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泗洋海难”追记

来源:葛银水   发布时间:2015-05-21 03:04:17 

发生于1959年4月11日的“吕泗洋海难”,是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海难。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回想起“吕泗洋海难”,造成渔民伤亡和船只财产等损失之巨大和惨烈,依然使人依然心惊肉跳,悲痛不已。

灾难发生后,笔者被指派参加“吕泗洋海难善后处理小组”,该组由时任浙江省水产厅副厅长耿如云、中共舟山县委渔业工作部部长孙在洲等带领,代表浙江省和舟山县党和政府(当时刚撤地区改制为“舟山县”),赶赴江苏省启东县和合镇,驻在毛家港附近的一个村庄,专门对当地村民做好协调关系,动员村民帮助打捞埋葬浮尸,并付给劳酬与感谢等工作。笔者留驻启东县吕泗好几个月,故时隔50个年头,对发生于江苏吕泗洋渔场翻船死人的重大海难,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深。

(一)

位于江苏北部的吕泗渔场,在20世纪50年代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春季小黄鱼汛更是鱼群密集,渔获量高。当时,普陀、舟山渔船对开发吕泗洋渔场刚起步,期间不少渔船已尝到了“丰产丰收”的甜头。

1959年春汛,当时云集在吕泗渔场捕捞的有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四、五千艘木帆渔船和冰鲜船,其中浙江省共3314艘、渔民32899人。普陀及舟山各地也有2000余艘渔船于3月底北上吕泗洋投入春季小黄鱼汛生产。当时真是万船云集,围捕鱼群,非常热闹。

古语云:“天有不测风云”。4月10日前,渔场生产捷报频传,一般每个生产单位(即一对船)一天能捕到40-50吨鲜鱼,捕捞势头较旺,并且渔场上风力也都在8级以下。4月10日下午6时,据上海气象台报告:“10日半夜起,吕泗渔场风力为5-6级,阵风7级,风向东南”。当时渔民们收听了气象预报后,仍都安心下网。可是11日凌晨2时起海上风力突然增大,实际风力已超过8级,至10时,风力增强到10级以上,风向由东南转为东风。这时,渔民才都慌忙停止作业准备回港避风。但已风大浪高,又遇顶风逆潮,渔船无法南回嵊山、花鸟等岛屿一带避风,只得被逼在原生产海域随风浪漂流。渔民们根据以往抗御暴风巨浪斗争的经验,纷纷采取“落拱”(用铁锚或渔网等重物,在船头、船尾抛推入海,稳住船身减少倾翻)、“砍桅”(把直竖在舱内的桅杆崭卸掉减少受风力面积)及丢弃鱼货、渔具(如渔网、石砫、木碇)等紧急抗御抢救措施。为防被海浪汰入海中的危险,渔民们将自己身体用绳索绑在桅杆或船舱上。但是,由于这场风暴来得快,刮得猛,而吕泗洋渔场附近没有避风港,加上普陀、舟山的渔民对吕泗洋渔场的底质、浅滩、沙沟、沙垛等海域环境特点不够熟悉,虽然千方百计采取保船安全抢救措施,但效果不大。大多数渔船受暴风巨浪吹打,被驱逼从二十七、八米深水处漂移至三、四米浅水处,致使渔船在江苏省启东县沿海一带沙滩上搁浅。有不少渔船经风浪颠簸,一上一下在坚硬沙滩上跌撞而发生崩裂、翻沉和解体,造成了大批渔船沉没和受损及渔民被打落海里溺水死亡。

狂风巨浪过后的十二、三日,春寒抖峭的茫茫大海上,到处漂浮着倾翻的船体和船上破碎的船板、舱盖、断桅及渔民的棉被、衣服等船具和生活用品,尚有部分落水渔民兄弟紧抱着船板、木头等具浮力的物件,奄奄一息地随风浪漂流。当时,我跟随县委书记处书记王尊贤(原嵊泗县委书记)正在嵊泗了解灾情,起早爬上嵊泗菜园镇金平岛一个山颠上,望见从鸡骨礁、花鸟岛海面上往南随风潮氽漂下来的有一艘艘船底朝天如锅子倒覆的沉船、碎船板、桅杆帆篷及棉被衣服等。菜园镇立即组织“海上打捞队”对吕泗洋遭难的漂流船只物资等实施打捞。海上漂流着如此多沉船、破船、碎船板、被服及尸体等,真是满目凄惨,令人悲痛万分,可见,这场灾难是何等的惨重。

(二)

“吕泗洋海难”所造成损失极其惨重,确为史无前例的一场特大海洋灾害。据《浙江当代渔业史》和舟山市、普陀区档案部门历史档案资料记述,在这次风暴灾害中,“浙江全省沉没渔船278艘,占出海渔船的8.39%,损坏渔船2000艘;死亡渔民1479人,占出海渔民总数的4.5%”。“损失最严重、渔民死亡最多的是舟山地区。沉没渔船230艘,损坏渔船1881艘,死亡渔民和船员职工1178人,占当时出海渔民总数4.62%,受伤渔民772人”。尚有渔具物资损失计有:“桅955支、舵766面、篷610张、铁锚1893门、大碇3048枚、大捕网1152顶、大对网1158顶、毛筒撑竹5319支、槽1563支、渔绳1981统、绠绳4558根、柴油桶600只、渔盐5822担(每担50公斤)和大米4459担等。”

