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岁序的海岛年俗图景

来源:汪国华   发布时间:2015-05-21 03:04:42 

转眼间,又到了年底。鲁迅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那是因为这个时节总有我们别样的欣喜欢快的情感,特定的热烈祥和的景象。

小时候,我们用充满着祈盼的快乐心情,念叨着“廿三祭祭灶,廿四掸掸尘,廿五廿六搡点心(年糕),廿七廿八谢年神,除夕团圆守岁人……”欣喜地投入到从农历的腊月廿三起过年的系列活动。那是以 “祝福”为核心的活动,祀神祭祖,敬老慈幼,敦睦亲友,庆一年来太太平平全家欢,祈新时辰风调雨顺节节高。尽管农历的年底有着中国农业经济社会的特定气味,然而其别样的民俗风情却是富有意蕴的。


壹 祭灶掸尘是传说

“廿三祭祭灶,廿四掸掸尘”,这是流传甚久的习俗,俗称过小年,它是整个年节活动的开始。祭灶和掸尘似乎是毫不搭界的两件事,实际上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小时候大人们总会讲年俗的故事,而且讲祭灶各不相同,说掸尘各有奇彩。回忆几则传说,品品其中的意味,也是很有情调的趣事:

1.奶奶说的传说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偏偏看上了善于助人为乐为人称道的垒灶的“张灶王”,没有办法,只得封张灶王这个女婿为 “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那么玉帝女儿就成了灶神奶奶。可灶神奶奶不领这个情,常常回娘家偷些好吃的东西分给天下的穷人。玉帝知道后非常生气,命令一年只准他们上天一次。玉帝还嫌女儿他们从人间带来一身灰尘,就赐给她一把扫帚,带回民间。人们听说了玉帝这一命令,于是在灶神上天时祭祀送行,送走灶神后掸尘除污,让玉帝看看人间的清净。

2.表叔讲的传说

传说人的身上附有三尸神,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始终跟随着人们的行踪,形影不离。他们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一团漆黑,丑陋不堪。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肮脏的地狱。那年年底,玉帝忽闻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聚众生事,欲想谋反天庭。”

掸尘

旧时祭灶

玉帝大怒,降旨三尸神从速察明人间谋反作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渎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整理分类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作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大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前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不问青红皂白,一律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阴谋得逞,于是马不停蹄地乘隙飞下凡界闯入人间,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问好歹,挨门挨户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房檐下做起记号,好让恶鬼似的王灵官来个斩尽杀绝,以泄装在心间这些年来的个人私愤。

正当三尸神做着黄粱美梦时,他的恶毒计划与鬼鬼祟祟的行踪被灶王爷发现,于腊月廿三人间祭灶之前,急急忙忙研究对策,最后和灶王奶奶找到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让每户人家务必于腊月廿三以后,至除夕之前,把房屋内外墙壁上下打扫干净,不得留有任何蜘蛛网,否则,他将不再进住这户人家。

大家都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从腊月廿四始,进行大扫除,掸去蜘蛛网丝,除去墙上的污迹,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里里外外收拾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前奉旨下界视察人间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根本找不到劣迹,十分惊奇,急忙赶回天宫,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盛况禀告玉皇大帝。玉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押审三尸神,掌嘴三百,并永拘于天牢,不得再到人间作恶。这次人间的灾难多亏灶君搭救,才得幸免。

为了感谢灶王爷为人间除难免灾,赐福降祥,所以人们祭祀送灶王爷上天的热情更高,而掸尘也就放在灶神上天之后,又因为腊月廿五,玉帝将派神下界视察,故腊月廿四进行掸尘。

关于祭灶掸尘的传说还有很多,这些传说从不同角度展示出人们寄予的心意,托付的希望的多重性,不但表明了祭灶与掸尘之间的紧密联系,更表明了这两者与民生的密切关联。在上面两个传说中,我们看到人们心中的灶君,是出身于民众,关心民众,乐为民众排难消灾的神祗。正因为此,人们祭祀送灶,正是把自己的美好心愿借用神祗作为寄托,作为凭藉,作为着落点罢了。

贰 祭灶的希望与快乐

祭灶就是送灶君上天。灶君我们本地又称“灶径菩萨”。据说,灶神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中,就有“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话(奥,古人居室之西南隅,乃一家尊者所居。灶乃烹煮食物之所。大意是说敬重家尊,不如敬重灶君更直接有效),可见灶君在当时就很受崇敬。

旧时,我们舟山这一带最信灶径菩萨。那时家里的灶间都是台式的土灶,大多两眼灶,可安放两口镬(有大小之分),中间有汤锅。灶台上面有灶头,灶头一般像书架,上层可放油盐之类,灶头上面,就设有“灶径菩萨”的神龛,像一个小小房亭,叫灶君堂。传说玉皇大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

