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海里云和月——随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回望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4-18 14:18:10 

  

■本报记者 吴琼

  2016412日。又一个在中国南极考察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屡建功勋的“雪龙”船,载着中国南极第32次考察队员平安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三万海里云和月。参加此次考察的队员们聚集在“雪龙”船的甲板上回望征途,深情地告别那158个日日夜夜。

“雪鹰601”首秀不凡开启极地考察“航空时代”

  20151220日,距离中山站10公里外的内陆机场。

  郭井学起床后,顾不上吃早饭,就一头扎在“雪鹰601”飞机上,捣鼓重力仪。“现在飞机尝试搭载各种科研设备,需要一点点调试、磨合。”

  郭井学和搭档崔祥斌都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他们此行是为了调试飞机搭载的科研设备、收集科研数据。

  “这台重力仪很娇气,要求在恒温环境下工作,还不能有任何震动。”崔祥斌指着高度和直径大约一米的圆柱体重力仪说,它要被安装在机舱正中央,这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晃动幅度最小的地方。

  据郭井学介绍,飞机上搭载的重力仪、磁力计和冰雷达,分别产自不同的国家和厂家,“这就是一个众口难调的感觉,还必须要让它们契合、磨合,才有可能维持正常运转,保证数据的采集。”

  1222日,“雪鹰601”成功降落南极泰山站机场,为泰山站发挥航空保障作用奠定了基础。这是“雪鹰601”第一次搭载并启用全部考察设备试飞。

  201619日,南极冰盖最高区域、海拔4087米的昆仑站上空,在刚刚通过雪地车艰苦跋涉了半个多月抵达这里的昆仑队队员的欢呼声中,一架红白相间、尾翼喷绘着五星红旗图案的“雪鹰601”,以距离地面最低不到20米的高度,低空掠过,盘旋三圈,然后不落地持续飞行,安全返回1000多公里之外的中山站。

  此次飞行持续航程2623公里,持续飞行时间达9小时4分钟,全面验证了飞机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续航能力和适应南极高原环境复杂条件的技术性能,这一超长航程和航时是该机型在南极创造的新纪录。同时,搭载的冰雷达系统、重力仪、磁力计等多套先进科学设备获得具有重大价值的科学数据,机载应急救援装备也全面达到标准并运行良好,标志着我国南极考察开始迈入“航空时代”,中国南极考察正在逐步从参与者变成引领者。

  不仅如此,“雪鹰601”还利用多套机载科学调查设备,对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区进行大规模、系统性航空科学调查。通过调查,这支由我国科学家领衔的团队取得3项重大科学发现:首次实地探明地球表面最大的峡谷存在于东南极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的冰盖底部,南极冰盖底部最大的融水流域和“湿地”发育在伊丽莎白公主地,伊丽莎白公主地深部冰层呈现大范围暖冰现象。这些科研成果的取得,充分说明了“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及其机载科学调查设备的优越技术性能和南极适用性,为考察队取得研究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1130日,“雪鹰601”从加拿大飞抵南极中山站,于201623日离开南极。在南极这个夏季,“雪鹰601”累计飞行264小时56分,完成科研测线14条,总计测线里程3.25万公里,覆盖面积约86万平方公里。

昆仑队再登冰穹A创造深冰芯钻进新纪录

  20151230日,经过16天艰苦跋涉、行程1200多公里,南极内陆考察昆仑队的28名队员安全抵达了位于南极内陆冰盖冰穹A地区的昆仑站。

  2016148时,深冰芯钻探团队的9名队员准时来到钻探房组装钻具,准备钻取深冰芯。

  两个小时后,正式开钻。然而,当钻具下至钻孔底部开始钻进时,控制人员范晓鹏却发现钻进电流远远高于去年的经验电流值。“马上停钻!”昆仑站党支部书记、深冰芯钻探组现

  场负责人史贵涛当机立断。

  经过五六个小时的反复调试、测试,并现场查阅技术文献资料,电流问题终于解决了。

  4天后,新的问题再一次摆在了他们面前。18日中午,在结束一次钻进、提升钻塔时,操作队员李冰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异响,他马上跑到孔口查看,原来是孔口盖板拉绳断裂。这将导致无法开启钻孔孔口盖,无法下放钻具,无法继续开展深冰芯钻探工作。

  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队员进入地下10米深的冰芯槽内,将拉绳重新绑住盖板。但槽内温度低至零下60℃,且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钻井液气味,让人头晕恶心。此时,第二次来南极的“90后”队员宫达站了出来:“下面空间太小,我最瘦,让我下去。”

