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上文化线路的价值及其保护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11:35:37 

海上文化线路是人类跨越海洋实现文化传播、交流和融汇而形成的线路。其存在的空间是人类历史上的海上航线;而分布在这些航线的岸上及水下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由航海而形成的精神的、民俗的、科技的和社会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海上文化线路的物质和精神载体,总称为海上文化线路遗产。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有着18000多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随着海上航路的开辟,中国与海外多个国家实现了政治互动、经济互连和文化互通,形成了辐射世界各地的海上文化线路。

■薛晓明

海上文化线路的价值

海上文化线路是线路两端及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的见证。海上文化线路是东西方海洋贸易的主要通道,它的出现得益于海上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产品历来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唐代以前,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和黄金,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珠玑、象牙、玛瑙等奢侈品。随着岁月的流逝,海上文化线路已经远远不只是向外输出丝绸,它也把我国古代的瓷器、茶叶、中草药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把国外的白银、黄铜、动植物和经济作物等新品种传到我国。日益频繁的海上贸易使得世界各国的物质生活极其丰富,海上文化线路的发展见证了线路两端及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海上文化线路推动各国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文章之所以使用“海上文化线路”而不使用“海上丝绸之路”,是因为海上丝绸之路虽以丝绸为开端,但其意义却远远超过丝绸贸易的范围。随着海上经济的发达,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也逐渐密切起来,中国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等文化传到了国外,外国的伊斯兰教、天主教等也传入了中国……这使得海上航路不仅仅是通商线路,更是一条条连接和传播各民族文化的文化线路,从而促使各种文化相融并长,丰富并加深了世界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海上文化线路的繁荣体现中国造船技术的发展进步。海上文化线路的繁荣得益于航海事业的进步。“唐舶”,唐朝的主要船舶之一,长20丈,可乘700人,船体两侧有大檄,结合龙骨,加强了纵向的强度,水密舱数也增多,加强横向强度的同时,增加了抗沉性。只有这样坚固、安全又装载量大的船只,才能赢得外商的信赖。所以,对海上文化线路的研究,可以体现我国昔日造船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海上文化线路的兴衰体现中国治国理政思路中重视海洋的极端重要性。以元朝大都为例,随着对外交往的深入,京城里友好氛围盛极一时,不单八方外商云集,还有各国使节、传教士、艺术家、旅行者、手工艺匠人,他们往返都是通过航海方式。明朝海禁的后果,就是抑制了传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捕捞业,造成海上商业船队开始萎缩,连带造船业也走下坡路,宏观上出现了海洋经济大踏步倒退的局面。进入清代,禁令变得更加严厉,以此换来的是暂时沉寂100多年的海面和清廷的休养生息,结果却是错过了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机会。

海上文化线路保护的重要性

保护国家海洋权益。自2010年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以来,我国海洋周边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以中国为主体的海上文化线路遗产在争议岛屿与海域都有广泛和大量的分布,因而充分认识和重视中国海上文化线路遗产在这些岛屿和海域中的历史先占性和长期拥有性,对于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增加国家海洋文化底蕴,突出海洋特色。长期以来,人们一提中国传统文化就认为是内陆农耕文化,而忽略了中国的海洋文化。事实上,单就中国海上文化线路发展脉络而言,它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延续两千年,是已知的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是一个个烙有中国优秀海洋文化的历史符号,而海上文化线路遗产则是对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海洋大国的最好说明。

为国家海洋战略服务。海洋文化战略是国家海洋战略之一,而海洋文化资源(包括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则应成为国家海洋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海上文化线路见证着今天的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海洋和平秩序构建,体现着世界各国人民与中国长期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友好互动,是古老的中华文明对人类和谐美好精神的贡献。

为史学研究提供佐证。海上文化线路遗产所具有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水下文化遗产。在我国山东元朝战船沉址发现的一艘最长古代沉船,为研究古代战船的形态与结构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战舰上发现的物品成为复原和研究中国古代海军兵器组成与舰上军事生活的重要资料。

(作者单位系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