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首探卧蚕1号热液区喜获丰收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7-03-07 10:42:35 

5d61b62607cfc0f81723417e4deb9741.jpg

4604b7db0fb1dd92845c0d1715014cee.jpg

91bd7b7ab8dab64d881ab53f7a48eb4d.jpg

  本报讯(特派记者王自堃) 已经是第56次下潜的潜航员傅文韬也感到惊异,仅仅相隔2.7公里,卧蚕1号热液区却呈现出与死气沉沉的卧蚕2号热液区截然不同的景象:黑烟缭绕、螺虾成群、海葵招摇,忙于喷发的“黑烟囱”群孕育着勃勃生机,热液流体中的矿物结晶闪烁着点点光斑,仿佛“金雨”从天而降……
  当地时间3月4日,蛟龙号在卧蚕热液区的第3次下潜(总第125潜次)中首次发现“黑烟囱”,并携带硫化物和生物样品满载而归。
  当日7时6分,蛟龙号布放入水,下潜区域为卧蚕1号热液区。蛟龙号在水中停留了9小时50分钟,海底作业6小时16分钟,最大下潜深度达3013米,测得的热液喷口流体最高温度为253℃。
  “不虚此行!”下潜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邱中炎出舱后感叹,“丛林一般的烟囱群密密麻麻,底栖生物非常丰富!”
  蛟龙号抵达预定深度后,刚刚开始近底航行就发现了热液迹象,股股黑烟从烟囱群中喷薄而出,穿行其间的潜器犹如腾云驾雾。密集的烟囱体如同繁忙的海底冶矿工厂,这些烟囱外表大多呈炭黑色,有些呈红褐色,还有的为灰黄色,烟囱周围生活着成群结队的白虾,白色的深海蟹在虾群中爬上爬下,触手众多的海葵也附着在烟囱体上,好似山坡上盛开的黄菊。在低温热液口附近,下潜人员还观察到了排列整齐的螺群,黑褐色的螺壳上长满鬃毛,令人啧啧称奇。
  潜航员傅文韬说,卧蚕1号热液区的“黑烟囱”分布特征与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明显不同。“这里的烟囱体很好找,分布区域比较集中,在山坡和山顶上成片存在,像石林一样。”蛟龙号此次共取得硫化物烟囱体3根,块状硫化物样品约25公斤;含金属沉积物的短柱状插管2管;近底海水16升,其中热液羽状流8升;螺、海葵、海星、茗荷等生物62只,并拍摄了大量高清视频资料。
  航段首席科学家韩喜球告诉记者,这一潜次在卧蚕1号热液区沿测线开展了精细调查,观察到大面积的硫化物烟囱群,初步圈定了热液区和硫化物分布范围。获取的硫化物样品矿相非常丰富,包括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硬石膏等5种,通过研究矿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重建热液成矿作用过程,评估该区域成矿资源潜力。
  对于此次采集到的生物样品,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亚东表示,将对其进行初步物种鉴定,回到陆地后还将研究其形态、食性及分子生态等,了解卧蚕热液区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及与其他热液区生物群落间的关系。
  据悉,海底热液区分布在有岩浆活动的区域,如洋中脊。当海水从洋壳裂缝渗入,被岩浆加热时,会带出岩层中的金、银、铜、锌、铅等金属,形成热液硫化物喷口,俗称“黑烟囱”。目前,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是日益受到国际关注的一种海底矿藏,发现“黑烟囱”也就意味着找到了正在形成中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①壮观的烟囱群和附生其上的海葵;②125潜次采集到的两种海星;③部分烟囱及硫化物样品。......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70307/65556.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