在舟山地区又以普陀最为惨重,计沉没大捕和大对渔船89艘,占当时出海渔船总数7.8%;死亡渔民594人,运销船船员职工29人(不含福建驻浙办事处、舟山水产食品厂及普陀海运公司遇难18人),占出海渔民总数5.1%;受伤渔民302人。损失渔具物资计有:桅410支、舵288面、篷301张、铁锚919门、抛碇1605枚、渔绳851统、绠绳2562根、大捕网411顶、大对风389顶、渔盐2102担,以及橹、毛筒等。还损失大批大米、被服等渔民生活用品。

在此最值我们怀念和敬仰的是在吕泗渔场这场风灾中,除了不少著名捕鱼能手、富有技术经验的“好(船)老大”遇难牺牲外,还有几位一辈子从事捕鱼,担任基层组织领导,常年带领渔民转战渔场的“好干部”,也遇难献身。如1958年7月任桃花区区长的王祥元同志(对峙乡米鱼洋村人),他刚出席1959年“浙江省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归来,当即带领船队北上吕泗渔场去捕小黄鱼,不幸于这次突发风灾中罹难,后被批准为烈士。又如当时任虾峙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的陈信哉同志(栅棚乡礁岙村人),他带领300余艘渔船北上吕泗渔场,他所在这艘渔船遭遇翻船沉没,而英雄牺牲。在这次风灾中有不少沉船落海而死亡的渔民,有的是父子两人,有的是刚新婚不久,有的是兄弟一对……他们远离家乡出海北上江苏吕泗,转眼间阴阳相隔,天人永别。海岛渔村群众哭声阵阵,悲痛欲绝。

(三)

一方有难,八方救助。吕泗洋渔场的严重灾情牵动了浙江省、舟山县和江苏省、上海市等各级党政领导的心,同时也震惊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等领导。抢险救灾刻不容缓。当时,舟山县委和县政府指派主要领导担负抢险救灾,组织抽调大批干部赴吕泗慰问渔民。同时向省委及舟嵊要塞区、海军舟山基地紧急报告,请驻沪海军和空军协助抢救。国家水产部高文华副部长即于4月12日亲临江苏渔场指挥部指挥抢救工作。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亲自主持会议研究部署抢救工作。舟山、浙江、江苏、上海、国家水产部及驻沪海、空军和驻舟山陆、海军等上下左右,联合组织调派各种工具和人力,全力以赴及时展开大抢险和大营救。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关怀下,从吕泗洋渔场突发风灾后4月12日至22日这10天中,海军驻沪东海舰队和驻舟山基地先后派出大小舰艇148艘次,从海上抢救回渔船45艘,抢救渔民385人。驻上海的空军部队派出飞机24架,并从北京、青岛等地调来直升飞机、水上飞机,飞行309架次,到海上搜寻和抢救遇险渔船渔民,空投食品10吨。舟山陆军部队派出14艘机动船和20辆汽车,运输抢救物资。

上海市和江苏省急渔民所急,大力帮助抢险救灾。上海市水产部门调派84艘渔船,航务部门调动千吨级以上轮船6艘,共拖回渔船31艘、从海上救起渔民227人。江苏省吕泗渔场所在地的启东县县委发动组织干部240人,群众3800人投入抢救工作,共抢救渔船100多艘,抢救渔民580余人,并安置了大批从海里脱险逃生的渔民。舟山、普陀6艘渔业生产指导船和水产供销公司60多艘冰鲜船,共从海上拖救回渔船118艘,抢救回渔民633人。当时,在风灾中闯过难关船只保持较好的渔船渔民,发扬了互助互救精神,共抢救出危险渔船445艘,救回渔民2419人,从而减轻了灾害的损失程度。

在抢险救灾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不顾险阻、舍己救人的英雄事例。如普陀县沈家门镇原墩头渔业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如根,带领本人所在的这对机帆渔船(50年代机帆渔船数量尚少),冒着狂风巨浪,舍己救人,一天之中先后救起落水渔民31人。虾峙区栅棚、黄石、沙峧等大队,不少船老大和渔民为了抢救别的渔船和落海渔民,都挺身而出,冒死救人。在吕泗渔场上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抢险救难的生死大营救。

在抢险救灾的同时,省委和舟山县委为迅速安定群众情绪,恢复生产,抽调干部200余名,与各地公社干部一同深入渔村和家庭,做好善后安抚工作,并对死亡家属每户发给300元死者安葬费和生活救济金;对于灾难中受伤的渔民,由公社统一安排治疗,医药费在救济款中开支。最使人感动的驻舟山军队全体官兵、地方城乡全体居民,纷纷伸出援手,发起了捐助救灾活动。据有关文字资料显示,于短短几天内,舟山军队和党政机关共筹集捐款3.15万元,衣服、棉被等物品4400多种,全部发送到受灾遇难渔民家庭,使灾区群众情绪逐渐得到了稳定,重新树立搞好渔业生产的信心。

各方对这场突如其来灾难大力抢险营救,真情关怀,使人们极为感动,可赞可颂。正如广大渔民群众所说的出现了两个前所未有,即灾难严重前所未有,各方营救前所未有。

吕泗渔场发生的这场特大海难,如今已整整过去50年。至今渔业发展已取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突出一大变化是由小型木帆渔船,改造为全面实现机帆渔船;由木质中小型机帆渔船,发展提升到今天普遍建造钢质大型机动渔船。捕捞渔船实现了大型化、钢质化和船上助渔导航及通讯联络等装备现代化。这样,“吕泗洋海难”也决不会重演。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