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北战”终获丰硕成果——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极地科考历程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2-24 15:39:49 

本报记者 刘潇然

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器,探索极地、研究极地对于我国科学研究和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0多年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二所)在极地科考之路上矢志不渝,奋力拼搏,取得了显著成绩,培养造就一批极地科考人才,为我国极地事业发展增添光彩。

历经艰辛抢得宝贵资料

1984年,中国南极科考队首次出征南极,在首次南极科考南大洋考察队全体74名队员中,有26人来自海洋二所,超过了总人数的1/3。除了时任海洋二所副所长金庆明担任南大洋考察队队长之外,海洋二所的其他科研人员还担任了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水文及海洋地球物理等科学研究组的组长、副组长,成为中国首次南极科考中南大洋考察的主要力量。

1985126日,考察队员乘坐的“向阳红10”号船遭遇了12级以上的极地气旋,在13米高的巨浪拍打下,船上钢板龟裂变形,科考仪器浸水。为了圆满完成考察任务,金庆明和队友们并没有中断工作,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继续进行科考作业,争取拿到更多第一手资料。

金庆明说:“在与风暴抗争的9个多小时里,大家坚守在4000多米水深的站位上,完成了20多个作业项目,最终取得了南大洋深水断面的宝贵资料。”

在考察期间,来自海洋二所的科考队员不畏艰险,团结一心,共进行了37个站位的综合观测与采样,测线总长3115公里,完成了以磷虾生物资源及其环境为重点的南大洋综合考察,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观测资料和样品,完成了约40万字的《南大洋考察报告》和图集,出版了中国第一届南大洋考察学术论文专集,在14个科研项目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30多年过去了,现在海洋二所已经参与制订并实施了多项针对南大洋的考察与研究计划,围绕“南大洋环流与水团变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碳通量”“南大洋生物生态学”“南极海冰观测与研究”“海--气相互作用”等主题,以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区为重点,进行了长期固定断面的调查,在极地科考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主席的慰问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没想到能跟习近平主席如此近距离接触。”海洋二所研究员、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员丁维凤至今回想起习近平主席视察“雪龙”船的情景,仍然兴奋不已。

20141118日,正在澳大利亚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了正在霍巴特港补给的“雪龙”船并慰问科考人员。“那天我早早地起了床,与队友们一起打扫了实验室与甲板,想到习近平主席即将到来,我们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丁维凤说。

1505分,习近平登上了“雪龙”船,在参观中国极地考察30年发展历程展览后,来到实验室亲切慰问科考队员。

“当时习近平主席询问我来自哪个单位,我自豪的说是海洋二所。”丁维凤说:“主席的慰问让我们倍感温暖,也激励全体考察队员更加奋勇拼搏,全力完成考察任务。”

考察期间,丁维凤和来自海洋二所的其他2名科研人员主要负责南极罗斯海域高分辨率多道地震的勘探任务,为我国研究南极罗斯海浅部沉积地层及新构造活动、南极冰川消长和冰川接地线的进退历史积累资料。此外,他们还在罗斯海完成了450公里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勘探工作,取得了信噪比的原始资料,现场处理成果获得了行业专家的一致好评。

增强中国极地事务话语权

北极地区的气候环境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为研究北极科学,海洋二所不断组织科研人员参加中国北极科学考察,海洋二所海洋生态与环境实验室主任陈建芳就曾担任过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助理。

十多年来,陈建芳和他的团队足迹遍布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中国北极黄河站,采集分析样品数以万计。在他们的努力下,增强了中国在北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全球变化研究方向的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20147月,海洋二所又派出9位科研人员参加了中国第6次北极考察,考察内容涉及北极海洋水文与气象、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等,经历近80天的艰苦奋战,超额完成任务,取得了多项科学成果和突破。

考察期间,科考队首次在北极海域开展了近海底磁力测量,获得了2条测线592公里的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磁探测数据,磁异常条带的识别,对了解加拿大海盆的扩张历史和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二所所长李家彪说:“像这样的科研团队在海洋二所还有很多,除了海洋生态与环境实验室之外,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部门在我国海洋科学考察事业上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我国极地、大洋等全球变化与区域影响研究中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

目前,海洋二所已有104人参与南、北极考察,在近3年开展的“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20多个专题中,由海洋二所牵头的专题就有6个、参与的专题有14个。其中,曾任中国第3次北极考察队首席科学家的海洋二所研究员张海生,目前正在牵头编写我国极地科学“十三五”期间创新发展的规划研究。

30多年来,海洋二所科技工作者从南到北,从无到有,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取得了许多极地科研成果。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发扬‘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极地精神,不断在极地考察过程中迎接新挑战,书写新篇章。”李家彪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