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重视极地考察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3-07 13:25:23 

编者按“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强化,极地考察和大洋科考实现重大突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即日起,本报开设“对话海洋人”栏目,邀请国家海洋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及专家,介绍海洋工作发展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敬请关注。

主持人:本报记者 安海燕

嘉宾: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 吴军

近年来,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截至目前,国家海洋局已组织开展了31次南极考察、6次北冰洋科考、连续12年北极黄河站考察,目前第32次南极科考队仍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拓展对极地的和平利用

主持人:我国距离南北极很远,开展南北极考察有哪些重要意义?

吴军: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对我们来说,是重要而紧迫的。我们知道,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刻地影响。而极地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极为关键,其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开发利用前景,也是未来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

加深对极地的认知,拓展对极地的和平利用,是许多国家的关注点。我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相对较晚,第一次登上南极已经是1984年。

当前,科技优势正演变为规则主导权,并成为各国提升在极地事务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基于极地环境监测和预测以及重大基础性科学研究成果的“大数据”,正在成为极地治理措施的重要依据,成为极地管控的有力工具。

建成“五站一船二基地”

主持人:请您简要回顾一下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历程。

吴军:我国极地考察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全面开展于21世纪。从“七五”南极科学考察规划到“十二五”极地考察规划,我国开展了极地气象学、冰川学、地质学、海洋学、生物学、高空大气物理学、测绘学等多学科考察;开展了南大洋和北冰洋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丰富成果。

硬件建设上,目前南极已建成长城、中山、昆仑、泰山4个考察站,在北极建设了黄河站,我国唯一的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承担了南北极海洋考察与南极考察站的物资补给工作,装备了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拥有了南极雪地车队,建成国内极地考察基地和训练基地,具备了“五站一船二基地”的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极地陆海空立体保障的考察支撑体系。同时,我国也初步打造了一支极地科研、后勤保障和管理的人才队伍,为极地科学考察发展打下了基础。

目前,第32次南极科考队的科考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新的极地破冰船建造工程也已经启动。应该说我国的极地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

亟须制定极地战略及政策

主持人:我国极地考察工作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吴军:首先,极地考察活动的战略谋划和管理能力薄弱。国家尚未制定极地战略和政策,造成极地考察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不明确。极地立法仍是空白。极地考察活动缺少法律保障,管理无据。其次,与国际极地强国相比,能力建设仍有较大差距,软件、硬件急需改进和提高。我国极地考察事业还存在着考察规模大而不强,极地考察活动范围和后勤支撑能力有限,极地考察业务化进展缓慢等问题。最后,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我国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的能力还很不足,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水平有待提升,对极地认识的广度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拓展。

针对以上不足或短板,我们当前和近期的重点工作是,加快研究制定极地战略和政策,做好极地“十三五”发展规划,强力推进南极立法工作,提升极地战略管理能力。加强极地考察各项能力建设,推进“雪龙探极”重点工程,继续开展“十三五”期间“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启动开展极地业务化体系布局工作,建立极地环境监测预测和资源潜力考察工作体系,不断提高极地工作业务化水平等工作。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