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更路簿》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9-08 14:23:30 

■刘义杰

  《更路簿》作为航海指南工具书,是海道针经中的一种。那什么是海道针经呢?

  大约在东汉后期至三国时代,随着造船能力的提高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我国近海逐渐形成了可以往返的海上航线,于是,人们便借用陆地道路的说法,将这些海上航线称为“海道”。北宋中叶以后,随着指南针被应用到堪舆罗盘并被引进到航海中,发明了航海罗盘。有了航海罗盘,航海从此可以全天候地进行,也可以更有把握地驶向目的港。将海道上罗盘所指示的针位记录下来,整理加工成册,便可成为一本航海指南工具书。当此类航海指南工具书出现时,取名也与《更路簿》一样简单朴素,随意性较大,如称作《针路簿》《针本》《针簿》《水路簿》等。由于这种工具书如同经典著作一样具有权威性和指导价值,所以它被赋予了“针经”的大名,在历史文献中也将这些航海指南工具书称为“海道针经”。

  我国现代最早经过注释的航海指南工具书是《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就是以《两种海道针经》的名义出版的。明代学者周述学曾经整理编辑过这种航海指南手册,成书及刊行时起名就叫《海道针经》。明代很多重要的海防图书如《郑开阳杂著》等都曾引用过它的针路,由于它用了“海道针经”的大名做书名,结果被后人误解以致被湮没。

  在帆船航海时期,海道的开辟与畅通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军事意义。能够保证航路顺畅的技术手段就是海道针经,因此有了海道针经就有了航海保障。就像明代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所说的:“下西洋前,‘始则预行福建、广、浙,选取驾船民梢中有经贯下海者,称为火长,用作船师。乃以针经、图式付与领执,专一料理’。”有了“针经”,航海的目的才有可能实现。这些海道针经的编成,是航海家们经过无数的航海经历,甚至是数代人的努力后获得的经验积累,极为难得,也极为珍贵。故海道针经仅在族群内传承,秘不示人,所以古代就有“舟子各样皆有秘本”的说法。海南《更路簿》也是仅在一定的范围内传抄和流转。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能得以不断开拓并保持长盛不衰,都依赖于各种海道针经的导航。除了具有经济价值,海道针经还具有另外一种特殊的功用。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作乱,郑若曾在编著《筹海图编》时,转录了两条从太仓和福建驶往日本的针路,他特别对针路中的针位进行了删改,是避免倭寇循着所载针路而来,可见海道针经还具有军事价值。

  原始的海道针经如《更路簿》等都是用及其简单明了的语句来记录航路,专业性再加上方言和习俗的差异,“俚俗未易辨说”,外行人很难读懂它。于是从明代开始,就有一些文人墨客将收集来的海道针经加以整理、修饰,刊刻成书,并给它们添加了各色名目的叫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代嘉靖年间吴朴编辑的《渡海方程》,被认为是第一本刊印成书的海道针经。这是因为明代后期,开放海禁,航海成为时尚,海道针经也成了畅销书,如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郑舜功要前往日本,在广州市发出征集海道针经的布告,居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征集了多种海道针经,可见那时民间已经有各种版本和多种形式的海道针经流行。但是,时至今日,我们所能看到的海道针经,基本都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存在,最著名的手抄本是明朝末年流入英国,收藏在牛津大学的《顺风相送》,它原无名字,后来被人以航海家的口头禅“顺风相送”命名。将海道针经整理、刊刻成书并留存到现在的,以清康熙年间琉球国人程顺则的《指南广义》,它以福建籍航海家赠送给程顺则的针经为底本,再加上明朝初年移居琉球国的闽籍航海家留存的《针本》编纂而成。

  从海道针经的内容来看,其主体部分是航路上的针位和更数记录,是可供航海家导航的数据。如《顺风相送》中的“福建往琉球”针路,就是记录以福建福州、漳州港为始发港驶向琉球国那霸港的针位和更数,针路中就有行经钓鱼岛列岛的针位。海南岛的《更路簿》与其他海道针经一样,记录了从海南岛诸港口起航前往三沙海域的针路,可以引导海南岛渔民自如地往返三沙海域。

  《更路簿》与其他海域使用的海道针经乃“一母所出”,别无二致。其历史同样悠久,其传承同样有序。当然《更路簿》也有自己的南海特色,它大量使用的“对针”方式就比较少见,它在航海罗盘中的加“线”技术更是独树一帜。《更路簿》对航海者来说,是一本仅能自己才能读懂的航海指南手册,是祖辈相传下来的宝贝。《更路簿》是我国海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