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遣船队寻路赴西域 意外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11:53:20 

要问海上丝绸之路从哪出发,徐闻注定是一个无法避开的古港。《汉书·地理志》就记载了西汉时期一次从徐闻出海的远洋航行。当时正值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长期被匈奴控制的情况下,汉武帝十分渴望找到新的通道去往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失败的张骞回国后,带来了一个有意思的信息:在大夏国,张骞发现来自四川的丝绸、竹杖和枸酱,已经先于他抵达那里。打听后得知,它们是从大夏国东南方向的印度辗转贸易而来。公元前120年,从南方进贡的一头大象更是给了汉武帝灵感。据负责运送贡品的官员说,大象是从海外用珍珠交换回来的。

难道南方的海上,还有一条通道可以到达西域?大约在公元前111~公元前87年期间,汉武帝派遣官员招聘“应募者”组成了官方船队,自日南障塞(时属西汉,今越南岘港)、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出海。船队沿中南半岛,经泰国、马来西亚等地,远航到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最后抵达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次远航尽管没有如愿到达西域,却意外地打开了一条通往海外的贸易通道。这便是正史上第一次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

船队出海携带的黄金、杂缯(丝货),换回了珍珠、绿宝石以及各种奇珍。此后,黄支国多次遣使来汉,民间的商贸往来也随之逐渐形成。

1990年,徐闻考古发现290多座汉墓,出土了“万岁”瓦当、水晶珠、琉璃珠、琥珀珠等大批文物,印证了徐闻在海上丝绸之路史上的超凡地位。

200多港口演绎千年传奇

位于广州黄埔区穗东街庙头村的南海神庙正门上,“海不扬波”4个大字静静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此地古为扶胥港,公元594年,隋文帝下诏祭四海,在此修建神庙。唐宋时期,中外商船必在此祭拜南海神,祈求出海平安。

尽管《汉书》记载的出海港只有日南、徐闻、合浦3个,但从地理上看,徐闻、合浦的内河与陆路交通并不方便,日南与内地更无内河相通,来自中原的丝绸等货物要直接运抵这里十分困难。

相反,位于珠江入海口的番禺(今广州)是当时全国的9大都会之一,《史记·货殖列传》称其“乃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是各类货物的集散地。从番禺出发,有多条水路连接长江水系,直通洛阳、长安。因此,历史学家推测,徐闻、合浦当时很可能是番禺的外港。从广东出土的汉船模型来看,当时的船舶为平底船,稳定系数较低,难以抵抗南海的大风浪。此外,当时的船舶吨位不大,装载货物后再储备船员生活所需的淡水、粮食等就极其困难了。因此番禺出发的商船只能沿海岸行驶,一是减少风浪的袭击,二是沿路补给,然后从日南、徐闻、合浦正式出海。

于是,专家推测,汉武帝组织的那次远航也许还有一个“前传”:使团带着黄金、丝绸从西安出发,沿水路南下先抵达番禺。当时的番禺富庶繁华,可以买到从海外来的各种奇珍异宝。在番禺休憩整顿后,船队出珠江口再沿海岸线向西南行驶。抵达徐闻、合浦、日南时,也许还不是秋冬季,由于当时航行主要靠风,于是船队又稍作停靠,一是补给淡水和食物,二是等候东北季风吹起。

因此,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史上“资历最深、历代相沿、唯一不衰”的传奇很可能在汉代就已开始。此后2000多年间,尽管内河航道和海岸线时有变化,港口具体位置时有迁移,但除了南宋末年到元朝的100多年间被泉州港取代而位居第二,广州一直稳居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大港的位置。南海神庙千年不灭的香火和“海不扬波”的祈愿就是最好的见证。

正是这数千年不断的积淀,中国南部广东的漫长海岸线上,曾经形成了大大小小200多个港口。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