灶君

祭灶

民以食为天,灶君天天注视着每户人家的吃喝用度,可是每家的保护神啊。到了腊月廿三灶径菩萨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径菩萨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径菩萨之手。

既然灶径菩萨有这个权利,谁不想努力争取?寄托希望,争取平安,展望幸福,这是人之常情。希望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实在是人性本能。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廿四 (古时有些地方廿四祭灶),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宋时的情景只能从诗中领略,但我们本地的祭灶似乎没有这么多的祭品。腊月廿三那天在黄昏入夜之时,先到灶头前面,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径菩萨敬香,并供上祭灶果。祭灶果有红球、白球、麻球、油枣、白脚、黑麻糖等,还有香喷喷的炒倭豆和黄豆等等,或8色,或12色。供毕,将贴了一年的灶君神像与黄黄的纸扎的马一起烧掉,祈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保佑一家平安,“灶君封位口,四季无灾愁”。于是双手合十,望着袅袅的香烟,虔诚地送灶径菩萨上天去了。

当然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可以吃到祭灶果了。小时候,我们跟着爷爷奶奶在灶前祭拜,想象着灶王爷飞升的样子,就手舞足蹈地在灶前跳着。我想最早的跳灶舞也许就起始于我们这样的景象吧。传说有人家就在灶头前敬神跳舞,后来就演变成《跳灶舞》。现在定海白泉有名的《跳灶舞》应该也是由此慢慢发展而成为今天的民俗传统艺术的。

等到烧好纸马,我们就想着分祭灶果。那时像祭灶果这样的好东西很少,一年吃不到几次,不像现在这样物品丰富。看着香烟慢慢消失,奶奶说着“吃了祭灶果,脚骨健健过”,把一盆盆的祭灶果放到我们这些孩子面前。我们高兴地把香香的炒倭豆咬得脆响,把白脚、油枣、麻球咂出甜美和快乐。大家一起吃了一会儿祭灶果,奶奶就把剩下的分给我们小孩,于是每个人高兴地把那些东西藏到自己的瓶瓶罐罐里,慢慢地享用。呵呵,年味就这样慢慢浓起来了。

叁 掸去“旧陈”迎新景

腊月廿四这一天,家家都掸尘。这种习俗,还有很多传说。最有意思的是“尘”与“陈”谐音,腊月掸尘的含义是“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等统统扫出门,迎接新年新气象。这样说,很合“民意”,又符人情。据说这种民俗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礼记》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之说,《秘奥造宅经》也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唐宋时期,“扫年”掸尘之风开始盛行;至明清,“扫年”掸尘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普遍习俗。可见,先人对污秽、尘沫与恶运、疫鬼、疾病之间的关系,认识是明了的,方法也是很有力度的。在去旧迎新之间,掸尽旧年的一切晦气、秽气、浊气和霉气,干干净净迎来新年的好运气,好福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卫生活动。

卖灶元宝

小时候,腊月廿四这天就早早被母亲叫起。大哥戴着大檐凉帽,已经用长杆扎上扫把,开始上扫屋顶,把瓦缝积尘清除掉,把椽栋边的积尘清扫掉,把顶角的蛛丝除掉。大姐打扫门庭,旮旮旯旯,屋角沟渎一处处清扫。我赶快搬竹椅、板凳到道地上,给奶奶清洗。母亲在已经打扫干净的房里擦洗眠床、写字台、衣橱。全家人人动手,个个用力。一个上午下来,屋顶瓦流条条整洁流畅,屋角四处平整干净,家里地面一尘不染。家中的用具洗涤得清爽铮亮,灶头的油斑污痕不见了,一间间的房子似乎突然亮堂了许多,心里忽然感到舒朗、明快和欣慰,往昔的压抑像那灰尘一样消失了。下午,将打扫下来的垃圾堆起来燃烧,那些蜘蛛、蚊虫等在那淡淡的火中灰飞烟灭。然后运到垃圾场倒掉。傍晚去外面看看整条街道、小弄,家家户户的四周全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心境一下就宽广了许多,爽朗了许多,禁不住轻轻哼起欢快的小调。“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正反映了这样的一种心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日新月异,卫生意识不断增强。再者,住房也逐渐趋向于套房。但是每年农历腊月廿四,“掸尘”风俗依然没有消失,因为人们心中明白,掸尘不单单是清除庭院内外的陈年积垢,其实也是去除旧岁中遇到的不快,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时辰到来。

我们今天不妨把那些传统习俗中美好的意蕴挖掘出来,改造成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使年节的民族性更烈,人情味更浓。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