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之骄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7-18 16:01:24 

维嘉海山柳珊瑚

维嘉海山板状结壳

本报记者 王晶

  713日,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圆满完成了2016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7航次)科考任务返回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码头。

  自412日从青岛起航,“向阳红09”船航行11837海里,历时94天。蛟龙号累计下潜22次,采集了大量的典型海山与海沟的地质和生物样品,获得了海量高精度海底视频数据资料,取得了丰硕的科学与技术成果。

初步探明维嘉海山与采薇海山巨型底栖生物分布具有良好的联通性

  “我们发现维嘉海山和采薇海山的巨型底栖生物分布具有较好的联通性。以往,人们认为海山之间由于地理隔离会造成生物种类有所差别,但现在来看并非如此,这将降低人们对生物种类灭绝的担忧。”本航次第一航段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春生说,“这一研究将提升我国在有关公海保护区规章制定中的话语权。”

  通过与采薇海山的对比分析,表明维嘉海山巨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与采薇海山具有很高的相似性,除了少数海绵动物及其共生的俪虾有可能是新种外,其余种类与采薇海山基本相同,改变了海山间生物群落联通性差的传统认识,为科学评价海底环境、合理设计深海采矿系统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为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区域放弃提供重要依据

  根据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我国将在未来10年完成合同区2/3的区域放弃工作。

  “此次蛟龙号的任务之一是在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开展下潜作业,利用其精确定位取样、近底观察与视像的技术优势,获取合同区重点区块高精度、高清晰数据资料,为未来选择合同区重点勘探区块提供依据。”王春生说。

  据介绍,通过蛟龙号在维嘉海山的几次下潜作业,科研人员调查证实:维嘉海山西南侧山顶区域存在着连续的富钴结壳分布区,从海山斜坡到山顶不同水深范围内发育有多个连续的富钴结壳分布带,资源前景较好,这一发现将为我国履行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区域放弃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另外,经过科学家下潜实地验证,初步发现多波束回波强度勘探技术在提高富钴结壳勘探效率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成功获得海斗深渊探测第一手资料、样品

  据本航次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彭晓彤介绍,本航次依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大深度作业优势,在全球深渊的代表区域——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作业,成功获得了海斗深渊探测的第一手资料和样品,为我国跻身深渊科学前沿研究,推动国际深渊探测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借助蛟龙号大深度作业优势,本航次针对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南、北坡开展了多学科调查研究。”彭晓彤说,“我们首次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南坡发现了活动的泥火山,拍摄了大量高清视像资料;证实了马里亚纳海沟北坡作业区海山为泥火山,获取了大量泥火山、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等地质样品;发现了泥火山生物群落和地质样品,推断北坡存在着大量的泥火山活动,为研究泥火山地质活动和俯冲板块地质过程积累了资料。

蛟龙号作业能力大幅提升

  本航次是蛟龙号自20127000米级海试以来首次完成的连续大深度下潜作业,潜器技术状态的稳定性、可靠性得以验证。

  本航次总指挥邬长斌告诉记者,本航次蛟龙号在超深渊海沟极端深海复杂海底环境连续完成了6000米以深潜次9个,最大下潜深度6796米,潜器总体技术状态稳定、各系统设备性能可靠,充分展示了蛟龙号世界领先的大深度作业优势。

  “在本航次富钴结壳海山区下潜作业中,蛟龙号多次实现长距离、大落差航行,水下航行距离最长达到5000米、水下作业爬升高差最大1100米、单潜次最大地质样品取样重量达124公斤,创造了下潜以来单潜次航行距离、作业高差及地质样品取样重量的最大纪录。”邬长斌说,“同时,本航次还完成了一套保压序列采样器的原位布放与定点回收作业,显示了蛟龙号大深度海域高精度定点搜寻作业能力。”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所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表示,本航次任务来源多样,人员分别来自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调局和教育部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多种任务有机融合衔接,船队队员通力合作,蛟龙号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目前,第二批潜航员逐步具备了驾驶操作潜水器进行作业的能力,载人潜水器专业化人才队伍日渐成熟。蛟龙号试验性应用工作安全保障管理制度在本航次得到进一步补充、完善。

  “本航次任务的圆满完成,提高了我国深海科考水平,将加深对深海科学的认识,对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海洋科学领域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刘峰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