽堠在明代舟山抗倭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嘉靖三十七年(1558)十月初八日,盘踞在岑港的倭寇(毛海峰部)在戚继光率领的明军轮番攻击下,死者无数,余部逃往柯梅(今白泉镇柯梅山、柯梅岭一带)。明军乘胜追击至干石览外邵村八脚山下扎寨安营,并分兵在石禅烽堠、干石览寨、干石览烽堠以及三江烽堠等地设立哨所和炮台,成犄角之势展开布防,继续监视、围歼逃到柯梅的倭寇。十一月十三日,倭寇乘18艘巨舰从海边浦口突围,附近烽堠立即报警,此时驻扎在沈家门水寨的俞大猷、卢镗等将领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获知了消息,立即派出沈家门水军拦击,在鱼山外洋击沉倭寇大船4艘,斩首90余级,倭寇溺死者不计其数,残部亡命逃奔福建、广东,持续近20年的舟山平倭战争至此宣告结束。此后戚继光率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在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连续大破倭寇。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明朝平倭战争的胜利,固然有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指挥有方和明军英勇善战等因素,但在通信工具不发达的古代,要掌握流动性极强的倭寇动向,必须依赖烽堠来传递军事情报,烽堠在沿海御倭、抗倭中功不可没。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舟山展复后,作为海防营汛重地,舟山重建了许多烽火台和炮台,其中大部分烽火台是在明代烽堠的原址上重建的,并广置火炮,以炮声传警。到了晚清,由于电报、电话从西方传入,烽堠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和功能,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