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科考:孤独大陆不寂寞 中澳俄互助越冰盖
来源:余建斌 发布时间:2015-05-21 03:12:32
没有人类定居的南极大陆地处地球最南端,被南大洋包围,孤独无外援。南极考察站是各个国家在南极开展科学考察和研究的支点,也是各国开展科学合作甚至是互相救援的支撑。尤其是今年东南极大陆不太平,许多发生的惊心动魄的大事鲜为人知。
记者数日前跟随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来到中国南极中山站时,正好遇到澳大利亚戴维斯站新任站长比尔带领着7人的队伍,从100公里外乘坐直升机来到中山站访问。比尔等人一行有两个目的,新站长上任和中山站来打个招呼,同时来采集一下中澳合作科研项目的常规测量数据。在戴维斯站负责地磁观测项目的队员马克显然对中山站非常熟悉,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第四次来中山站。除了夸奖中山站附近东南极大陆最漂亮的冰山,他还表达对中山站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给予的巨大帮助。
今年7月上旬,中山站和戴维斯站,还有俄罗斯的进步站,共同组成了一支中俄澳国际救援队,在极夜期间穿越南极内陆冰盖,完成了一个极其艰难的护送行动。
中俄澳国际援助,极夜穿越内陆冰盖
7月1日的南极大陆正处于隆冬季节的极夜期。中山站一天24小时几乎全被黑夜笼罩。这一天,以澳大利亚戴维斯站站长皮特为首的10人考察队要比往年早了3个月来到中山站,他们计划去做纳拉湾海冰调查和阿曼达湾企鹅调查,希望中山站能够提供向导,并暂时解决两天的吃住。第二天晚上,中山站给他们开了欢送会。没想到翌日早晨,澳大利亚考察队的车辆出现了故障,没法出发。这一呆在中山站就是10天。
戴维站上的人非常焦急,不断打电话来催,因为出来的考察队里包括了站长、大厨和机械师,在站上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皮特站长也非常着急。为了解决澳大利亚人的麻烦,中山站站长徐霞兴将1公里外俄罗斯进步站的站长瑟尔盖请来合议如何安全护送澳大利亚人返回。
走海冰返回,距离最近,直线距离只有100公里。但这个建议被澳大利亚考察队坚决否决。因为海冰越靠近内陆冰盖边缘,裂隙越多,越容易坠海。澳大利亚曾经发生过事情。但走内陆冰盖,加上为避免陷入冰盖上的冰裂隙,要绕行300公里,总的行程加起来有400公里。极夜穿越极度寒冷和飓风呼啸的南极内陆冰盖,中山站此前没有过先例。距离长,时间久,而且这是一条陌生的路线。
在护送方案获得中俄澳三国各自主管南极事务的政府部门同意后,中山站派出站上仅有的一辆PB300大型雪地车,拖上两个雪橇,一个装油,一个装载了戴维斯站的故障车。俄罗斯站则派出两辆坦克车。整个“国际纵队”由中山站站长徐霞兴负责。
在南极,什么危险都有可能发生。在护送方案出来同时,徐霞兴拟定了一个应急方案:如果一旦中途出事,地点如在中山站到戴维斯站一半路程内,俄罗斯进步站出动PB300来营救。超过这个距离,就由戴维斯站来救援。由于中山站的医生跟随护送负责医疗保障,这段时间的中山站医疗保障由进步站来负责。
极夜的内陆冰盖气温极低,一路上几乎都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风速超过30米每秒,相当于12级飓风的33米每秒。由于刮起暴风雪,能见度极低,行进中只能看到前车红色尾灯,好几次遇到雪深处,车队跑散,只能重新编组。打开车灯,光束中全是雪花,雪面高低无法辨别。途中徐霞兴就眼睁睁看着戴维斯站一辆车骑上一个高的雪隆后发生侧翻,根本没有时间提醒,所幸人员和车辆都无碍。俄罗斯的坦克车也发生多次陷入了雪坑。
参加护送行动的中山站队员于秋杰是当时的GPS导航兼翻译,他向记者回忆说,当时途中下车加油时,风镜被雪花马上粘住,只能摘下风镜看着脚底下挪动脚步。不开车的三国队员最后都挤到徐霞兴开的PB300雪地车上去取暖。
整整53个小时后,戴维斯站人最终被安全护送到站。于秋杰对记者说,当晚戴维斯站站长皮特乐坏了,在站里的酒吧一杯接一杯的喝到了凌晨4点。
