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文化”的定位与特色

“江海文化”的定位与特色

来源:陈书录   发布时间:2015-12-23 11:41:28 

首先概说一下江海文化的定位问题。一是“江海文化”处在中华南北文化、大陆文化圈与海洋文化圈的交汇点;二是在江苏五大地域文化(金陵文化、吴文化、维扬文化、徐淮文化、苏东海洋文化)之中,江海文化处于苏东海洋文化区;三是在苏东海洋文化中,江海文化处在重要地位。江苏传统的海洋文化区主要指南通、盐城、连云港的海岸区域,位于苏东地区,因而称之为“苏东海洋文化”。不过,南通有“临江靠海”的地域特征,与盐城文化、连云港文化同中有异。那么,江海文化有什么特征呢?

一是“海盐文化”与“水稻文化”并存。与吴地等“水稻文化”为主不同的是苏东沿海地区以“海盐文化”最为突出。苏东沿海地区与齐等沿海地区一样,呈现出“煮海为盐”、带有海味的物态文化特征。而南通临江靠海,“海盐文化”与“水稻文化”并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通人既有南方人的秀慧柔美,又有北方人的刚毅质朴,形成了外圆内方、刚柔相济的南通人性格。

二是沧海桑田、神奇变幻的区域氛围。“世间兴废奔如电,沧海桑田几回变”(汪元量《夷山醉歌》),从战国时代到宋、金之前,江苏的海岸线大致以范公堤为标志,大堤以东是茫茫大海,今天的苏东长约300公里、宽约30—50公里的区域——连云港、盐城、南通的大部分地区都在茫茫大海之中。到11世纪中叶,胡逗洲与东布洲、南布洲等连成一片,完成了南通地区除启东之外的成陆的过程,有了今天的高出海平面的南通地区。“沧海桑田几回变”,加之面对烟波渺茫的大海,往往在海边人们的眼前呈现“海市蜃楼”式的幻景,造成了一种神奇变幻的区域氛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三是刚毅自立、艰苦奋斗的实践精神。“煮海为盐”必须依靠海潮,盐民生活在风灾频繁的海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繁重的劳役,再加上离乡背井、戴罪在身(流民)、地位低下等社会背景,反而激发了苏东沿海先民刚毅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刚毅自立、艰苦奋斗的海洋文化精神,在“范公堤”的修筑中得到集中地体现。宋代,为抵挡海潮的侵袭,保护老百姓的生命与生产,范仲淹率领通州、泰州、楚州、海州等地4万多民工,苦战5年,筑成了一条长180多公里、高5米、底宽10米、顶宽3.3米的大堤。

四是海纳百川、大胆开放的海派气概。苏东现有一千多公里海岸线,拥有广阔的海洋资源,历史上海洋盐业、海洋捕鱼、海上运输乃至远洋航海等相对比较发达,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拓展作出了贡献,也为江苏传统的海洋文化奠定了基础。若论苏东传统海洋文化的心态层面和行为文化,主导方面是海纳百川、大胆开放的海派气概。清末民初,包括南通在内的苏东沿海地区开风气之先,大胆开放,率先引进近代先进的生产力与先进文化,张謇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放眼世界,提倡“振兴商务”、“实业救国”,创下了近代史上“七个全国第一”,使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

“江海文化”充满着年轻活力的文化,较多地体现了海洋文化的开放意识。其中历史上属于江苏、而在1927年划为直辖市的上海,本来是苏东传统海洋文化的一大重镇。原来是一个小渔村,以沿江临海的地理环境,率先开放,熔铸中西,勇于创新,异军突起,最终发展为当今长三角的“龙头老大”和国际大都市,将传统的苏东海洋文化、吴越文化与现代意识以及西方文化等融合,成为当今足以与“京派文化”相匹敌的“海派文化”,充分显示了海纳百川、大胆开放、熔铸中西,勇于创新的海派气概。南通应该继承与发扬这样的海派气概,又要与“海派文化”及吴文化等错位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江海文化”强市。

(作者系江苏地域文化研究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