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返式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获取的海底生物图像
海底多金属结核样品
科考队员完成第二航段最后一次作业
本报讯(特派记者 兰圣伟)当地时间9月25日零时(北京时间9月26日18时)许,中国大洋45航次科考队乘着夜色顺利将多管取样器回收至“向阳红03”船后甲板,标志着该航次第二航段各项科考作业圆满完成。
自“向阳红03”船8月18日驶离美国夏威夷以来,科考队在东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及邻近海域系统开展了区域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水文与气象、海洋化学等多学科综合精细化调查,圆满完成多项科考任务。
统计数据显示,第二航段期间,科考队累计实施了182次测线测站作业,完成各类地质、环境、生物取样48站133次,海底摄像照相观测3站156公里,布放全水深观测锚系潜标1套,获得了丰富的资源环境数据、现场分析测试资料和实物样品。
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马维林对《中国海洋报》记者表示,第二航段科考调查任务超额完成,并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完成了合同区2000平方公里区域结核资源加密调查,进一步扩大了合同区控制资源量面积,为资源试采和矿区开采奠定了基础;在勘探合同区及邻域特别环境利益区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底栖生物重复性取样和底层食腐生物采集工作,使用深海摄像与生物诱捕设备获得深海甲壳动物和鱼类等10余种底层食腐生物影像资料和实物样品,进一步提高了对合同区生态环境“本底”情况的认识;首次在勘探合同区开展海洋鸟类和哺乳动物、海洋微塑料和海水人工放射性核素调查,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首次在合同区进行深海特殊功能微生物类群的原位富集培养实验,为深海微生物基因资源的获取、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材料;首次在东太平洋海域成功进行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下滑翔机测试实验,获得长时段上表层海洋环境要素观测数据,标志我国再添全天候、实时化、自动化海洋要素连续在线观测利器。
大洋45航次首席科学家林辉表示,第二航段调查作业期间获取的大量区域资源、环境、技术资料和数据,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深海领域的科学认知水平与海洋装备研发技术能力,参与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帕顿区环境管理计划,履行国际海域环境保护义务均具有重要意义。......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70928/695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