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 资料照
“慢慢来,廿岁抬”“廿岁呒老婆,越做越冷心”。这是旧时金塘岛民的口头禅,言下之意20岁婚嫁己是晚婚了。那时候,不说童养媳,明媒正娶的十六七岁小媳妇也不少,笔者的隔壁阿婶14岁就坐了花轿,而且当时的年龄用虚岁,相较时下的“剩女”,初婚年龄真可谓“一个顶俩”,成倍之差。
那时,金塘岛上的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嫁礼节亦甚繁琐。
定亲。先由男方挽媒人物色姑娘,探得姑娘“年庚八字”,请算命者“卜吉”,如男女“八字”相谐,男方择日将两对礼品、小量金银首饰送往女方,叫做“挈一帖包头”。过一段日子,男方再择吉日,并征得女方同意,将双方讲定的金银首饰、聘金、酒、糖、包头(干果)、衣料等物送往女方,俗称“过书”。是日,女方中午宴请亲朋,男方傍晚宴请亲朋,称办“过书酒”。就此,男女双方正式宣告结成姻亲。此后,直至正式结婚,“毛脚女婿”每逢端午、重阳节都得向岳父母家馈赠礼物(馒头、鸡、肉、鱼、酒等),称“送节”,以示孝敬。
迎娶。经过一番定亲习俗后,男方选定迎娶日期时,请媒人向女方传送“日子贴”。迎娶前一天,女方将奁物交男方使者带回,称“发嫁妆”。嫁妆数量多少视女方经济而异,富者有“十里红妆”,一方面表达了父母对女儿的拳拳爱意,以免女儿在夫家被轻视或受欺侮;另一方面也是家族富有、地位显赫的一种炫耀。而穷者只有“夜桶”(俗称“子孙桶”)、被褥等少许几件。嫁妆发到后陈列在厅堂,让亲友和左邻右舍观赏,称“看嫁妆”。是日,新娘由一位父母健在的姑娘捧头,请送娘“堕贫嫂”绞面(用线绞去脸上汗毛),礼拜祖宗,称“开面”,并办“开面酒”宴请亲族,男方送几件开面礼品给女方,其中一件是在铜币眼中穿过打结的两束假发,意谓双方是结发夫妻(此为原配,不同于再婚)。
迎娶的头天晚上,男方要请两位爹娘双全、五官端正、聪明活泼的未婚男青年作“挈郎囝”(傧相),并和新郎在新房内同床睡一夜。翌日,男方发轿迎娶前,凌晨五更要隆重敬祀喜神,堂前张灯结彩,用四张八仙桌、一张华桌,并在桌上供奉鱼、鸡、水果等物,到涨潮的吉利时辰开始放炮,主婚人与新郎官拈香在堂外迎拜天地神后回堂中朝外跪拜,祈求保佑,结婚大吉,白头偕老,俗称“享喜”。然后由媒人为使者,持名帖,导彩轿代为迎娶,轿前由两盏大红灯笼引导。
轿到女家时,女方亲友故意闭塞门户或设置障碍物,不让使者与彩轿入内,使者需向守门者分送香烟、糖果或钱币,称送“开门红色”。轿进门后,待嫁姑娘尚睡床上,迟迟不愿起床,称“赖上轿”,以示尊贵,经男方伴娘多次相催才起床梳妆。梳妆毕,吃“上轿饭”,头戴凤冠,身着绸缎,脚穿绣花鞋,盖上头红后,坐在母亲(无母的由直系亲属长辈代)膝上,由兄长抱着登轿,称“抱上轿”,如无兄长则由其弟或其他亲人携袖导扶上轿,称“领上轿”。领上轿者,娘家从家门至上轿处要铺麻袋,新娘踏袋而行,意为防止娘家“风水”带到夫家。上轿时,母亲、新娘哭泣相别。起轿后,母亲向停轿处泼一盆水,意为“嫁出的囡泼出的水”。彩轿抬出门,由兄弟、媒人、伴娘护轿相送到男方,其中的一个兄弟走在轿前,名曰“押轿”(控制轿速),意为防止轿夫“捉弄”新娘导致晕轿。轿至中途,媒人倒掉新娘轿内脚踏炉(火熄)灰。新娘丢掉抹泪手帕,停止啼哭。
拜堂。轿至夫家门前停下,赞礼者唱“请新娘出宝轿”。由一名身着彩衣女童(称出轿姑娘)拉开轿帘作三个揖,引新娘出轿,谓“请出轿”。此时有几个小男孩争相去摸新娘的脚,说是摸过新娘的脚,手脚可灵活。新娘出轿后,踏着传袋人铺下的五只麻袋(意五代见面)步入厅堂,立于红毯拜位上。此时赞礼者又高声赞唱“请新郎入华堂”。挈郎囝请来“藏匿”于邻家的新郎入堂,立于女右,再请主人翁入堂。接着,赞礼者读祝文,新郎新娘在赞礼声中一拜天地,二拜祖先,夫妻对拜,即为“拜堂”。礼毕,赞礼者唱:“送新郎新娘入洞房。 ”男女傧相手捧花烛作前导,从厅堂至洞房地上再铺麻袋,新娘踏袋而行,谓“传宗接代”。摆放洞房花烛的华桌上摆着各式糕点,名曰“进房茶果”,其中的一盆花生是生的,小孩食之不约而同的会喊“生的”、“生的”,新郎家图的就是“生”字,意谓新娘不久就会生下贵子。
