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北”科考的新使命——访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徐韧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7-08-01 15:09:23 

■本报特派记者 吴琼


  7月20日,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搭乘“雪龙”船一路向北,执行考察任务。起航后,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兼首席科学家徐韧接受了中国海洋报记者采访,介绍了本次北极考察的基本情况、亮点、意义等。

  记者:请介绍一下本次北极考察队的基本情况以及航次计划。

  徐韧:本次考察队由来自18家单位的96名队员组成,其中,科考和管理人员56人、船员40人,队员平均年龄36.2岁。细分起来,这其中还有“三高”,党员53人、“80后”53人、女队员13人,所占比例都较高,女队员更是历次北极考察队占比最高的一次。

  本航次从7月20日出发,计划10月10日回到上海,历时83天,航程1.9万余海里。本航次共分6个航行阶段:上海到楚科奇海台航时12天;楚科奇海台航行与作业时间7天;楚科奇海台经东北航道到达北欧海作业区航时13天、作业2天;北欧海经西北航道抵达楚科奇海台作业区航时17天;楚科奇海台到白令海作业区航行与作业时间17天;白令海返回上海,航行时间14天。

  记者:本次考察有哪些亮点?

  徐韧:本次考察主要有4个亮点:一是首次试航北极西北航道,首次开展环北冰洋航行;二是首次实施极地业务化调查;三是研究海洋脱氧酸化和生物多样性等北冰洋热点问题;四是首次开展微塑料等海洋新兴污染物调查。

  首次试航北极西北航道,首次开展环北冰洋航行,将为我国开发和利用北极航道积累更多的环境数据,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首次实施极地业务化调查,就是要建立长期调查断面,开展系统监测观测,为系统掌握北冰洋特性和变化趋势积累资料。比如有关冰情的预报,要通过长期观测监测,建立一个可靠的预报模型。

  针对海洋脱氧酸化和生物多样性等北冰洋热点问题的研究,将回答北极海冰快速消融所导致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问题,为北冰洋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趋势评价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

  首次开展微塑料等海洋新兴污染物的调查,把我国微塑料监测拓展至亚北极和北极海域,有助于推进我国的海洋微塑料监测融入全球海洋微塑料垃圾监测和国际治理。

  记者:本次考察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徐韧:首次北极业务化考察是亮点也是难点,充满了挑战。北极考察受限大,北极地区留给我们考察的公海不多,考察区域和考察内容均受限。此次环北冰洋航行途经水域多为北冰洋沿岸国的专属经济区,未经许可无法开展系统的科学考察。

  我国前7次北极科学考察都是围绕重点科学问题展开,而本次考察是在我国前7次考察的基础上,首次在极地开展系统性的业务化调查。业务化调查是长期连续的过程,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同时,考察方式也做了些改变,包括管理方式、项目设置方式等,目前都处在探索、积累和完善的阶段。 

  记者:本次考察有哪些项目涉及业务化内容?

  徐韧:主要有4项。一是北极航道环境综合调查。包括开展对西北航道海洋气象、冰区海冰等情况的综合调查,开展对北极中央航道的大气、海冰和海洋环境的综合观测,综合分析和对照历史数据,对北极航道环境和适航性进行综合评估。

  二是海洋脱氧酸化调查。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及北欧海等重点海域采集海水样品,获取溶解氧以及海洋碳酸盐系统参数数据,掌握重点海域脱氧和酸化水平,对北极重点海域脱氧酸化水平及其对生态系统潜在影响进行评价。

  三是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包括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及北欧海等重点海域采集水样,开展叶绿素、微小型浮游生物、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调查,获取生物量、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数据,综合分析和评价北极重点海域生物多样性现状和环境影响。

  四是新兴污染物微塑料和海漂垃圾调查。采集白令海、楚科奇海海水、沉积物和大型底栖生物样品,分析微塑料及其他污染物的数量、种类和组成等污染特征,揭示海洋新兴污染物的环境赋存状况。

  记者:极地考察的危险性较高,考察队在安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徐韧:安全问题是考察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完成一切任务的根本前提。没有安全,一切工作成果都是零。

  为了保障安全,考察队建立健全日常安全巡视制度,配备了安全员,组织巡视组人员每日开展作业甲板和实验室巡视,及时上报情况,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

  考察队制定了《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安全管理规定》,对作业、实验和化学试剂使用等进行了严格规范,对危化品实施了统一管理和使用登记制度,各专业制订了细化的安全作业实施方案。

  考察队还成立了安全应急小组,设立安全员岗位,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应对突发安全事件,使危害减少到最低;在中部作业甲板、艉部作业甲板以及各个实验室均设立了安全员岗位,确保对考察和实验区域实施全面、无死角安全监督和管理。

  记者:本次考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徐韧:业务化的极地考察和首次试航西北航道,可以服务于国家需求,提升我国参与国际海洋治理的话语权。

  随着气候变暖和北极海冰的融化,北极水域的面积越来越大。在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期间,“雪龙”船首次通航东北航道,直接推动了我国商船对东北航道的试航和利用。而西北航道东起巴芬岛以北经加拿大北极群岛间一系列深海峡,至阿拉斯加以北的波弗特海,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最短航道。继“雪龙”船经东北航道开创性试航后,此次试航西北航道,有助于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的开发,推动我国对北极航道适航性的系统评估,服务我国国民经济建设。

  我国作为近北极国家,从经济、气候角度来看,北冰洋对我国的影响非常大。

  从上海出发,走东北航道到欧洲,走西北航道到美洲,大概能缩短25%~30%的距离,经济效益可观。近来,我国国家领导人出访有关国家时,也谈到了北极航道和北极资源开发合作。这就是国家的需求。

  关于航道,现在的策略是“通一条、试一条、探一条”。东北航道已经通了,“试一条”是指西北航道,“探一条”是指中央航道。

  本次考察队研究的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海洋酸化和生物多样性,在国际上都是热点问题,我们将通过此次科考,掌握第一手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