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将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国家海洋局党组部署,坚持目标导向,围绕6个方面开展极地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雪龙探极”工程。围绕国家极地战略和发展目标,深入开展战略研究,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能力建设,组织研究和拟订实施方案,全力促进“雪龙探极”工程立项,推动我国极地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是把握节点,协调推进新船建设。新建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项目已进入船厂建造阶段,2017年要加强协调,确保工程建设按期、保质、保量顺利推进。确保新船按计划下水,为2019年极地考察和极地破冰船试航提供保障。
三是科学布局,初步建立极地业务工作体系。开展业务化布局工作,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工作机制,明确发展方向,厘清职责,筹建业务处和环境监测中心,组建专业队伍。重点布局冰区海洋、站基环境等关键领域,强化产品发布与服务。同时,以极地环境调查专项为抓手,优先落实极地环境监测业务化。重点推进南极长城站海洋环境监测站建设和长城站站基生态环境监测、构建极地环境大数据平台,完善极地海洋、海冰、气象等相关学科环境数据和数据产品应用发布和服务系统。
四是深入开展极地研究和国际合作。全面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着力推动极区大气激光雷达、南极冰下湖自动钻进与观测系统、北极海—冰—气无人冰站、极地环境远程观测与控制系统等4个课题。实施“十三五”极地专项,执行南极周边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考察、站基生物生态环境本底考察、冰盖断面及格罗夫山综合考察与冰穹A深冰芯钻探、大气空间环境及天文观测、极地环境与资源信息集成及共享服务、极地地缘政治与安全研究等课题年度任务,并牵头专项成果集成。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冰岛极光联合观测台正式开站运行,拓展海洋、冰川观测业务;协助办好南极条约协商国第40次会议;与大连海事大学在中国共同举办北极圈分论坛和中国—北欧北极研讨会。继续探索开展与丹麦(格陵兰)、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北极科学考察合作。
五是加快推进国内基地建设。国家极地档案馆业务楼要完成内部装修工程,年底投入使用,档案楼前广场完成设计并实施建设。极地样品样本储藏与低温环境工程技术实验楼开展主体施工,一季度取得施工许可、开工建设;二季度完成低温特种制冷系统调研、选型,年底前完成设备购置。继续做好国内基地园林绿化、监控安防、变电站扩建等配套工程建设。
六是确保安全,加强南北极现场考察管理。统筹兼顾、科学计划未来三年的南、北极科学考察总体方案,安全保障第33次南极考察返航,精心准备第34次南极考察保障工作。安全保障“雪龙”船极区航行;完成西北航道试航论证,为实现我国首次北极西北航道穿越奠定基础;保障考察站越冬考察、南极内陆考察、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及国家重点研究计划的现场工作;加快推进中山站卫星地面站后勤保障配套工程实施前期准备;完成罗斯海区域新站选址工作,加快建设论证和建站准备;开展南极海洋保护区、昆仑站特别管理区选划前期的战略、法律调研等工作。......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70216/651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