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上的中国印记——七次北极科学考察峥嵘岁月回望
编者按: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在今年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极地工作领域,要从松散型管理向集中集约型管理转变,从后勤保障为主向极地考察业务化建设为主转变,从单一科学考察为目的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目的转变。
今天,中国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于上海起航,奔赴北冰洋,将依托“雪龙探极”国家重大工程,开展系统考察,推进北极环境的长期业务化观测和监测。我国自1999年开展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以来,迄今已开展了7次。我国北极考察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在第8次北极科考队出征之际,本报对18年来北极科考成就作一回顾梳理。
■本报记者 吴琼
7月20日,中国第8次北极考察开启了新的征程。这一天,距离1999年我国第一次北极考察队出征,已过去18个年头。
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北极
时间:1999年7月1日~9月9日
这一天,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的124名考察队员与首航北极的“雪龙”船一起,一路向北,从7月1日到9月9日,航行了71天。
从那一刻起,中国北极考察事业跨出了第一步,开启了峥嵘而又辉煌的科考征程。
对于从未踏足北极的中国考察队员来说,困难远比预想的多。阴霾、流冰、潜流、暗滩……中国北极考察队遭遇了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71天的艰难征程,中国科学家收获满满,掌握了认识北极的第一手观测数据、信息和资料,中国对极地的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那一刻,也意味着在地球两极都高高飘扬起五星红旗。
时隔18年,时任首次北极考察队领队的陈立奇对当年的考察成果仍如数家珍:
对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白令海以及邻近海域开展了海-冰-气相互作用的多科学综合考察;查明北极工作调查区域内海水的化学参数、海洋辐射活性气体(甲烷和二氧化氮)、悬浮颗粒组份等基本分布特征;利用水化学、生物标志物等对水团和海洋过程进行示踪,了解北极地区各要素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制约因素等,为今后准确地评价北极海洋环境提供基础数据。
……
更让陈立奇引以为豪的是,我国科学家借助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的成果,先后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被《科学引文索引》收录20篇,出版专著2部和北极地区图1册。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在随后的北极考察活动中,我国在研究成果、队伍建设和技术支撑方面等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优势的学科领域。
北极圈里建起首个中国考察站
时间:2004年7月28日
“站在黄河站附近的海滩上,仰望北极的天空,犹如一潭清澈见底的秋水。科考队员们沿着海岸线跋涉,海鸟飞翔,海豹不时地将小脑袋露出海面,苔藓上印有北极熊的新鲜足迹……”这是北极考察队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惠荣于2013年赴中国北极黄河站考察时看到的情景。
刘惠荣所指的黄河站,正是我国在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考站。
2004年7月28日9时30分,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响起,身穿红色科考服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和考察队队员庄严地举起右手,致注目礼,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飘扬在北极上空。
这一天,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并投入使用,使我国成为第8个在北极建立科考站的国家。
北极黄河站的建立,完成了我国南、北两极考察站的初步布局,我国极地考察大国的态势已经基本显现。
“黄河站是一座跨学科的、功能完善的、开放式的北极综合考察研究基地。在该站开展的科学考察研究,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我国北极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了我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影响力。”第一任北极黄河站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说。
黄河站建成之后,我国科学家围绕全球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极区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极地环境中的生命特征与过程等研究领域,重点开展了海洋、大气、冰雪、空间物理、遥感、地质、地球物理、生物和生态的长期观测与研究。
从此,我国在北极地区有了一个永久性的科研平台,这为我国科学家解开空间物理、空间环境探测等众多学科的谜团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科研平台,也使得我国加入了北极观测体系。
北极点留下了中国人深深的脚印
时间:2010年8月20日
天公作美,气象条件非常适合飞行。正在考察中的中国第4次北极考察队在这一天干了两件“大事”。
——考察队领队吴军和首席科学家余兴光带领16名考察队员乘坐直升机,从“雪龙”船飞抵北极极点开展科学考察。这是我国北极科考队员首次抵达极点,实现了我国北极考察历史性突破。
——同日,“雪龙”船到达北纬88 ° 26′,创造我国北极考察队到达北冰洋最北端纪录,也创造了中国航海史上的新纪录。
“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和兴奋,依靠我国考察队的能力到达北极点进行科学考察,实现了我国几代极地考察工作者和海洋工作者的梦想。”吴军如是描述那一刻的心情。
北极科考,越往北考察难度越大。这一年,刚刚开启北极科考征程不久的中国极地人,就依靠自身的能力,取得了世人瞩目的突破性成就。
“雪龙”首次穿越东北航道
时间:2012年8月18日
在执行第5次北极考察时,“雪龙”船历时6周、航行1.7万海里,首航北极东北航道,成功穿越北冰洋。
“雪龙”船首航北极东北航道,实现了我国首次跨越北冰洋科学调查和对冰岛的访问,完成我国跨越北冰洋的科学考察任务,积累了宝贵的北极航道环境数据和航海实践经验,为我国开发利用北极航道进行了有益探索。
“中国船舶此前从未走过东北航道,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时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科技发展处(国际合作处)处长的刘科峰感慨地说。
这次探索所开辟的新航线,为我国海洋考察打通了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北极通道,大大缩短了从中国到欧洲的海运距离,也为我国船只利用东北航道创造了第一个范例。
跻身北极领域合作大家庭
时间:2017年4月
当天,正在芬兰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芬兰总统绍利·尼尼斯托发表联合声明,双方将加强北极事务合作,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与北欧国家北极领域合作的瞩目。
长期以来,中国与北欧国家(丹麦、芬兰、冰岛、挪威与瑞典)在北极领域开展了众多富有成效的合作:2004年7月,位于挪威的中国北极科考“黄河站”建成并投入运转。2012年8月,中国第5次北极科考队受到冰岛时任总统格里姆松接见,这是我国北极科考队首次正式访问北极国家。我国在冰岛周边海域开展的中冰海洋合作调查,极大地拓展了我国的北极研究领域。2016年10月,位于冰岛凯尔赫村的中冰联合极光观测台主体建筑结构封顶,并计划于今年正式投入使用。此外,正在建造中的中国第二艘极地破冰船也是中国和芬兰北极合作的具体成果。
除了积极开展合作,我国也在积极融入北极相关组织:
1996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2005年,我国成为新奥尔松北极海洋科学实验室第8个正式成员。2013年,我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
……
开展国际合作,重在互利共赢。中国与北极国家开展的北极领域合作,为推动北极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实现北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实施,中国与北欧国家在北极领域的合作空间和潜力将进一步增强。
探索北极、认知北极,促进北极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关乎我国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极地人用18年的科考征程,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18年后的今天,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中国探索北极的步伐将愈加坚实。......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70720/68123.s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