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船水手长吴林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参与过我国第一次南极科学考察,也是我国去过南极次数最多的人,曾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称赞他是——
每艘船上都有一位水手长,“雪龙”船也不例外。“雪龙”船的水手长姓吴名林,却因长了个184厘米的大高个儿,被大家伙儿叫做“大吴林”,以至于很多初识的人以为他姓“大”,而称之为“老大”。“老吴”就这样变成“老大”。
去南极就像去菜市场
老大不仅是个子大,资历也很“大”。他生于1960年,21岁时从海军部队转业到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24岁那年,他作为“向阳红10号”船的水手,参加了我国第一次南极科学考察。至今,吴林已经往返了19次南极,现在正在第20次奔赴南极的路上。这是他的个人纪录,也是我国南极人的纪录。
第一次去南极前,吴林他们得到一个“5%”的数据——当时国外的南极考察队队员在南极的死亡率是5%。正在热恋的吴林没有把这事告诉女友,而是把单位借给每位队员的500块钱轻轻塞给了她。“如果我真回不来了,也算给她留了一点念想。”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军人出身的吴林当时只是服从命令执行任务,能想到的仅是万一成为“5%”,也要给家人、爱人留下点儿什么。当初的他脑海中并没有极地事业的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将开启“不是在南极就是在去南极的路上”模式。这一生,从上海到南极的路就像从家到菜市场的路一样亲切。
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老大说自己个子大,大眉眼大身板,所以“胆”大。第一次南极考察遭遇了12级大风,船摇摇欲翻;1994年“雪龙”船被困南极冰中,吴林下船探冰时因为发现一只海豹驻足1分钟,与前方突然倒塌的几百吨重的大冰山擦肩而过;1996年,“雪龙”船着火吴林冲在最前面灭火……这些危险,默默存在吴林心里,从来不跟家人聊起。
吴林一直对于记者“很害怕”,笑着说:“救火我不怕,我就怕随船记者拍了救火照片发回国内媒体刊登,这会让家人担心的。”
年轻船员上船之初,很多要从水手的岗位做起。30多年过去了,“铁打”的水手长吴林培养了众多“流水的兵”。曾经在他手下做过船员的人很多已经成为二副、大副、船长。
吴林能够理解年轻船员的离开,但家人并不完全理解他的坚持。远在广东老家的父母为他求平安,在上海的妻子夜夜难眠。经商的妹妹为劝吴林下船,甚至承诺按照船上的年薪给他开月薪。“但这不是钱的事儿,我就是舍不得走。我虽然经历危险时也害怕,但好了伤疤就忘了疼,下一年出海时还是会报名。”
扬名全船的“吴林出品”
老大身上唯一不大的是心。在开展船体配重和货物捆绑这些本职工作时,他心细如针。配重不合适,则会导致船体不平衡,倾斜的船体在遭遇风浪时就容易侧翻。即使配重很合适,如果捆绑出了问题,货物在船的摇摆过程中发生松动、移位的状况,船一样倾斜易翻。
吴林追求极致,他把每一次配重和捆绑都看作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每次起航之前、补给之后,他都会带领7名水手,捆绑几千吨的物资。起航之后,他还会每天多次巡视货舱,谨防有货物发生丝毫松散。
“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多花时间和心思在货舱上,即使船遭遇大风浪倾斜40度,我也要保证货物纹丝不动。”“在船上工作一定要用心,不用心就要闯祸,一旦闯祸就是大祸。”正是凭着这样的执念,吴林在任期间零事故,“吴林出品”成了“雪龙”船上最值得信赖的“大品牌”。
心不大的男人更容易动情,在提到女儿高中时曾质问他“从小到大你照顾过我吗?你为我开过一次家长会吗?”的时候,吴林的大眼睛眯了起来,眼角红了。
吴林今年已经55岁了。按照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规定,船员55岁可以下船从事陆地工作,但吴林今年还是跟随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了。
“极地成了我的精神支柱,就像是喝了一辈子的酒,戒不掉了。”想到这次可能是最后一次做水手长,最后一次来南极,笑声爽朗的吴林突然有些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