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文学现象的当下启示

来源: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发布时间:2018-01-18 10:24:40 

 三毛放弃高考,离开台湾,以社会为大学,以体验和写作为人生内容,她的经历、成就和文字,几乎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和文化现象。有研究者曾经这样指出:“对20世纪80年代上过大学的女性来说,三毛几乎是她们共有的‘精神闺蜜’,有哪个不曾靠在宿舍狭仄的单人学生铺,手捧一本三毛文集静静地度过一个悠长的夏日午后或滴雨的黄昏;哪一个怀春的少女不曾幻想过和一个‘大胡子荷西’隐居在渺无人烟的撒哈拉大沙漠,躲起来过‘世外桃源’的两人世界;哪一个正处花季的女孩不曾动心向往过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地周游异国他乡……三毛本人及其她的作品曾在大陆女青年中刮起多么强烈的旋风,对大陆的年轻人有何等的魅力,这一点,任何局外人做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份的。”

  这种现象现在过时了吗?三毛魅力消失了吗?也就是说,三毛现象在当下还有什么启发意义呢?

  我认为有这样几方面的启发:

  第一,三毛的精神追求契合当下年轻人的精神向往。当下的中国,物质已经达到小康社会,许多富二代、富三代已经不把物质追求放在眼里,精神需求成了许多年轻人的共同内动力。而三毛是一个轻视物质世界,或者说不以物质为第一追求的文化人,这种以精神满足为第一人生目标、视富贵为粪土的精神境界,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很有感染力的。

  第二,三毛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平民化的精神追求,她不刻意去作秀,不故意去摆谱,以显得自己的所谓高大,不做所谓的精神贵族。而当今社会,虽然还没有进入西方的所谓后现代,但是后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消解英雄、消解崇高的现象,在中国年轻人当中也有很大的市场。

  第三,三毛这种一只背囊、一本书、一支笔,以他乡为故乡,以陌生人为朋友,居无定所,周游世界的生活方式,很符合现代人行走形态的生活趣味。更何况三毛的行走,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体验和考察,她行走的结果,化作一部部作品,这种生活方式和姿态,对当今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来说,就更有吸引力了。

  第四,三毛的文学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等,都以质朴见长。她的文字,一如其人,既不故意作所谓深刻的思考,也不卖弄所谓的文采,支撑起她整个文学大厦的是她的诚挚的情感。这种文学作品,非常适合青春期或刚过青春期的年轻人阅读。在当今一些作者追求小众化的背景下,三毛作品的大众阅读程度,也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的。

  总之,在我看来,三毛是一棵树,但是这棵树不长在岩石上冒充松树或腊梅,也不长在花园里充当点缀品。她比草要高大一点,比松树要平凡一点。三毛是我们大众的朋友。也许从文学史的角度,她不值得研究,但是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现象,她却永远不会过时。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