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 天气 小雪
雾气笼罩着广阔无垠的海面,细碎的雪花从灰暗的天空中飘飘洒洒地落到甲板上……连日来,“雪龙”船顶风冒雪在南大洋昼夜不停地行驶。南极半岛海域繁重的大洋科考作业任务,让考察队员们片刻不得停歇。
11天前的12月12日,南极普里兹湾,傍晚的太阳躲到乌云后面,在铺满浮冰的海面上涂抹了一层毫无生气的青灰色,凛冽的寒风在大海上呼啸而过,仿佛在酝酿着一场声势浩大的暴风雪。
19时45分,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完成中山站第一阶段卸货任务后,正在做撤离中山站的准备。
在“雪龙”船驾驶台里,高频对讲机已经接通了30多公里外的中山站。那里留守的几十名考察队员将担负中山站度夏和越冬、昆仑站内陆考察、“雪鹰601”飞行等艰巨而繁重的考察任务。
在这离别的时刻,人们的心情也变得激动复杂起来。
“现在,中山站卸货任务圆满完成,我们将踏上环南极航行考察的征程。祝留守中山站和内陆出发基地的同志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孙波高声喊道。
“我们一定高标准严要求,力争圆满完成各项考察任务,祝愿‘雪龙’船航行顺利,明年2月我们再聚中山站。”对讲机里传来考察队副领队张体军的声音。
“再见了,祝你们一切顺利!”
“再见了,祝你们胜利归来!”
伴随着嘹亮的汽笛声,“雪龙”船像一把锋利的铁犁划开冰海的波浪,向着长城站方向快速驶去。
根据安排,下一阶段考察队将在长城站附近的南极半岛海域展开高强度的大洋科考作业。
作为地球上唯一由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连通形成一个整体海区,南大洋在全球大洋环流、碳循环、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同时,南大洋也是自然条件恶劣,受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海区。因此,在南大洋海域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联合调查,对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做好此次大洋调查工作,“雪龙”船驶离中山站后,南极半岛海域作业方案的制订和完善工作便陆续展开,反复商讨优化作业站位、统筹规划航行线路、认真细致检查设备……经过近10天的紧张准备,大洋作业各项工作现已就绪。但南大洋恶劣的天气状况又成为考察队必须面临的一道难题。
事实上,自离开南极中山站伊始,风雪肆虐的天气便接踵而至。阴沉的天空整日整夜的压在头顶上,巨大的浮冰漂浮在深褐色的海面上,狂风呼啸,雪花飞舞,茫茫大海发出深沉的咆哮……......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61228/644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