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在南海北部,伴随一台名为“海燕”的水下滑翔机顺利下水,一次全球目前持续时间最长、投放设备类型最多、覆盖海域最广的针对“中尺度涡”的海洋组网观测开始了。这次观测覆盖了“大气—海水界面”至4200米水深范围的14万平方公里海区,使用的以天津大学研制的“海燕”水下滑翔机为代表的30余台(套)新型海洋设备均为我国自主研发。
据悉,海洋中存在无数大大小小的漩涡,其中最为广泛和普遍的是“中尺度涡”。它是海洋中直径数百公里的漩涡,对周围海洋气候和海洋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南海北部是全球海洋多尺度漩涡最丰富的海区之一,这些漩涡间“相互作用和能量级串”是国际物理海洋学界最前沿的科学问题。
此次观测由天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组织实施,投入的设备有“海燕”水下滑翔机、波浪滑翔机、综合调查潜标、自动升降剖面潜标、光纤水听器阵列、水下航行器等30余台(套)海洋观测装备。与以往单机、单种平台的观测不同,这次观测运用以上多种设备,进行多参数的综合、立体、协作组网观测与调查,是我国首次实现多种类水面和水下移动平台、定点固定平台相结合的协作观测,有效提高了我国海洋观测和数据获取的能力和水平。
“在组网观测中,‘海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天津大学副校长王树新说,“与传统设备相比,‘海燕’可搭载温度盐度、海洋生化、湍流、海流剖面仪等多种传感器进行连续剖面观测,数据采集的密集优势突出。同时‘海燕’连续运行时间超过1个月,航程超过1000公里,且具有较高的机动性,能连续跟踪漩涡,这是以往固定观测无法企及的。” (赵晖)......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70815/685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