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的会合

来源:中华风俗之谜   发布时间:2015-05-21 03:02:15 

八仙是民间俗信中广受崇奉的八位神仙的通称,无论是在婚姻、生育、祝寿、节日等喜庆礼仪场合,还是门饰砖雕、窗花器绘、缎绣剪纸、年画泥塑等一应工艺美术的造型上,他们都被当作吉神、喜神或保护神;有关他们的故事,也已通过戏剧、小说、传唱、社火等种种文艺形式而在民间广泛流行。

其实,看似影响深远的八仙信仰,尚有不少迷离惝恍、莫可究诘的疑难哩。比如关于“八仙”群体的合成,就是一个已经争论了许多年的问题。

这个问题,首先得从八仙的名目说起,就近世大多数地区的民俗调查资料看,约定俗成的八仙名单是李铁拐、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和曹国舅,而据学者考证,他们都有原型可溯:李铁拐是北宋末年实有其人的刘跛子与南岳圣寿观某跛足道士的形象的捏合,“刘”讹音为“李”,遂成为李铁拐;钟离权的原型当生于五代、北宋之际,《宋史》中《陈抟传》和《王老志传》有载,是个髽髻道人,称钟离子或钟离先生;吕洞宾的情况最为复杂,有唐代人、五代人、宋代人等各种说法;张果老则是唐玄宗时的一个方士,本名张果;韩湘子即唐代名臣韩愈的族侄韩湘;何仙姑的原型有二,一是唐代广州人何二娘,一是北宋永州某道姑,均为能言休咎的民间女巫之类;蓝采和是唐末五代一个行歌乞索的乞丐;曹国舅即北宋大将曹彬之孙曹佾,因系皇室外戚,故有“国舅”之称。

综上所述,所谓八仙者,既非生活在同一时间,也不属于同一阶层,那么他们究竟因何缘故,又是在什么时候会合在一起的呢?

民间传说,八仙是以西王母传道李铁拐为契机而会合的。其人质本魁梧,由西王母点化成仙,隐居砀山,号凝阳子。某日应太上老君邀请,神游华山。临行前吩咐徒儿:“倘我七日不回,便将我的躯体烧了。”不料到了第六天,徒儿因闻母病,急欲回家探视,眼看其师魂灵还不回归,竟提前烧了他的躯壳。等凝阳子魂归砀山时,不见躯体,情急间只好借路边一具饿殍还魂。这饿殍蓬首污面,还是个跛足,从此他只好借助一根铁拐杖行路,并以“李铁拐”或“铁拐李”知名。

铁拐李贪游致残后,不忍再回砀山,另辟终南山为福地。到东汉时,有一位偏将钟离权因出征失利,逃进终南山中,拜在铁拐门下,得道后号称正阳子。到唐代时,钟离权奉师傅之命,出游长安度人,自称“天下都散汉”,所以民间又呼其为“汉钟离”。汉钟离在长安酒肆中遇见因两试落第而狂饮浇愁的书生吕洞宾,便点化其悟道登仙,号纯阳子。纯阳子某日闲逛洛阳,恰遇唐代大文豪韩愈的侄子韩湘子因赌博输钱还不出债,便替他解困,收在门下,同游广州。其时广州(一说福建武平)有一叫卖炊饼的少女何仙姑,不顾父亲呵斥,每天白送炊饼给化装成乞丐的吕洞宾师徒。吕瞅个机会往她嘴里塞个仙桃,食后顿悟,即随吕、韩赴终南山修道。

这时铁拐老祖又出山云游,交了一个倒骑驴子的仙友张果老,收了一个在闹市行乞的徒弟蓝采和。未几,钟离权领着徒子徒孙一起出山寻找铁拐老祖。此时人世间已经由五代入宋。他们在黄河摆渡时,碰见正欲隐迹学道的宋仁宗的内亲曹国舅,遂引入仙班。然后在东京找到铁拐李与蓝采和,欢宴之际,张果老跑来通报:西王母寿庆在即!于是大家渡东海,赴瑶池,各献礼物,为王母贺寿。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谚语及八仙祝寿的典故,咸出于此。

上述故事,经学者辨析,都是从明代起才开始流传的,虽然生动可感,但破绽很多,比如所谓李铁拐借尸还魂、钟离权迷途悟道等故事,考之史传皆无痕迹可寻,多系后人对“拐仙”、“汉钟离”等传统名词的穿凿附会。因知八仙的会合时间必起于明代之前,把他们串编在一起的线索,既不当以西王母点化李铁拐为开端,也不当于群仙为西王母贺寿为归结,其原因应该在这些无根之谈以外寻找。

