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下机器人对“海底黑烟囱”探测取得突破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6-03-25 16:08:33 

新华社沈阳325日电(记者 徐扬、王莹)记者25日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获悉,中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机器人“潜龙二号”日前成功地对西南印度洋脊上的热液活动区开展了试验性应用探测。在这种被称为“海底黑烟囱”的复杂地带,“潜龙二号”获得了热液区的地形地貌数据、发现多处热液异常点,拍摄到硫化物、玄武岩和海洋生物等大量照片,取得大洋热液探测的突破。

“潜龙二号”是“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深海潜水器技术与装备”重大项目的课题之一,课题由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负责,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作为技术总体单位,联合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制,为4500米级自主水下机器人(AUV)。

“潜龙二号”主体长3.5米,高1.3米,宽0.7米,外部为鲜黄色,头尾部还各有两个红色“鱼鳍”形推进器,看上去就像一条扁扁的热带鱼。“别看它体重有1.5吨,但身形矫健,可以在深海里以2节的时速,完成各项探测任务。”“潜龙二号”总设计师、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刘健告诉记者,此次对西南印度洋脊上的热液活动区进行探测,机器人经受了巨大考验。

“机器人就像在石林中穿行。”“潜龙二号”软件负责人徐春晖说,“西南印度洋中脊海底环境复杂,面积30平方公里内地形起伏可达到上千米,"潜龙二号"需要"翻山越岭",作业难度极大。”

为此,“潜龙二号”在设计上首次采用基于前视声呐的避碰控制方法,大大提高了避碰障碍物能力。仅在一次下潜探测中,就触发了90次避碰,都有效规避了障碍,整个试验过程,没有发生触碰事故。

从去年1216日出发,到今年34日完成潜器验收试验和试验性应用。“潜龙二号”共完成16次下潜,顺利通过了现场验收专家的验收,探测面积达218平方公里,单次下潜最长时间超过32小时,最大深度超过3200米。

大洋深处的海底常有高温热液活动,俗称“海底黑烟囱”。多金属硫化物就是这“黑烟囱”的重要产物,其中富含铜、锌、铅、金与银、钴、锰等金属元素。随着陆地金属矿床的日益枯竭,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开发潜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刘健说,自主水下机器人对提升深远海洋资源开发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价值。“潜龙二号”在西南印度洋获得了试验性应用成功,填补了中国深海硫化物热液区自主探测技术装备的空白。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