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在完美收官后迎来“开门红”——访中国大洋第40航次首席科学家陶春辉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11:34:07 

■本报特派记者 崔鲸涛

1216日,载着中国大洋第40航次科考队员的“向阳红10”船从海南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码头起航,奔向西南印度洋,开启探秘深海大洋的“处女航”。

本航次首席科学家陶春辉是我国第一位在世界三大洋发现海底“黑烟囱”的科学家,人称“陶烟囱”。他在接受中国海洋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本航次是我国履行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规划第一个5年任务(2011~2015年)收官和第二个5年任务(2016~2020年)开端的关键航次,“期待本航次能在完美收官后迎来‘开门红’”。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执行中国大洋第40航次科考任务的基本情况。

陶春辉:本航次计划从1216日起至201662日结束,时间约为170天,分4个航段执行。主要工作区域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其间将3次停靠毛里求斯路易港。按照中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本航次主要任务是切实履行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对多金属硫化物进行合同区勘探,兼顾环境基线和生物多样性等调查。

本航次共有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44家国内外单位的232人参加,其中第一航段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40人,远洋船员24人。在大洋前期航次开展调查方法与技术摸索的基础上,本航次将依据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一般勘探规划执行勘探任务,使用综合异常拖曳探测拖体结合电视抓斗地质取样,在21个区块进行多金属硫化物矿化异常调查,并获取国际海底管理局要求的环境基线资料及获取生物基因样品。

记者:在“向阳红10”船起航前夕,从青岛起航执行中国大洋第39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同样将在西南印度洋开展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勘探。为什么多金属硫化物的勘探成为这两个航次共同的任务?

陶春辉:这主要是基于海底热液区的科学意义和资源潜力。海底热液区主要分布在海底洋中脊,这一区域的“黑烟囱”或多金属硫化物富含铜、铁、锌,还有少量的铅、银、金等金属元素,在热液循环过程中地球深部的大量信息被带到海底,使得海底热液活动成为研究地球深部难得的观测窗口。在高温、高压、缺氧的海底还存在管状蠕虫、虾、蟹等生物群落,这是一个不依赖于光合作用的海底热液区生态系统。这些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可能代表了地球早期的生命形式。海底热液活动对大洋有着重要的热量和物质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洋的物质组成,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海底热液活动伴生的多金属硫化物被认为是继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之后,又一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海底矿产。 实际上,人类对海底的认识还不及对月球表面的认识,未来对海底的依赖程度可能会超过我们的想象。

记者:本航次将采用哪些手段帮助调查人员发现更多的“黑烟囱”?

陶春辉:本航次我们有两个“利器”——4500米级深海资源自主勘察系统“潜龙二号”和6000米无人无缆潜水器“潜龙一号”。其中,“潜龙二号”集成热液异常探测、微地形地貌测量、海底照相和磁力探测等技术,形成一套实用化的深海探测系统,应用于多金属硫化物等深海矿产资源勘探作业。本次参加大洋第40航次的主要目的是完成热液活动区的海上试验,同时开展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的试验性应用。“潜龙二号”和“潜龙一号”在多金属硫化物调查任务中的海上试验与应用,将是国产自主勘察系统走向实际应用的重要一步。

记者:本航次将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陶春辉:本航次面临着许多挑战。譬如说,“向阳红10”船是首次执行国际远洋长航次,其间不仅会遭到恶劣天气及海况的挑战,还面临着科考人员与仪器设备进一步磨合的问题。另外,“潜龙一号”是无缆潜水器,回收过程会较为艰辛。但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信心克服困难,发扬“自强、探索、奉献、和平”的大洋精神,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记者:大洋科考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和危险性,请问本航次在安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陶春辉:安全问题是大洋科考的重中之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直接关系到航次任务的完成,关系到所有队员的人身安全。本航次建立了安全保障体系,包括现场调查安全和船舶与人员安全。我们将严格按照大洋航次现场管理规定,实行现场调查安全保障职责与分工制度、实验室管理与巡查制度,并制订了设备操作规程与应急预案。同时,“向阳红10”船建立了完善的船舶安全管理体系,科考队将对危险化学品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并制订了十大应急预案,确保人、船安全。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