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完成西北印度洋首次科学应用下潜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7-03-06 11:01:30 

 本报讯(特派记者王自堃)当地时间3月2日16时51分,“向阳红09”船作业甲板上的红色A架张开怀抱,迎接在西北印度洋卧蚕2号热液区完成首个科学应用潜次的蛟龙号回归母船。该潜次对后期分析该区域岩浆构造与热液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当日7时7分,蛟龙号布放入水,开始执行大洋38航次首个科学应用下潜(总第124潜次),下潜人员为潜航员杨一帆、唐嘉陵,航段首席科学家韩喜球。本次最大下潜深度3120米,水中时间9小时44分钟,海底作业时间6小时8分钟。
  本潜次沿热液区测线开展调查和观察,了解了热液区范围和硫化物分布,并进行了环境参数测量。开展测深侧扫微地形地貌测量。拍摄了大量海底高清视频照片资料。获取了玄武岩样品1块,重1.5kg;短柱状沉积物插管3管;近底海水16L。
  韩喜球表示,这次下潜在第123潜次的基础上,进一步约束了硫化物分布区的范围,调查了各种类型的玄武岩分布情况与地质构造要素间的关系,对后期分析该区域的岩浆构造与热液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实地探查表明,卧蚕2号热液区并未发现正在活动的热液口,整体处于热液活动末期,此次调查有助于了解死亡烟囱体的硫化物后期演化过程。对于获得的岩石、沉积物和硫化物样品,将进行切片、定年及化学分析,以断定其形成年代及形成过程,重溯上地幔岩浆作用,了解整个洋脊的构造演化。......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70306/65528.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