有人提出,八仙是元朝时因全真道传教谱系而会合的。全真道是道教的一大教派,由金朝道士王嚞创立,至元初起因获统治阶级的扶植而盛行。该教奉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王嚞等为“北五祖”,宣称王玄甫号少阳,是天仙,传道于汉时成仙的钟离权,号正阳;钟又传道给唐时成仙的吕洞宾,号纯阳;吕再传道给金时成仙的王嚞,号重阳。素有“全真第一丛林”之称的北京白云观,迄今仍有八仙殿之设,左右分以钟离权和吕洞宾领班,因知八仙之说是由全真道的传道辈次辗转附会而成,正与民间传说中曹国舅、何仙姑等均为吕洞宾弟子的说法相合。但亦有人表示异议,指出除钟、吕之外,其余六仙均与全真道无关,而元代杂剧中已有吕洞宾故事及“汉钟离现掌着群仙录”的说法,焉知不是全真道借用了这些形象在民间的广泛影响而自重?

也有人认为,八仙会合纵与全真教无密切关系,但其浓郁的道教色彩却是显而易见的。由民间流传的八仙故事来看,这个群体的核心人物正是道教中奉为“吕祖”的吕洞宾,八仙中的师承关系都以他为关节点。有关此人的遇“钟离”点化而得道登仙的传奇,早在北宋就已有流传,文人著述中亦不乏记载,到元代时则有展述他与汉钟离、铁拐李、蓝采和等师徒道兄同门关系的杂剧出现。循照由传说到舞台的一般规律,因知八仙会合的时间开端大致在宋末元初,其“补全”定型则一直延续到明代。这个过程,正与宋元时代奉道求仙的社会思潮相始终,故八仙会合的根本原因还是统治者对宗教的支持与利用。可是也有人认为,尽管元明以来的道教在构建其神衹体系时,八仙中的角色多有配置,然而除吕洞宾外,其余七位在宫观生活中都没有什么影响。再分别考辨他们的出处,几乎都以现实生活的人物为原型,都经历了从本事传奇到幻想仙化的过程;考察该群体在民俗信仰中的形象,多是惩恶劝善、拯危扶贫的英雄,而自身也不免有可供哂笑的缺点,体现出美与丑的和谐,其烟火气之重,与塑在庙中道貌岸然的神祗绝分两途。所以,八仙会合的根本原因还是百姓按照自己的愿望造神,除吕洞宾外,八仙在道教中影响微薄,而于民俗中无处不在,正是这个缘故。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八仙是以古代祝寿习俗为契机而会合的,其会合时间至迟不晚于唐代。隋唐之际,对长生登仙的追求几成全社会的思潮,俗家祝寿,往往向道观借用“十二真人图”之类以增法力,并逐渐演变为八仙图箓,如江积《八仙传》、杜甫《饮中八仙歌》等,皆可印证“八仙”之名在盛唐时已经深入人心。《太平广记》引《野人闲话》载,五代时后蜀国主孟昶做生日,道士张素卿亲绘八仙真形呈献,八仙者乃李己、容成、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寿、葛永璝,既有汉晋方士编造的神仙,更多的是史传有载的真人。其中“李八百”在《宋史》的《陈从信传》和《魏汉津传》有事迹记载,据称乃唐朝术士,而有人考证他就是后世传说的李铁拐的原型之一。因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八仙”是一泛称,其构成人员变换不定,而近世所传的八仙组合,至晚在五代时已出现了李铁拐,民间传说中以他为八仙中资历最深的老祖,当有所本。元代时神仙剧风行,也是适应富贵人家喜庆祝寿的需要。为凡人赐福的神仙自然是多多益善,故八仙排场最受欢迎,既承袭“八仙图”的传统,也适合戏剧的组织。具体落实到八仙群体的构成,除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等人外,还有徐神翁、张四郎、元壶子等轮流替换。现在俗信中的八仙,是到明人吴元泰的《东游记》风行后才定型的。但若谓明时此说已有定论,也未必然,如明人《列仙全传》所述八仙无张果老,而有刘海蟾;《西洋记》所述八仙无张果老、何仙姑,却有风僧寿。此外如八仙之间的关系,各家的说法也不一样,其缘故都可以用八仙名目原本出于任意捏合以应世俗的原因,得到合理解释。

上述各种看法,都有一定的依据自圆其说,你能判定哪一种观点更贴近历史的真实吗?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