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联合北极科考 我国极地科考进入新征程
人类征服北极点的梦想由来已久,早在1527年,一个英国商人就曾写信给亨利八世,认为有必要通过北极点去寻找一条通往中国之路。而北极的大规模科考时代揭幕于1957~1958年,直到今天,每年都有众多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前往北极,想由此极点出发,探索地球亿万年来隐藏的“历史密码”。近年来,我国在北极科考领域的脚步愈发坚定,前不久结束的中俄首次联合北极科考标志着我国在极地科考领域进入新征程,起步较晚的中国北极科考正在加快追赶世界脚步。
此次北极科考中方共11名随船科学家,历时32天的联合科考中转4个俄罗斯城市,跨越40个经度,穿越20个纬度。他们在船上的科研工作如何开展?科考中遇到过什么困难?与俄方科学家的合作碰撞出何种火花?此次联合科考之于我国的极地科考有何意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俄联合科考队的中方首席科学家、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主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石学法研究员及随船青年科学家何琰、王晓宇。
弥补历次北极考察不足
石学法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了七次北极科学考察,但此次中俄联合科考仍然意义重大,由于与俄方合作,中国科学家得以首次进入俄罗斯的北冰洋专属经济区,北极科考范围大大拓展,取得历史性突破。记者采访获悉,北冰洋大部分属于沿岸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围绕北极圈分布的国家中,俄罗斯领土面积最大,占北冰洋陆架的一半以上。
“我们国家的北极科考起步较晚,资料累积不足。另一方面科研实力与国外存在差距。 ”石学法告诉记者,俄罗斯海域范围过大,科研力量相对不足,另外,近年来俄科研资金投入减少造成经费短缺。与此同时,中国具备强大的科研团队,科研经费投入较大,双方合作可以优势互补。记者采访获悉,此次联合科考主要考察海域为东西伯利亚海与楚科奇海,这也是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近十年 “亚洲大陆边缘”研究主题的重要环节之一。亚洲大陆边缘东部包括太平洋的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及渤、黄海)和南海,西南部涵盖印度洋的安达曼海、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北起北冰洋的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
发掘古气候“历史密码”
“海底的沉积物经几万年沉淀,是蕴藏地球气候变化秘密的历史书。 ”石学法告诉记者,海底沉积物是研究地球古气候变化的重要介质,而通过研究古气候变化规律则可以预测未来地球的气候变化趋势。近几十年来,北极气候环境快速变化、海冰加速消融,北极气候环境的变化将深刻北半球各国乃至全球,因此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
“我们将对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及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相信在将来会有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 ”石学法说。记者采访获悉,中俄联合科考队此次对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开展了多学科综合环境考察,成功开展了海洋地质取样、海洋水文剖面观测、海洋光学观测、海洋化学采样及过滤、海洋底栖生物调查、海洋微型浮游生物调查等任务,完成海洋地质取样作业43站,海洋水文剖面观测37站,海洋光学观测40站,海洋化学采水及过滤作业43站,海洋底栖生物调查36站,海洋微微型浮游生物调查43站,累计完成了超过720小时的走航温室气体观测和气溶胶采样,最终超额完成了预定科考任务。
三年筹谋联合科考
“其实早在2010年双方之间就有合作意向,2014年、2015年也一直在筹备、策划联合科考,后来经多方合作、斡旋得以成行。 ”石学法说,中俄双方为该航次的实施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经过3年多努力,在国家海洋局和俄罗斯科学院的支持、国家极地办公室的组织下实施了联合科考。此次中俄联合科考队共由31名科学家组成,其中中方队员11名,分别来自国家海洋局海洋一所、二所、三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和厦门大学六家单位。中方首席科学家由石学法研究员担任,俄方首席科学家由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副所长阿纳托利·阿斯塔霍夫教授担任。
事实上,我国也正在积极参与、促成国际联合科考。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院士介绍,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在与俄罗斯合作建立国际北极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汇聚北极研究人才,将依托海洋国家实验室深远海科考平台、高性能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等设施,围绕北极气候、环境及资源变化开展研究,打造全球北极协同创新网络。 “海洋国家实验室的深远海科考船共享平台等不仅对国内也对国外开放,这对中国的科学家,以及全世界的科学家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
科考花絮
俄大厨给我们做了一锅“月饼”
“我就是无意中问他们中秋节用俄语怎么说,结果他们就记心里了。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何琰是个爱笑的80后姑娘,也是此次联合科考中唯一一个随船的女性青年科学家,她讲起俄国大厨给中国队员做月饼的故事津津有味,“之后突然有一天,我们在餐厅看见一大盘圆圆的饼,他们告诉我说是给我们准备的中秋月饼,那一刻我特别感动。”何琰笑着说,为了不辜负俄方的盛意,他们几个人铆足了劲把一大盘月饼吃了个精光,过了一个独特的中秋佳节。“真的是吃撑了,我一个人就憋着吃了四五个。”一旁的王晓宇听到这里哈哈大笑,他是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的博士后,也是此次随船的青年科学家。
说起船上32天的 “光辉岁月”,何琰忍不住分享起来,她打开电脑的图片文件夹,给记者讲述爱喝伏特加、在寒冷的环境里仍然一身短裤短袖的俄国科学家们,也告诉记者他们靠岸时遇到的毛茸茸的小狗。 “我印象特别深的事情还有一件,就是俄方给我们其中一名队员举办生日聚会。 ”何琰告诉记者,俄方在船上楼梯入口处贴了一张“生日榜”,每当有人过生日,船上队员都会聚在一起庆祝,这也成为他们严肃科研工作之外的一项娱乐。
相关链接
北极之“争”
北极地区作为亚、欧、北美三大洲的顶点……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6-12-12/35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