  “穿”上安全绳的宫达,被队友们缓缓“下放”至槽内。由于拉绳较细,绳孔又小,戴着手套无法操作。宫达干脆摘下手套。几分钟后,钻孔内弥漫着白雾,站在地面的队员胡正毅突然看不到宫达了,急得他大喊宫达的名字。

  大约10分钟后,宫达喊了一嗓子:“好了。”地面的8名队员齐力拉动安全绳,把他拽了上来。此时,大家发现宫达的手已被冻得通红,身体瑟瑟发抖……

  就这样,9名深冰芯钻探队员在15天时间里,实施两班倒的工作模式,共钻探117个回次,不仅成功钻取了一支长为3.89米的完整冰芯,打破了现有冰芯长度纪录。同时钻取了351.5米深的冰芯,打破了中国南极冰芯钻探史上单次考察季总进尺深度。至此,中国深冰芯钻探总深度达到654.5米。

  从我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钻取出我国第一支长为3.83米的完整深冰芯至今,我国冰芯气候环境记录已涵盖过去近4万年的演化信息。

格罗夫山队55天风雪寻宝斩获630块陨石样品

  在南极格罗夫山区,64座岛峰静静矗立在3200平方公里冰雪平原上。然而,这里风景虽美,天气却十分恶劣:地吹雪吹得人睁不开眼,分不清东西南北;白化天让人咫尺难辨远近,看不清脚下深浅;暴风雪刮得天昏地暗,让人寸步难行;幽邃的冰缝和陡滑的冰崖则随时可能吞噬生命。

  20151229日,漫天风雪,300米以外的山已看不清轮廓了。“又出不去了,也不知道下午天气能不能好转。”9时,站在营地的生活舱门前,队长方爱民叹了口气,关上了舱门。

  13时,风终于小了,地吹雪的高度已小于一米。按照经验,13~15时是该地区风速最小、天气最好的阶段。队员们携带上相机、密封袋等工具决定马上外出作业。10个人分别坐上两辆雪地车,前往碎石带捡拾陨石。

  到达目的地,队员三三两两散开,开始寻找陨石。半小时后,队员李岩捡到了本次队的第一块陨石。大家都兴奋地围了过去,一睹它的“芳容”。

  此刻,不同于队员们的雀跃,方爱民的心情依然沉重。与历次格罗夫山队相比,本次考察项目多、任务重,尤其是冰雷达冰下地形探测项目,面临探测区域面积大、地形复杂、冰缝多等困难,工作难度很大。

  为保证考察任务顺利完成,方爱民与党支部书记崔鹏惠等多次商量细化现场实施方案,并根据天气状况,及时调整工作计划,最终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

  从20151215日内陆出发,到201627日返回中山站,历时55天。格罗夫山队共获取陨石样品630块,其中较为特殊类型陨石10块。

  作业期间,他们还取得多项考察成果。在地质学方面,共发现六七个地层露头,并找到复片麻岩,完成基础地质学调查工作;在地球化学方面,首次在该区域开展了全面系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在冰雷达探测方面,完成了若干典型区域调查,探明冰下槽谷等地形特征;在地球物理方面,完成了对全部地震台站的数据采集和维护工作。同时,在沉积岩方面,格罗夫山队共采集到近百块沉积岩,为更细致深入地研究冰川沉积过程提供了样品基础。据此可以表明,在格罗夫山区冰川侵蚀过程中,山谷冰川作用过程明显,即在冰盖覆盖前该地区曾发育山谷冰川。

大洋队昼夜转战综合考察获取多项新发现

  2016年元旦,远在南大洋的大洋队仍在紧张开展作业。

  2时,队员张琨和胡慧娜正在实验室过滤上一个站位的海水样品,耳边传来大洋队队长矫玉田在甲板上的喊声:“CTD(温盐深仪)上来了,生物组和化学组快来接水样。”她俩赶紧拿上采水桶和采水瓶,去接这个站位新采上来的海水。

  20151229日,南极半岛及其附近海区的大洋作业正式拉开帷幕。根据海况,共计执行了59个重点站位的调查和取样。随着“雪龙”船的航行,大约每隔两个小时到达一个新的站位,大洋队就布放CTD一次,待回收上来后,十多名队员开始接水、过滤,处理样品。

  本航次的南大洋考察是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专项实施以来的第4个航次,大洋队37名队员不分昼夜地开展作业,在威德尔海域、阿蒙森海域、罗斯海和普里兹湾海域圆满完成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渔业资源等多学科综合考察。

  此次考察科学配置时间和任务,是开展南大洋调查以来受冰情影响最小、专业配合度最高、作业范围最大、测线最长、内容最系统、样品和数据质量较高的一次考察作业。考察取得了很多新的发现,一批重要进展成为开展南大洋综合环境监测业务化工作和科学前沿研究的关键。

