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论》是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关于海战史及海权理论的名著,马汉在本书中划时代地提出了“海权”的概念,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的战略层面。他认为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海洋利益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至关重要,同时主张大力发展海军、发展商船队、发展海洋贸易、建设海军基地和商港。
本书从地理位置、自然结构、国家疆域、人口数量、民族特性、政府性质等六大视角解读了“海权至上”的观点。
作为一部海权著作的同时,本书也不乏文学性,客观而生动地再现了历次海战的过程,不露声色地表达了对那些卓越海军将领的赞美,详细阐述了海权在历史,尤其是1660年地理大发现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的历史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同时论述了制海权的一些必要因素。
该书一出版即引起关注,美国、日本、德国与前苏联等国都先后将其作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指导。自马汉去世以后,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已充分验证了海权论的观点。
中国当前严峻的海权形势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中国要崛起,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打破海上的枷锁,真正走向全球的广阔世界。制海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希望我们精心编译的这本书,能够让每位读者认清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所面临的重重压力,让你对中国的未来不再迷茫。
《哈佛美国史(免费赠送英文电子书)》是爱德华·钱宁专门为美国学生撰写的一部关于美国历史的简明教材,它对此后的美国历史教科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这部历史著作,作者希望能唤起学生对历史的热爱,而不是死记硬背那些枯燥无味的历史事实。
《哈佛美国史(免费赠送英文电子书)》对于国内读者了解美国历史文化,进而深入探究美利坚这个民族,无疑会有极大帮助。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1914年),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海权论的创立者,毕业于西点军校,曾两度担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1898年担任美西战争的指挥官,1902年至1903年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
一生致力于海军战略理论研究和著述,致力于美国海权的建立。他主张以强大的海军掌握制海权,进而保护本国的贸易和经济,使本国立于不败之地。
共留下专著20多部及论文130多篇,首次明确提出“海权”的概念,并成功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海权理论。海权理论对美国及人类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爱德华·钱宁(1856-1931),美国知名历史学家,1883-1929年曾在哈佛大学历史系任教。他倾注毕生精力撰写的《美国历史》,一直是美国标准的历史研究参考书,该书于1926年获普利策奖。
精彩书评
★“我现在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吞噬马汉上校的书,并尝试将其牢记在心中”
——-德皇威廉二世
★“中国为大陆国,又为大海国,海权与陆权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海权强则国势盛,海权衰则国势衰,国史昭然、历历不爽。
——张其昀
★一般人既不是懦夫,也不是天生的勇士,只在于他是否拥有在关键时刻本能地把握住关键步骤的能力。
——马汉
★“无海权如人无手足。”
——陈独秀
