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海深处与“老朋友”相见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5-10 13:44:32 

姚会强

  430日,我幸运地成为中国大洋第37航次首位下潜科学家。这次下潜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圆梦之旅。

如愿以偿

  我与蛟龙号的缘分,早就注定了。2005年,我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读博士研究生时,就跟随导师周怀阳参与了中美联合深潜员培训项目。在那次项目中,我有幸接触到美国“阿尔文”号载人深潜器采集的样品,并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那时我就期盼,有朝一日中国能有自己的载人深潜器,我也能跟随它去一次深海。

  2008年,中国首台载人深潜器——蛟龙号研制成功。随后,我参与了蛟龙号海试选址工作。2013年,我又参与了大洋第35航次方案设计,并报名申请参航。可惜那次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未能如愿。在大洋第37航次开始组队时,我又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一年多的等待,我终于踏上了实现梦想的征程,幸运地成为本航次首位随蛟龙号下潜的科学家。

奇妙的深海

  下潜前一天晚上,我难以入睡,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想着我准备的一件件材料,总怕遗漏了什么。再想象海底的样子,我就更加兴奋。

  430日早上,我爬上脚手架的那一刻,身体有些颤抖、心跳加速,一度很紧张。虽然在出发前曾接受过培训,并进入到潜器中在大水池下潜体验,但面对未知的深海,第一次下潜的我心里还是没有底。进入蛟龙号,我调整坐姿,保持最舒适的下潜姿态,等待潜器一点点地深入海底。

  下潜到约150米时,已经看不到光亮,为了防止开灯引来水下生物干扰潜器下潜,我们只能在黑暗中一点点地往下降。那个时刻,我感觉世界都静止了。

  快到海底时,蛟龙号打开了探照灯,海底世界慢慢呈现在我们面前。我看见潜器周围出现一片片白花花的沉积物,它们有一个浪漫的名字——“海雪”,这些沉积物实际上是浮游生物以及甲壳类生物的残体。还看见两三米高的大珊瑚,在水底随海流漂动。第一次亲眼见到海底的景象,我激动万分。

  潜器内的温度也随着下潜深度慢慢下降,舱内空气由刚下潜时的闷热,变得干燥而寒冷。我穿上毛衣、毛裤和马甲,厚重的衣服使我无法坐着观察舱外,只能跪着坚持观察。虽然膝盖上贴了发热帖,但仍挡不住阵阵寒意。

  蛟龙号坐底之后,便缓慢前行,开始作业。此时,我眼前一亮,那是富钴结壳。作为海洋地质学家,我此次下潜的主要任务就是观察富钴结壳的分布状况,为资源评价提供依据。与“老朋友”相见,我立刻趴在舷窗上仔细观察起来。在随后的采样过程中,我细心地记录下每件样品采集的时间,还分别给样品拍照。

受益匪浅

  海底作业一共进行了5小时24分钟,可我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通过这次实地勘察,让我对富钴结壳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知,受益匪浅。

  在本次下潜中,我携带“海洋六号”船在2015年获得的多波束回波强度数据,与结壳实际分布状况进行对比,初步印证了多波束回波强度勘探技术在富钴结壳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随着研究数据积累以及该项技术成熟,相信会大大提高富钴结壳的勘探效率。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学家)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