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考察互利合作的范例——从帮助澳大利亚凯西站完成物资卸运看我国南极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2-25 16:16:53 

本报特派记者 吴琼

2222030分,正在执行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船,历时两天将澳大利亚392吨全部物资运往该国南极凯西站,并将站区部分物资装运上船。

本次协助澳方运送货物,反映了我国南极考察后勤保障能力的提高以及在运行保障计划协调方面的高效,增强了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据中国南极第32次考察队副领队孙波介绍,作为南极考察的大国,澳大利亚在南极大陆有3个科考站,该国“极光”号破冰船每年多次往返南极与本国间运输物资。即使这样,澳大利亚的运输能力还是不足,仍然需要请求他国帮助。此次帮助澳方卸运物资正是应澳方的请求。

20158月的一天,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考察运行部处长张体军接到一封来自澳大利亚南极局的邮件。邮件询问中方是否可以帮忙,利用“雪龙”船向该国南极凯西站运送部分建筑物资。

翌日,张体军将澳方的请求向研究中心和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进行汇报。考虑到中澳在南极合作方面一直以来都有良好的传统,在请示国家海洋局有关领导后,极地考察办公室和极地中心与澳方保持联系,积极响应此事。

纵览当今世界,国际南极考察已和30年前在规模上有本质的区别,目标宏远、投资巨大,是高风险、高成本和高难度的超大科技工程,后勤保障和支撑条件。即使是技术实力最顶尖的美国和澳大利亚也无法靠一国之力完成,客观上需要国际联手,相互支援。

20158月,中澳在挪威参加国际南极局局长理事会期间签署了2015/2016年度后勤保障合作协议。中方同意使用“雪龙”船为澳大利亚转运部分物资,包括从澳大利亚向其南极凯西站运送约相当于2720英尺标准集装箱的货物,并从凯西站带回约相当于520英尺标准集装箱的垃圾和一艘小艇。

南极考察活动是靠实力说的,不仅是顶级科学家的激烈竞争,更是国家之间在保障能力上的顶级比拼。同时,极地领域里没有一个研究机构或国家可以独自完成所有工作,国际合作是必然选择。

然而,协助运送凯西站物资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根据总体安排,第32次南极考察队将执行“一船两站”考察任务,即“雪龙”船将先后为中山站和长城站补给后勤物资,同时从两站运回相应的物资。第32次南极考察队的所有中方物资在上海装船,而凯西站的物资将在澳大利亚靠港期间装船。为了确保两支内陆考察队准时出发,“雪龙”船不可能先绕道至凯西站卸货再前往中山站。因此,凯西站的物资不仅要占用“雪龙”船的货舱空间,而且可能影响到我国考察队在南极两站卸运物资的效率。

极地中心相关部门认真分析我国物资运输量和不同地点的卸运物资种类,精心制订了货物装船方案,确保在不影响我国中山站和长城站物资卸运的前提下帮助澳大利亚。

最终,根据该方案,凯西站的物资将随“雪龙”船先后驶抵中山站、长城站和罗斯海,然后再赴凯西站。

我国的南极考察事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创业时期得到了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支持。曾参与我国第一次南极科学考察的老极地人李果告诉记者,1980~ 1984年的5年间,我国还没有在南极建立科考站,考察队员分别跟随别国的考察队食宿、作业,其中一半以上的队员跟随澳大利亚考察队。澳大利亚考察队为我国考察队员提供航程、食宿和基地训练,并借仪器设备给我国队员,为我国南极考察早期队伍培养提供了极大帮助。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极地事业迅猛发展。过去10年,我国南极考察取得了骄人成绩,保障能力日益提高,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跨国合作已从最初的中方受益较多,逐渐发展为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至今,我国已经与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有过多次合作,今年是我国首次大规模向澳大利亚南极考察提供帮助。孙波表示,此次中方协助澳方运送货物,乃至日前“雪鹰601”协助澳大利亚运送遇难队员遗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南极考察后勤保障能力的提高,以及在运行保障计划协调方面的高效快捷。此次对澳方施以援手,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在当今国际南极考察事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独立自主和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我国南极考察工作的务实原则。未来,随着我国南极航空保障体系的完善、新破冰船的投入使用,内陆科考站点布局的完善,中国在南极考察大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与主要南极考察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必将更为频繁和广泛,在极地事务中的地位也将进一步提高,这将为我国成为极地考察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