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浮冰区——北极考察队开展冰海空立体科学考察随记
考察队员正在进行底栖生物拖网作业。 高悦 摄
■本报特派记者 高悦
自从进入浮冰区,“雪龙”船就一改往日风风火火赶路的状态,开始走走停停,考察队按照事先计划的作业站位,夜以继日地开展大气、海洋生物、海洋物理等科学考察。
由于时间紧、站位密集,众多考察队员“连轴转”,每天休息不到两三个小时。实在累了,就在两个站位航渡期间眯一会儿。一旦到站,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到作业中。
布放冰浮标:开展首个冰上作业
8月3日,首席科学家助理雷瑞波和领队助理曹建军刚吃过早饭就穿戴好连体羽绒服,带着冰浮标等考察设备,走向“雪龙”船甲板。此时,甲板上一个吊笼已经准备就绪,他们将乘坐吊笼并通过“雪龙”船吊车将其放置冰面上,执行布放冰浮标任务,这是本次北极考察队首次开展冰上科考作业。
上午8时许,红色的大吊车轻舒猿臂,将雷瑞波和曹建军乘坐的吊笼吊起向船舷外移,慢慢地放置在冰面上。寒风夹带着雪粒,打在防寒服上噼噼啪啪直响。雷瑞波和曹建军走出吊笼,艰难前行。平坦的冰面看似坚固,其实分布着许多脆弱的冰裂隙。两个人用铁锹试探着向前走,不敢有丝毫懈怠。在距离“雪龙”船几十米处,两人停下脚步,把冰浮标放置在冰面上,调试好设备。随后,他们又按照原来的路线返回吊笼,安全返回“雪龙”船,整个作业过程只用了十多分钟。
“该浮标将随冰漂流,实时将气温、气压、漂流的经纬度等数据通过卫星发回国内,用以随时监测这片海冰的漂移动向。”雷瑞波说,布放冰浮标是研究北极海冰变化特点和规律的重要手段,可以详细、全面地了解海冰形变过程,观测单个海冰漂移轨迹的情况。
释放GPS探空气球:探析北极大气剖面信息
释放GPS探空气球是考察队的另一个作业项目。“雪龙”船进入白令海以来,来自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考察队员孙虎林和秦听就在“雪龙”船机舱顶忙碌起来。此次他们携带了几十个GPS探空气球,以便采集北极地区大气中的相关数据。从上海到北极、再从北极回到上海,他们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释放一个。
上午10时,急流和海浪拍打着“雪龙”船,孙虎林和秦听在甲板上稳住身体,然后紧盯着海面,判断海风的强度。
测试探空仪发射机工作状态、调试GPS探空系统地面接收机、用氦气瓶给探空气球充气、绑扎好探空气球、悬挂探空仪发射机……一切工作准备完毕。“三、二、一!”孙虎林看准时机放开了手中的气球。白色的气球直奔万米高空,转眼间就不见了踪影。
气球顺利升空后,孙虎林和秦听转身回到了位于“雪龙”船机舱顶的工作区。在数据接收系统显示屏上,可以清晰地看见气球所处的高度和相关实时数据。孙虎林说,在北极地区观测大气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数据,对于了解和测量北极地区大气的剖面信息、研究该海域的海-气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底栖生物拖网:分析海洋动物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
相比有些枯燥的布放冰浮标和释放GPS探空气球,到海底“捞鱼”更能提起考察队员的兴致。北极地区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也是历次北极科学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
20时许,考察队在“雪龙”船艉部甲板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拖网作业。通过“雪龙”船绞车钢缆,底栖生物拖网缓缓沉入大海,并在“雪龙”船的带动下,贴着500多米水深的海底缓缓拖行了15分钟。
这是一种专门设计的底栖生物拖网,使用网口为2.5米的阿氏拖网进行底栖生物拖网取样,上部网衣网孔小于2厘米,底部网衣网孔小于0.7厘米,主要用于大型海洋底栖生物的调查采样作业。
没想到,拖网一出水就已经破了,拖网“肚子”里装满了泥沙,仅凭几名考察队员根本无法拖动。于是,在场的近30名队员一起上阵,使劲往上拉才把拖网拽到船上。
待到拖网被打开,所有人都好奇地瞪大了眼睛,除了泥沙外,里面还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石头和一些海星、海绵等海洋生物,考察队员从拖网中挑选出各自研究领域的“宝物”,清洗、测量、拍照、样品留存,并记录捕获海洋生物的重量和数量。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林和山手里的一粒鲨鱼卵成了“宝贝”,引得大家一阵拍照。
取样结束,考察队员还仔细清除了拖网上的遗留生物,以免带入下一站所采生物中。标本经初步处理后,除了用于活体观测的样品,其他样品全部使用固定液固定和保存,并小心地放入标本箱中,带回实验室分析鉴定。
据首席科学家助理汪卫国介绍,底栖生物拖网作业海底水深约530米,施放的缆绳约1500米长,整个拖网作业过程用时约1小时15分钟。“世世代代生活在海底的海洋生物是北极海洋环境变化最敏感、最忠实的记录者。”他表示,通过考察可以研究北极海域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探讨底栖生物与海洋物理、化学等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分析北极海洋动物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