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海大洋观测有望实现“现场直播”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7-06-22 14:27:02 

  本报讯(记者王晶)6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举办的“深海实时传输潜标系统成果推介暨发展战略研讨会”在青岛举行。该系统可让科学家和业务用户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实时掌握深海大洋的动力状况,查看深海数据从“录像回放”成为“现场直播”。

  会上,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方签署了“西太平洋深海实时化潜标观测数据使用战略合作协议”。

  据悉,深海数据的实时传输对海洋预报系统的完善和科研成果的加速产生具有重大意义。2016年底,中科院海洋所开展技术攻关,研发了无线水声通讯传输方案并首次实现了深海数据的实时传输,科学家和业务用户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终端实时掌握深海大洋的动力状况,改变了传统潜标观测每年只能采集一次的问题。

  截至目前,深海观测数据已成功连续实时回传190余天,创造了国内外有明确文献记录的实时获取深海数据的最长工作时间,这标志着深海数据的实时化传输已经进入了稳定运行阶段,也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和科学研究能力的稳步提升,为保障国家海洋环境安全和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西太平洋是我国从近海挺进大洋首先要面对的一个区域,也是厄尔尼诺现象预报、季风预报的关键领域。在该海域实现潜标的实时化传输,可以直接服务于气候的预报,以及台风灾害性天气的预报。

  根据协议,三方将依托各自在相关领域的优势,对深海实时化观测数据进行拓展性应用,加速我国海洋与气候预报和环境保障业务系统的建设步伐,更加有效地将观测结果应用于海洋环境预报和安全保障领域。

  据悉,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要负责应用西太平洋实时化潜标观测数据,将该资料与现有深远海海洋环境预报模式相融合,及时修订温盐流和短期气候预报产品,提高海洋环境预报精准度,提高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要负责利用西太平洋实时化潜标观测数据发展和改进海洋动力模式,开展深海海洋环境参数化和模式数据同化等研究,对现有潜标站点进行评估。两方将根据数据使用情况向中科院海洋所提供关于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优化和升级的建议和意见。......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70622/67428.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