★“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危险也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首夺取南洋,华夏危矣。”
——郑和
★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读者能够花时间学习真正的美国历史,而不是死记硬背通常没有太多价值,也没有可靠根据的历史事件。为此,我大胆地略去了许多大家认为会使历史书增色并激发读者“对历史的热爱”的传统事件,因为它们激发的通常是对娱乐的爱。
——爱德华·钱宁
目录
《海权论》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海权诸要素之探计
第二章 1660之欧洲形势
第三章 英国革命
第四章 1702—1713年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第五章 法国摄政时期
第六章 1739年的英西战争
第七章 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立战争引起的海战 阿申特岛海战
第八章 自《巴黎合约》到1778年间形势的发展
第九章 1778—1781年间北美和西印度群岛区域的海上战争
第十章 1779至1782年间的欧洲海战
第十一章 批判性地讨论1778年海战
《哈佛美国史》目录
第一部分 发现与探险(1000-1600年)
第1章 欧洲发现美洲
第2章 进入美洲的西班牙及法国开拓者
第3章 英格兰开拓者
第二部分 殖民时期(1600-1660 年)
第4章 法国殖民者、传教士及探险家
第5章 弗吉尼亚和马里兰
第6章 新英格兰
第7章 新荷兰及新瑞典
第三部分 一个世纪的殖民史(1660-1760 年)
第8章 查理二世的殖民统治
第9章 殖民地的发展(1688-1760年)
第10章 驱逐法国人
第四部分 殖民地联盟(1760-1774年)
精彩书摘
《哈佛美国史》
第一部分
发现与探险(1000-1600年)
第1章 欧洲发现美洲
许多人自幼就会背诵的这两句诗:公元一四九二,哥伦布扬帆蓝海。
许多人认为哥伦布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欧洲人,但在他之前约500年,列夫·埃里克森就已发现了新大陆。列夫·埃里克森的父亲(北欧人雷德埃里克)在格陵兰岛建立了殖民地,因此他在公元1000年起航,“从挪威出发去拜访父亲”。他与自己的随员日复一日地在大海上颠簸航行,最后他们抵达一片长满葡萄藤的未知土地,并把这里命名为温兰德。之后他们一路北上,安全抵达格陵兰岛。温兰德的具体位置不得而知,但可以确信这就是美洲的一部分。因此,北欧人列夫·埃里克森是美洲的真正发现者。
欧洲人对亚洲的知识远远超过对温兰德的了解。几百年来传教士、商人、旅行家往返于远东与欧洲之间。他们不但把丝绸、香料以及金银饰品带回欧洲,而且宣讲东方的富有与王公贵族的伟大。其中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讲到了中国和日本。他说日本这个岛国的君主无比富有,连宫殿的地板都是纯金铺成的。土耳其突然控制了欧洲与富有的远东之间的领土,切断了东西方的陆路商旅通道,因此寻找到通往印度、中国和日本的新路径也就成了必然。
通往东方的一条路看起来应该是在非洲的南端——如果非洲南部有这么一个尽头的话。1487年,葡萄牙船员沿非洲南端航行并返回本国,把这里称为“风暴角”,但葡萄牙国王认为有到达印度的希望了,因此把这里更名为“好望角”。十年之后,即1497年,勇敢的葡萄牙航行家达伽马经好望角抵达印度并安全返航。
与此同时,意大利人哥伦布历经更加惊险的旅程安全返航。通过自己阅读,也经别人说教,他开始相信地球是圆的。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和日本在欧洲的东方,也在欧洲的西方。哥伦布还认为地球非常小——他认为的地球比真实的地球小得多,他觉得日本就在西班牙西方3000英里的位置。有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嘲笑向西航行也可以抵达日本和中国的想法,但最终哥伦布还是筹足资金组建了一个小型舰队。
1492年8月,哥伦布离开西班牙,在加那利群岛补给充足后向西进入大西洋。1492年10月20号晚上10点,哥伦布在黑暗中看到了光线。船队很快停航,天亮后他们毫无疑问地发现了陆地。他们放下一只小船,哥伦布乘小船登陆,为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和王后伊莎贝拉占领了这块新领地。土著人来见这些开拓者。他们的红皮肤让哥伦布很感兴趣——因为这不就是远东的居民吗?因此他把他们称作印第安人。
