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雪龙”船“心脏”——走近默默付出的轮机部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4-18 11:07:22 

ac8cf72763e5982b246a5bdafeaeb574.jpg

轮机部在集体学习


■ 本报特派记者 郭松峤


  对一艘船舶而言,驾驶台是“大脑”,主机所在的机舱就是“心脏”,而守护心脏的就是轮机部。与舒适的生活区相比,机舱的环境截然不同。迎面扑来的强大热浪,各种动力设备发出的刺耳噪声,让人难以忍受。记者步入这里的“指挥中心”——集控室。大管轮陈晓东正在值班。

  “郭兄弟,怎么来这里了,又热又吵。”看到记者,陈晓东有些意外。他正要去巡视,记者便跟着他,参观了整个机舱。此时机舱内的温度是45℃,手扶的栏杆都是烫的。在某个设备附近,汗流浃背的陈晓东拿出专用点温枪测温,表面竟有277℃!他说,“我们要每小时巡视一下机舱,观察各种设备运转情况,看是否存在异常。”

  在汪洋大海上,在极地冰区中,“雪龙”船之所以能全速前进、破冰而行,在卸货作业期间能正常使用吊车、液压舱盖等机械,队员们之所以能享受到保鲜的食品,以及照明、供水、空调,甚至真空马桶的便利,全靠轮机部所掌管的这上百台形形色色的动力装置和辅助设备。

  陈晓东2010年从上海海事大学毕业来到“雪龙”船,参加过6次南极考察、5次北极考察。“刚毕业就上了“雪龙”船,既自豪又担心。”陈晓东说,儿时他就梦想在广袤的大海上战风斗浪,但任职后他才明白,航海除了需要勇气,更多的是责任心,因此他在工作中格外细心,全力保障船舶航行安全。

  “雪龙”船是我国1993年购进的,经过多年极区高强度使用,主要机电设备逐渐老化,故障率不断升高。为满足船舶适航性和最新环保要求,2013年“雪龙”船进行了恢复性维修改造,更换了主机等机电设备。老轨(轮机长)顾德龙向记者介绍,改造后的“雪龙”船配备了1台13200千瓦的主机及辅助设备,性能有了较大提升。

  “如果失去动力,万吨巨轮在大海中也就像一叶扁舟,只能随波逐流,十分危险。”顾德龙说,每年“雪龙”船都会数次经过“魔鬼西风带”,风狂浪高,哪怕主机停10分钟,也会有难以预料的危险。此外,船舶在冰区破冰时,也需要强大的动力支持。

  轮机部船员虽然大部分是“80”和“90”的年轻人,但在工作中表现得成熟、坚韧。本次考察期间,轮机部保障主机安全运行3031小时,发电机组安全运行3938小时,制造淡水600余吨,焚烧垃圾50余立方米。“轮机部的工作总是忙碌和烦琐的。”陈晓东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故障,不断消除航行隐患,在枯燥、繁重、高压的环境中力保船舶安全。

  轮机部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团队,在考察队的各项文体活动中,他们表现不凡。1990年出生的三管轮柳洋洋获得本次考察队举办的摄影大赛二等奖,1991年出生的机工孙云飞曾是第八次北极考察K歌大赛冠军,有“雪龙刘德华”之称,机工丁佳伟和见习系统工程师张晨阳、唐兴文等人组成的“开心花卷”团队在“雪龙”春晚上为队员们献上了原创小品“雷龙”号,为考察队员们带来了欢笑,见习大管轮程皝在英语朗读者大赛上脱颖,获得冠军,他为考察队在新西兰开放日播放的英语宣传片配音解说,受到了外国友人的赞许。

  “爱船如家、安全第一。”机舱内这句标语,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大海中没有一帆风顺,只有许多人为你默默保驾护航。离开机舱时,噪声在身后逐渐远去,但似乎又听出了一种节奏,一种韵律,强劲而有力,让人在回家路上找到了安全感。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418/72855.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