“雪龙”船一路确保安全科学航行刷新到达最南纬度纪录

  43230分,机舱集控室响起警报声,正在值班的二管轮程皝、机工董恒通过监视仪表看到,低压二氧化碳系统的制冷机组出现故障。他们立即赶到设备现场,排查故障原因。

  经过几分钟的快速分析,他们判断出是机组冷剂量不足,冷剂管路可能存在泄漏。否则,原本用于灭火的二氧化碳会因压力变大而自动释放,严重影响船舶安全。

  闻讯赶到的轮机长吴健、系统工程师何金海等人迅速投入检修工作。通过重新补充冷剂,泄漏位置被确定。随后,他们拆下破损管路,焊补、检漏、装复。3小时后,故障机组终于重新恢复工作,大家心里的石头这才落了地。

  安全工作是南极考察永恒的主题。第32次南极考察队临时党委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多次组织专门学习,每个队都任命了安全监督负责人,组织安全设施检查,加强安全技能培训,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雪龙”船要求全体队员不断熟悉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范,组织弃船演习4次,284人次参加,进一步提高了大家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雪龙”船原系乌克兰1993年建造的一艘破冰船,购进后改装成南极科学考察船,满载排水量21025吨,载重量10225吨。从1994年替代“极地”号服役至今,“雪龙”船已19次履足南极,6次远征北冰洋,为我国极地考察立下赫赫战功。

  自2015117日从上海起航以来,航渡是“雪龙”船最主要的任务之一,也是第32次队执行南极考察的最基本保障。考察期间,“雪龙”船首次采用逆时针航线环南极航行,最大限度发挥冰区航海效率,使航行时间、任务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更趋合理;完成在更高纬度的安全航行,缩短了航线,节省了时间,确保各方面任务有序开展。“雪龙”船最南到达南纬77°40′,刷新了我国船舶到达地球最南纬度的记录。

  同时,在返航穿越西风带时,“雪龙”船利用西风带中的赫德岛进行避风,安全顺利穿越西风带,大大降低了气象窗口选择难度,提高了在此区域航行的安全性,积累了宝贵的航海资料和经验。

  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不愧是英勇顽强的团队,他们的完美之旅,必将载入中国南极考察的光辉史册。

记者手记

南极精神净化了我的心灵

  我从南极回来了,一共158天。作为中国海洋报社的特派记者,我随中国第32次科考队的南极勇士,风雨兼程3万余海里,沿着30多年来中国人探索南极的足迹奋力前行,亲历并见证了一个个极地科考传奇的诞生。

  在南极,一组组南极勇士的群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看到一位位头发斑白的长辈身先士卒,“年纪大了睡眠少了,就早起干活儿,让年轻人多睡会吧”。我看到女队员们彻夜不眠,工作起来不让须眉。我看到“90后”年轻队员登顶冰穹之巅、探险格罗夫山,55天不曾洗澡毫无怨言。我看到已为人父母的队员们,把对于孩子的思念和愧疚深藏在心底,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

  最初我不太理解,不理解他们的淡然处之,不理解他们的甘之如饴。在相处的过程中,随着日益增加的了解,我开始慢慢懂了:他们不是铁打的心肠,他们同样柔情似水,他们只是暂时抛却了“南极考察队员”这一身份之外的所有。为了不辱使命,他们艰苦奋战、精诚合作,克服了重重困难,迎来了一个个胜利。他们的心中装的是祖国的荣誉,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南极精神……来到南极,每一个人都变得不蔓不枝,自在坦荡。他们都像江湖里的大侠,为了笑傲江湖的神功,闭关潜心修炼。他们的不矫揉,他们的不造作,他们的大无畏,无时不在激励着我。

  “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留在南极的遗书写下这样一段话。的确,最初上船时还掰着手指计算归期,考察结束时却又依依不舍,这158天的南极之旅,只有亲历的人,才会体会到个中情缘。

  南极岁月,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新闻稿件,还有那些难以忘怀的亲身感受,和与队友们结下的深厚友谊:忘不了那片宛如仙境的银白世界和世界上最纯净碧蓝的天空,忘不了那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冰川和那群摇摇摆摆憨态可掬的可爱的企鹅,忘不了“魔鬼西风带”的狂风巨浪和普里兹湾凛冽的寒风,忘不了与队友并肩作战、患难与共、一起哭一起笑的日子,更忘不了那群南极追梦人以英勇顽强、默默奉献的精神为南极考察事业增添的光彩。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南极,有的人只能永远在梦中遥望。幸运的是,此次在南极这片纯净的世界中所经历的一切都渗入了我的血液,植根于我的灵魂,成为我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