这些印第安人跟马可波罗描述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完全不同。他们不但没穿镶金的绸缎衣服,甚至根本就没衣服可言。显然这个岛不是日本,或许是日本周边的某个岛。因此哥伦布继续航行并发现了古巴,因为印第安人总说“古巴那昆”这个词,而哥伦布误以为这是他们说忽必烈可汗这位伟大君主时的特有发音,因此他确信古巴就是亚洲的一部分,并立即派出两名信使给这位伟大的君王送信。回到西班牙后哥伦布被当成海军司令欢迎。他又三次赴美航行,但他从没有深入美洲大陆。
哥伦布探索西印度群岛的时候,另一位意大利航海家约翰·卡波特穿越大西洋,比哥伦布的航行还要往北。经都铎王朝首位国王亨利七世的授权,约翰·卡波特从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胆出发,穿越北大西洋,抵达美洲北部的新斯科舍海岸。跟哥伦布一样,他以为找到了忽必烈可汗的王国。英国皇室凭借他的发现,宣称对北美拥有殖民权。
许多开拓者都来过这片新发现的陆地,其中有一位叫阿美里卡斯·韦斯普奇的意大利人,具体他到了那里不清楚,但他详述了自己的航行,出版后被广泛阅读,这一点很清楚。在他的叙述中他说我们所谓的南美洲并不是亚洲的一部分,因此他把这里命名为新大陆。哥伦布一直都宣称他发现的陆地是亚洲的一部分,因此人们一想到新大陆的时候就会想到阿美里卡斯,不久就有人建议新大陆应更名为美洲,以此纪念阿美里卡斯。之后,人们确信其他陆地也不是亚洲的一部分,便同样称之为美洲,这样整个大陆最后都叫美洲了。
西班牙人巴波亚到圣多明哥寻求发迹,落魄后四处逃债,最终发现自己竟跑到了巴拿马海峡中部的一座高山上。向南望去他发现一片波光粼粼的新海域,他把这里叫做南海。往海里走到水深齐腰的时候,他挥舞着剑宣称为西班牙国王占领了这片领地,这是1513年的事儿。7年后,1520年,效忠西班牙国王的葡萄牙人麦哲伦经麦哲伦海峡航行至这片广阔的海域,他又称之为太平洋。他从那里一路向西北,历经数月航行后抵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被当地人杀害,但船队中的一艘船经好望角回到了西班牙。
前言/序言
《哈佛美国史》
这本小书要以简洁明了的风格讲述美国的成立与发展。对祖国历史的学习是件严肃的事情,作者、老师、学生都要严肃对待,甚至可以说其重要程度要超过对语言和算术的学习。因此,笔者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这本教科书打造成故事书。这就是纯粹的教科书,也应该被当成教科书使用,学生要刻苦地学,老师要认真细致地教。
本书的多数读者将不会再有机会学习祖国的建立和历史。作者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读者能够花时间学习真正的美国历史,而不是死记硬背通常没有太多价值也没有可靠根据的事件。为此,笔者大胆地略去了许多大家认为会使历史书增色并激发读者“对历史的热爱”的传统事件,因为它们激发的通常是对娱乐的爱。比如,通常讲述约翰·史密斯船长的冒险经历及印第安人习俗的篇章本书则代之以宪法的形成以及反对奴隶制的蔓延。此外,1760年之前的史料不详,无法做到简练、精确地描述“殖民生活”,因此必须略去此处。关于这一类的历史事件及内容,学生们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希金森的《写给年轻人的历史》、艾格利斯通的《美国及其人民》、麦克马斯特的《学校历史》等书籍获得。本书在旁注里把这些书及另外一些参考资料都列了出来,并附带给出了更容易找到的仅供例证的参考资料出处。
许多学校都开两学年的美国历史课,这是惯例,并且会把第一学年全部分配给1760年以前的时期,这种安排很不恰当。首先,殖民时期被过度强调;其次,许多学生不再返学,也就没机会再学后面的部分了;第三,这一部分的学习往往会造成学生无法全面地认识美国的发展;最后,第二学年的课程多用于独立战争及南北战争的教学。更好的教学方案应该是第一学年就通读全书,辅以平行阅读,第二学年复习并重点关注宪法制定、各殖民地的独立之战、南北战争等重要章节。第二学年也可重点学习1790年之后的工业史以及政府的组建。笔者热切希望教师仅把前面有关早期历史的章节当作引言。
在语法学校有多年历史教学经验的安妮·布里斯·查普曼很热心地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并且为教师们提了很棒的建议,这些都被附录在本书相应的章节中。笔者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并且完善了查普曼的部分建议,这其中值得称道的地方都要归功于查普曼。同时要感谢比尤拉·玛丽·迪克斯女士对本书语言及格式体例提出的建议。笔者恳请读者,尤其是教师,对本书提出批评及建议,并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