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气象炸弹”——爆发性气旋

来源:中国科普城   发布时间:2015-05-21 03:05:26 

20世纪中叶以后,一位外国海洋气象学家,在分析研究数以千计温带海洋气旋的发展过程中,发现有些个便明显地与大多数气旋不一样,它们在短时间内急速地加深发展,其中心气压在24小时内可下降24百帕,平均每小时下降1百帕。人们将中高纬度海洋上的这种现象称为气旋的爆发性发展,并将这种气旋称为爆发性气旋;因为它发展快,来势猛,危害大,亦形象地将其称之为“气象炸弹”。
“气象炸弹”的威力十分强大,远非一般炸弹所能相比。它能在短时间内使海面风力增强,使风速达到20~30米/秒或更大,具有极大的摧毁力,对海上航行和生产安全有很大的影响。1975年2月4~5日,大西洋上的一个爆发性气旋在24小时内,中心气压竟由1004百帕下降到952百帕,每小时下降2.17百帕,速度惊人,强度可与强台风相比。因此,还有人把这类“气象炸弹”叫做温带台风的或高纬度台风。1978年,大西洋爆发性气旋造成两艘大型轮船沉没,1980年12月27日至1981年1月3日的8天中,西北太平洋相继发生了7次海难事故,罪魅祸首都是“气象炸弹”。1983年4月25日~27日,我国从东北到黄渤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个通常被称为黄河气旋的“气象炸弹”,导致东北地区、华北大部和山东普降大到暴雨,出现6~8级的强风,阵风达到10~12级,从沂蒙山区到苏皖北部还大范围出现龙卷风、冰雹等恶劣天气。
爆发性气旋一年四季都会出现,秋冬较多,春夏较少,5~7月最少。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发生在大陆东部沿海、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西部,尤其在黑潮流域和墨西哥湾流流域最多。西北太平洋上,平均每年有31个气旋经历过爆发性发展阶段。北半球多半年在北纬30度~40度之间,有两个爆发性气旋发生最多的区域, 一个在大西洋西海岸,另一个在日本以东洋面上。
爆发性气旋主要是海洋大气现象,对它的发现和研究时间还不长,海上站点资料也不多,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个谜目前还没有彻底解开。有迹象表明,当冷空气移到暖洋面上时,往往产生很强的水汽和热量交换,使气旋得到丰富的能量而导致爆发性发展。爆发性气旋的发展与高空低压槽的关系也很密切,多数情况下,当地面气旋在高空低压槽前部东北方四五百行米时,地面气旋最可能得到发展。爆发性气旋出现后,大多沿500百帕高空最强西风带或其北侧方向移动。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