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郭苍柏在《海错百一录》里说,“以渔为生者名讨海”,也有地方把渔民叫作“讨海人”。向大海讨吃的,一个“讨”字,说明了渔民对大海的敬畏之心。捕鱼是项高风险作业,在浩瀚无垠和神秘善变的大海面前,人类显得卑微和弱小,“三寸板内是眠床,三寸板外是阎王。”在那个没有天气预报和机械设备的年代,船翻人亡事经常发生,渔民们只能祈祷冥冥中力量的保佑,依靠神灵作为一种心灵和精神寄托,他们把传说中的四海龙王和海上诸神明奉为生命保护神和丰收的赐福神。每逢渔船开洋,渔民们都要敲锣、放鞭炮,抬着供品到龙王庙祭祀,祈求龙王保佑渔民海上平安、渔业丰收;等鱼汛结束(谢洋)亦同样祭祀龙王。大海不仅馈赠了渔民物质上的东西,更给予了他们大海般的力量和敢于冒险的开拓精神,所以,祭海谢洋的渔民们,不光对大海充满天然的敬畏,同时亦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
渔民们说,其实他们并不愿和海搏斗、在海的暴虐中冒险,而是喜欢因循海的脾气,学会和海一起生存。他们预先听台风的声音,然后远离、归航。然而,海洋总是把它的罪恶隐藏起来,它喜欢保持暧昧状态,让人不可预知。它发怒时,性情是残暴的,它会带着一种蹂躏毁灭般的情绪,仿佛要把它所到之处都撕裂摧毁。在风浪中,渔民们的船只不断地被抛上抛下,一忽儿升到浪涛的顶端,一忽儿又跌落在浪谷里,犹如一片树上飘落的叶子,在惊涛骇浪里漂浮、沉落、旋转。浪头打来,带着如大炮轰击的声响,迸裂的水珠哗啦啦从天而降砸向甲板,顷刻之间,渔船进了水,为了逃生,渔民们采取斩网、斩锚、砍桅等应急措施,甚至把捕到的鱼和生产工具都抛入海中以减轻负荷。
老人们说:“捕鱼人家世世穷,十口棺材九口空。”往往,一场暴风过后,一些村子里哭喊声一片。年迈的母亲失去了儿子,年轻的妻子失去了丈夫,年幼的孩子失去了父亲。在海难中丧生的渔民,有时连尸体也找不回来,亲人们只好用稻草人替代,穿上死者生前穿的衣服下葬。漆黑的夜晚,海滩边总是回响着招魂的凄惨叫声:“某某某,回家来啦!回家来啦!”
其实,经历过海洋生死的渔民们才是真正的汉子。他们蜗居在船上狭小的空间里经受着海浪的颠簸,承受着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他们疲惫不堪地倒在床上的时候,连胶鞋也不能脱。无论刮风、下雨、晕船都得连续工作。有些渔民因为困倦和疲累,被渔被渔网绊住脚摔出了网绊住脚摔出了船舱。茫茫大海一旦落水,生还的可能性就很小。他们经常得三更半夜出海,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多个小时,,长年的海上生活使很多人患上了风湿病。有时,螺旋桨出了问题,不管是不管是寒冬腊月寒冬腊月,,喝上几口酒就一猛子扎到海里去修理。鱼捕上来了,往几米高的船舱里跳下去冰鱼。上了岸,还要整网补修。
虽然海上作业如此艰辛,但渔家汉子仍然与风浪为伍,阅尽海上百态。他们对海有着一种又爱又恨的情结,他们已习惯了船上繁重而呆板的工作,习惯了海上风口浪尖时的危险,习惯了洋面抛锚时的寂寥心情。离开了大海就仿佛丢了魂魄似的,而捕鱼成了他们安身立命的职业,一种已成为习惯的生活方式。他们已懂得与大海和谐相处,让大海休养生息。在他们的心中,依然充满着对大海、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赵悠燕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