吃好日酒。紧随其后的是开筵请客,谓吃“好日酒”。由总管先生请舅公舅婆、姑丈姑婆等上辈在厅堂最里角(此桌席间有次加菜)就座后,其他宾客随之就座(新娘的兄弟则由媒人、新娘、挈郎囝另行相陪吃茶果、点心)。酒席间,新郎在前向长辈和宾客敬酒,新娘在送娘协助下换装紧随新郎之后向宾客行礼、敬酒。富裕人家还请小唱班唱戏奏乐助兴,俗称“吃小唱酒”。
敬茶。宴毕,新娘向参加酒宴的亲戚、长辈敬茶。堂前摆放两把“太师椅”,受礼者夫妇男左女右坐定,受茶时的吉利词几乎一个调儿,不是“早生贵子”就是“今年吃好日酒、明年吃满月(小孩子满月)酒”,新娘听后喜形于色。受茶者赠以盛钱的红包放于茶盘上,称“拜见钿”,也称“茶钿”。敬茶的顺序严格“论资排辈”,先敬公婆,再敬姑丈公、姑婆、舅公舅婆,然后是其他亲戚和族内长辈按辈分大小(同辈的则按年龄大小)排先后。以上敬的都是糖茶。此外,对参加宴席的其他长辈也礼节性敬茶,但都是茶叶茶,免茶钿。
上台宴。接着是盛情款待“阿舅”(新娘兄弟)的“上台宴”。阿舅坐八仙桌的上横头,新郎在下横头把壶敬酒,媒人、挈郎囝左右相伴。此宴极为高档隆重:台宴开始、结束各发三声号炮,宴厅高挂四盏灯笼,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想像中台宴酒筵之丰盛堪比宫廷之御宴。席间尝糕、喝茶、劝酒、猜拳……持续时间达四五个小时。
尽管“舅老爷”受此尊贵相待,却常被爱凑热闹的人们“弄怂”,如在开宴前,在“阿舅”座椅下做好手脚,“经验”不足的“阿舅”坐下去就会仰面一跤,此时,看客们必然会发出哄堂大笑声。这个“欺阿舅”的插曲的初衷是给喜庆增加热闹气氛。
贺郎。结婚之日的晚宴后,在堂前用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上糖果菜肴,新郎新娘坐于上首,邀请亲朋好友入桌围坐,其余宾客站着围观。爱凑热闹的土秀才们使出浑身解数从中导演,推举善歌能诗之民歌手作领唱并伴之以胡琴、小锣等民族乐器。唱词(俗称贺郎山歌)由领唱人即兴自编自唱,也有流行范句,内容在桌上的12盆菜肴中发挥,故亦称“唱十二盆头”,如:“双眼瞟在台子上,这一盆三鲜也可唱……”开始时全是吉祥、如意、幸福之祝愿,如祝福新娘早生贵子坐龙廷等吉利词,其中不乏夹带黄段子。一曲(盆)唱完,新郎和新娘需把该盆菜肴相互或夹或叼给对方尝食或玩游戏,领唱人越唱越来劲,羞得新娘垂眉低头,双颊绯红。领唱人有时还会出些羞于回答的段子,故意叫新娘跟诵,因新娘羞于启齿就被认为不依从客人,就要受罚与新郎亲嘴。此时候新娘往往是惊惶失措,花容失色,连声告饶。当新郎新娘被搞得稀里糊涂的时候,早已候在他们身后的小伙们就强扭着他俩的头亲在一起了,满堂的喝彩声响彻了夜空。
更有意思的是,做公婆的面对宾客对新媳妇的“恶作剧”,不但不当和事佬,还从中推波助澜,出谋划策。有些做公公的难抑新媳妇进门的喜悦,亲自上阵放声高唱贺郎山歌,甚至对黄段子也不予忌讳,其曰:“新婚三日无大小,不分尊卑老幼,越吵越发。”如此“里应外合”,更促使贺郎高潮迭起。
最后一个程序是挑个父母健在、活泼可爱的男孩在新娘嫁来的“夜桶”里小便,然后新娘赏以两只满壳涂红的鸡蛋,谓“夜桶蛋”,意早生贵子。婚礼至此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