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在南极的蓝天上——走近海直通航海豚机组
1月11日,中国南极中山站接到澳大利亚戴维斯站电话,澳方有一位飞行员掉入冰裂隙,可能需要中方援助。接到通知,“海直通航”海豚机组机长宋启升迅速赶到报房,与考察队副领队孙波商量援救方案。同一时间,张世辉、马森鑫和姚平博赶往停机坪备航。仅仅15分钟,飞机就开启了紧急待命模式。由于澳方情况一直处在变化之中,是否救援、如何救援迟迟未定,机组四人分别在报房和飞机内待命五六个小时,直至澳方飞行员被救出。“机组人员态度积极,反应迅速,敬业精神值得钦佩。”事后,孙波充分肯定了海豚机组4位工作人员的表现。他们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海直通航”海豚机组“F4”。
在中山站,只要远远地看到四人同行,十有八九是来自“海直通航”海豚机组的4位工作人员——两位机长和两位地勤。他们每天形影不离,一起吃饭,一起锻炼,一起看护、保养飞机,被大家称为机组“F4”。
南极的“超高配置”
宋启升是“F4”的领衔“主角”——海豚机组责任机长。毕业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他有着25年驾龄,已经累计完成7000多小时的飞行,“由于通用航空业务的特殊性,几乎飞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这次来南极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男二号”张世辉是海豚机组在南极的辅助机长。这位长得高瘦的“男二号”还是一个“飞二代”,他的父亲曾担任安阳航空运动学校的校长,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机长,为我国培养了众多航空人才。他的母亲是我国第3代女飞行员。在他身上更多体现出“飞二代”对航空的热爱。20岁那年,为了尽快进入航空领域,张世辉特意去北京学习了半年日语。利用为外籍飞行学员当翻译的机会,刻苦钻研飞行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体型微胖的机械师马森鑫,在协助Ka32吊运物资时,被南极强烈的紫外线晒黑了皮肤,被人戏称“贴上月牙就是‘包公’了”。一直在做“体力活”的马森鑫,真实身份是一名生产经理。在他看来:“极地的工作性质,其实就是团队的配合,在这里只有岗位,没有职位”。他经常挂在嘴边一句话“航空无小事,离地三尺都是险。我们在地上多流汗,才能保证飞机在空中的安全。”马森鑫笑称自己算是半个极地人,因为这是他第3次来到南极,之前他还去过北极。“我喜欢极地的队员们和这里的工作氛围,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
31岁的放行师姚平博拿到放行资格已经4年了,算是年轻的‘老’放行师。马森鑫评价他“业务一流”。得到这样的表扬与肯定,姚平博很高兴。出发前,姚平博的妻子刚刚怀孕3个月,他将妻子托付给岳母,就飞到了南极。“来南极的机会很难得,有幸加入中国南极考察队,我感
觉很自豪。感谢妻子的理解与支持,帮助我实现了‘南极梦’。”
按照行业惯例,每一架直升机的标配是4位工作人员——机长、副机长、放行师和机械师(电子师)。考虑到南极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来了两位机长和两位放行师,所以他们这个组合算是“超高配置”。
“只要有需要,我们随时可以起飞”
在中山站第一阶段卸货期间,“海直通航”海豚机组4位工作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配合Ka32机组,吊运一批批物资往返于“雪龙”船、内陆出发基地和中山站之间。500多吨的物质,300多人次的运送,依靠“雪鹰”和“海豚”两架直升机8位机组人员的默契配合顺利完成。
两个机组驻守在中山站,担负着中山站、昆仑队、格罗夫山队和“雪鹰601”工作队应急保障任务,并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我们是专业的团队,只要有需要,我们随时可以起飞。”为了遵守承诺,他们24小时值守站区,很少远行一步。每天早睡早起,三餐定时定量,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身体的最佳状态。风雪来临之前,他们及时给“海豚”穿上“防风衣”,每周进行一次通电检查和机载设备的功能测试,完成一次地面周期运转,使飞机始终保持适航状态。
地勤的日常工作就是保障飞机各种性能正常,完成各类定期维护、保养工作。每次起飞前,机组四人会对飞机进行半个多小时的航前检查,直到所有指标正常,他们才签字放行。每当此时,他们会向机长竖起大拇指,那是一种自信,也是一份担当。
走近机组,才发现机组“F4”都是有故事的人。他们执行过西气东输、北京奥运会、国际马拉松比赛、青岛奥帆赛、2008年汶川地震抢险救灾等飞行任务,海上钻井平台,海监巡查,海事巡航,海上救助,电力巡线,东北、广东、西南地区航空护林、灭火等都留下了他们飞行的身影。
我们为机组“F4”点赞!南极的蓝天任他们高飞。▶﹃海直通航﹄海豚机组。从左到右依次是马森鑫、宋启升、张世辉、姚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