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为海洋写壮歌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3-29 09:57:16 

人物档案
  李明春,《中国海洋报》青岛记者站原站长、海洋作家。现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文化馆顾问、兼职教授。
  他说:“我是从刘公岛走来的一名水兵,和平年代无需征战沙场,但需要‘拓疆万里宣国威’。饱蘸浓墨,我要做一个写好海洋故事的人”。
  回首往昔,他为自己写下了这样的话:“与海结缘实乃人生之大幸,执笔从文40载,古稀不忘初心行。”
■柳凤林 赵建东

血气方刚卫海疆
  1968年,初春。一列装载着近千名入伍新兵的专列驶达大连港。远处,一艘海军的“山字号”登陆舰早已等候在港头,迎接这群稚气未脱的男儿。
  登陆舰在风浪中航行了一夜,黎明前靠泊在一座铁码头。天亮了,大家发现眼前的这座孤岛就是在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史上留下重要篇章的刘公岛。
  谁也未曾留意,就在那一刻,这座中国海权的生死碑悄悄伫立在一个新兵心中,并且萌发了他献身海洋事业的信念。这个新兵,就是李明春。
  3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了,离开训练团那天,李明春独自去了岛上的北洋海军提督署拜谒。回来后他对战友说:“要为中国海权而战,大黄海不会再沉没第二个邓世昌!”
  李明春被分配到北海舰队青岛水警区扫雷舰大队,成为一名报务兵。1970年12月中旬,他随一艘水声试验船赴黄海北部执行任务,突遇11级大风,船的倾斜度超过30度,船上人员晕船呕吐不止。李明春突然想起报房值班的是一名新兵,便从住舱爬到报房和新兵换岗。风大浪大,不断有海水从舷窗的缝隙灌入报房,室温降至10摄氏度。他抱着电台坐在地板上,身子浸泡在海水中,连值两班,在危险时刻保证了与上级通讯联络畅通。

奋笔疾书写海洋
  1971年1月,李明春经上级批准去山东海洋学院上学。几年的校园生活,丰富了知识储备,培养了思维能力,也使他更加热爱大海。毕业后,他分配到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调查船大队“曙光09”船任调查部门长。6年后,又被调任北海分局办公室秘书。
  38岁那年,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一场大病险些让他丢命。躺在病床上的大半年,他一边读书学习,一边感悟海洋文化的真谛。出院后,他毅然选择记者作为终身职业。
  1989年,李明春入职新闻岗位,作为《中国海洋报》记者,他坚持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去写好每一篇稿件。
  他关注国家海洋局台站、调查船队和海洋行政管理工作,先后采写了《天涯海角看海人》《观天测海天尽头》《芷锚湾海洋站与老龙头》《温坨子上的“海眼”》《“向九”常青》《敢立潮头竞风流》《好人好党员好船长——刘福军》《我的船长我的船》等稿件。
  他不忘初心,笔触民生。1993年我国海水养殖业连续暴发虾瘟,使对虾养殖生产遭受灭顶之灾。面对前所未有的灾情,他背上采访包,从鸭绿江口到北仑河口,沿着海岸线,深入养殖区,完成了一次万里海疆的采访。先后采写了《百万虾农的黑色之夏》《谁能养好万亩虾》《站直喽,别趴下!》《渔网忧思录》等数十篇新闻稿件。
  他忧心海洋生态环境,多次提出记者的思考和看法。1977年秋,他奔赴已经断流的黄河口,白天在干涸的黄河河道、龟裂的河床上采访,晚上借住在渔船上,撰写了长篇通讯《不见黄河入海流》。文中提出种种质疑:“没有了黄河之水的渤海还是母亲海吗,食物链还会延续吗,生物多样性还会丰富吗?”2000年初,他撰写了调查报告《胶州湾档案》,文中提出:“今天,我们有必要梳理胶州湾的形成、发展、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因为被镀上浓重功利色彩的胶州湾已发出警示:母亲湾的付出还能持续多久?”
  他的采访也涉及到海洋科技与经济领域。先后采写的《敢让“知本家”变成“资本家”》《一项科研成果带来百亿元产值》《中国扇贝王和海洋新兴产业呼唤时代大老板》等稿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他更关注海洋权益。2007年,他在《海洋权益与中国崛起》一书中发出这样的“声音”:“今日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已站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关于中国海权、海洋权益、海洋战略等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民族复兴及中国崛起息息相关……”
  此外,他于1983年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了展示山东省成山头海洋站工作与生活的纪录片《静静的天尽头》,成为国家海洋局首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1998年主编了首部著作《蓝色国土启示录》,1999年出版新闻集《我们的渤海》。2003年非典期间,他用40天时间完成了《海权论衡》书稿……
  从事海洋新闻工作让李明春开阔了视野,也让他对海洋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诸多思考。他认为海洋事业的发展与全民海洋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增强全民海洋意识,才能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社会共识、舆论环境、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从上世纪末开始,李明春侧重于海洋文化研究,把海洋事业在社会整体发展与进步中的地位、海洋文化与话语权作为自己思考与写作的主题,把为海洋事业鼓与呼作为一名海洋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他曾说:“我当记者,只是想做一个写海洋故事的人,把海洋事业真实的人和事写给更多的人看。”所以,无论是采写新闻还是著书立说,他都力求把最真、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读者。

笔耕不辍的“李大爷”
  《中国海洋报》青岛记者站建站初期,一切从零开始。采访、发行、通联等工作对于“半路出家”的李明春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1994年,青岛记者站年度工作经费仅3000元,为节省费用,采访时他尽量乘公交车和长途客车,甚至搭乘农用拖拉机。老同学劝他:“这个工作既不能升迁,又不能评级,你这么辛苦图个啥?”他在送给老同学的书的扉页上写了两句话,足以表明心志:“为中国海而呼,汨罗江不能再投进第二个屈原。”
  1999年至今他已出版了30余部著作,并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3部纪录片的撰稿。2014年,他出版了国内首部蛟龙号海试纪实文学《中国深蓝梦》。多年写作,自费出书,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他说:“海洋事业一定会发展强大,几十年后,我写的文字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今天的海洋故事。”
  退休那年,老母亲走了,相濡以沫的妻子也先他而去。李明春的退休生活全被写作占据了。妻子在世时,曾问他:“你要写到什么时候?”他说:“作为文者,点缀升平者有之,发忧国之思者亦有之,君子和而不同也。但有人仍以战士的精神,坚守初心,固守阵地,继续书写心灵的真实。”
  从秘书到记者,从事文字工作40多年来,李明春写下逾千万字的文稿和书稿。因为不会用电脑,至今伏案疾书。从2010年开始,退休后的他执行主编《中国海监发展历程》丛书,参与《中国台站志——北海卷》《北海分局史志》部分编写工作,同时担任我国第一部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的撰稿人。
  虽已年近古稀,仍不忘初心,笔耕不辍,大家都亲切地称李明春为“李大爷”。诚如“向阳红09”船原船长窦永林所言:“此大爷非彼大爷。”这个称呼与辈分和年龄无关,是同行和同事对他的尊称。对此,他笑谈道:“我感激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记者生涯是我人生最值得骄傲的资本,因为能实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一件十分幸福和快乐的事。”
  2017年11月,李明春被哈尔滨工程大学聘为海洋文化顾问、兼职教授。近日,《简明中国海洋读本》一书由中译出版社出版发行,他说:“这是从业50周年之际,送给自己最好的一份礼物。”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