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贝王:砗磲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11:35:59 

http://img.hycfw.com/UploadFiles/Knowledge/2015/12/201512031607572198.jpg

http://img.hycfw.com/UploadFiles/Knowledge/2015/12/201512031607573782.jpg

■李明春

配文的两幅作品出自张秋霞——一位在福建崇武海边长大的雕刻艺术大师。她的雕刻作品出手不凡。近几年,她创作的以砗磲为材料的雕刻作品,更是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灵性。

砗磲一词始于唐代,因外壳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状沟槽,状如古代车辙,故称车渠。后人因其坚硬如石,而在车渠旁加了石字。砗磲与珍珠、珊瑚、琥珀一起,被誉为四大有机宝石。

张秋霞对自己的砗磲雕刻作品偏爱有加。她说:“贝王砗磲,在海洋里因为孤高只与贝族对话。今天,我把沧海桑田与宿命,雕刻在大自然的进化中,讲给世人牢记与传承。”

砗磲,是深海中最大的贝壳,大者直径可达两米左右,重量达500公斤。属有机宝石,白皙如玉。东方佛典《金刚经》记载,砗磲为佛教七宝之首:砗磲、珊瑚、金、银、琉璃、玛瑙、琥珀。《本草纲目》记载:砗磲有镇心、安神、防止老化、改善睡眠等药效。《金刚经瑜伽念珠经》中记载有:“使用砗磲念珠念佛可得一倍功德”,是佛门高僧佛重法器,能消灾接厄、降恶聚灵、降临福祉、庇佑子孙,为佛学之密宝。在清朝,砗磲是二品官吏佩戴的朝珠。

因砗磲生成于深海而不易得,故自古以来,砗磲刻成的念珠及雕刻艺术品成为佛教及文人墨客拥有和收藏的至宝。

砗磲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海洋动物。共有119种,是海洋中最大的双壳贝类,被称为“贝王”。

砗磲贝壳非常大,壳质厚重,壳面粗糙,两壳相等,壳面有隆起的放射肋,肋上常有鳞片或棘,有的种类的肋上长有粗大的鳞片。外韧带上通常有一个大的足丝孔。铰合部有1个主齿和1个~2个后侧齿。外套痕完整,前闭壳肌消失,后闭壳肌近壳体中央。壳体表面灰色,上有数条像被车轮辗压过的深沟道。外套膜大,十分粗糙,具有5条粗大的覆瓦状放射肋,生长轮脉明显,在贝壳表面形成弯曲重叠的皱褶。贝壳内面为白色,但富有光泽,有与放射肋相应的肋间沟,铰合部狭长。砗磲的外表并不漂亮,但在海洋里张开贝壳时,体内色彩艳丽,它们的外套膜极为绚丽多彩,不仅有孔雀蓝、粉红、翠绿、棕红等颜色,还常有各色的花纹。

砗磲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特别在印尼、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的低潮区附近的珊瑚礁间或较浅的礁内较多,均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环境中。我国的台湾、海南、西沙群岛及其他南海岛屿也有砗磲分布。

砗磲肉可食,大贝壳可用作贮水器或贝雕原料。有的砗磲还能产生珍珠,小型贝壳可烧制石灰或供观赏。

在海里生活的砗磲,当潮水涨满把它淹没时,便张开贝壳,伸出肥厚的外套膜边缘进行活动。和其他双壳类一样,砗磲是靠通过流经体内的海水把食物带进体内摄食,同时还会在自己的组织里种植虫黄藻为食,因此长得巨大。

砗磲壳可加工成佛珠及装饰宝石。在佛教界中,砗磲深受信徒们的喜爱。颜色漂亮的砗磲手珠,除了可做装饰外,配带在身上也可避邪保平安。较大砗磲雕件则是文人墨客喜爱的收藏品,成为镇宅之宝。

在中医学中,砗磲的尾端曾被认为与珍珠具有同样的疗效,因其所含的微量元素、壳角蛋白及氨基酸有保健、促进身体代谢的功能,也有抗衰老及防止骨质疏松的功效,常做医用之物。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