但中山站队员的故事还没结束,而且更为艰苦。俄罗斯站的坦克需要大修,中山站因为站长、医生、翻译都出来护送,虽然戴维斯站一再挽留,但还是打算先行返回。返回途中他们先去戴维斯站机场附近挖出来时放置的两个雪橇,由于被暴雪深埋,挖起来十分艰难。用于秋杰的话来说,这个过程痛苦的“像死过一次”。当时暴风雪又起来,在飓风中,队员的帽子、风雪衣一吹就透,棉帽摘下来冻得像钢盔一样。
徐霞兴说,当时衣领、袖口里全是雪,化了以后又冻成了冰。脱卸手套要拿铁锤砸掉外面一圈冰。队员们因此发生冻伤事故。手腕、脸部、脖子都遭被冻坏,徐霞兴的脸颊至今还能看得出来冻伤痕迹。
去的时候坏天气,回来时候天气更坏。风速已经变大到40米每秒以上,但队员们赶回心切,40多个小时跋涉后终于在7月20日凌晨2点安全返回中山站。
澳大利亚南极局为此事专门发函向中山站的国际援助表示了感谢。南极极夜走内陆冰盖的这次行动,在中山站历史上甚至是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也是首次。
徐霞兴对记者说,在南极各个国家之间就是应该要有这样的国际性援助。2005年中国人由地面登顶“人类不可到达”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时,一名队员发生意外,当时就是美国考察队派直升机以最快的速度赶来营救,同样让人感动。同时中山站这次之所以能够护送,也是因为有了这个能力:有自己的大型雪地车,也有具备丰富内陆冰盖经历的队员。作为首席机械师,徐霞兴已经连续两次由地面到达冰穹A,内陆冰盖经验十分丰富。
俄罗斯站不幸遭受大火,中国中山站“把仓库钥匙交给你们”
俄罗斯进步站距离中山站只有1公里,属于近邻,这是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协和半岛上仅有的两个南极考察站。在澳大利亚戴维斯站新站长来前不久,进步站站长给刚刚卸任中山站站长、准备回国的徐霞兴送来一盆向日葵:这盆向日葵在南极培育生长了115天。
这盆向日葵是对徐霞兴驾驶雪地车落入冰海死里逃生的慰问。徐霞兴11月27日晚在协助第25次南极考察队在海冰上测试雪地车时遭遇海冰塌陷人、车沉海事故,幸好他机智逃脱,并且自己爬出来冰面。随站长一同来看望徐霞兴的进步站机械师巴莎对他竖起大拇指,“掉海出来的,就你一个。”
2008年东南极不太平,戴维斯站人员发生车祸,导致一个厨师瘫痪。俄罗斯和平站发生坦克沉海事件,驾驶员不幸落水丧生。10月份俄罗斯进步站又经历一场大火,将整个二层生活楼烧毁,导致1死2重伤,损失十分惨重。进步站队员弗拉迪米尔12月5日在进步站指给记者看烧毁建筑的残址,让人无法想象曾经存在过一幢建筑。
事故发生于10月5日凌晨2点,进步站生活楼2楼活动室电器总开关着火,当时风力很大,达到17.4米每秒。火借风势越来越猛。烟和火惊醒隔壁房间队员,后来烟雾笼罩全楼,队员们纷纷跳楼逃生,有的不幸摔成重伤。站上25名队员的被褥和生活用品全部烧毁,通讯设备及相机、电脑也几乎全部烧掉。
中山站越冬队员王勃回忆说,大概早上4点50左右,他听到外面坦克声音,一辆进步站的坦克车停了中山站生活楼外面,原来是伤员太多,进步站的医生忙不过来,运送部分伤员到中山站求救,并希望当晚安排部分队员住宿。
中山站的医生立刻“扑上去”救治伤员,其余队员在徐霞兴带领下,以最快的速度腾出床铺、整理被褥。中山站向进步站表示,要什么给什么,“可以把我们的仓库钥匙交给你们”。当天,中山站就给进步站送去25套被褥、洗漱用品。感动得进步站队员掉眼泪,不断喊着“中国中山”表达感激之情。之后中山站向进步站无偿提供了与国内联系的一切通讯器材,提供部分的食品甚至洗衣粉、肥皂。
“南极独孤无外援,协和半岛上就这两个站。这种帮助毫无疑问是应该的。”徐霞兴说,中山站需要协助的时候,比如帮着修理车辆,进步站也没二话。
科技合作,相互援助是南极的主题
与国际援助相比,各国南极考察站之间的科学合作更为常规和频繁。中山站接近极区,在地磁与高空物理观测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山站又处于臭氧洞的边缘地带,经常可以观测到臭氧洞的进退和伸缩,对研究南极臭氧洞及相关过程十分有利。中山站在气象、地磁等科学观测方面合作项目不少。
在中山站“科研山”上的空间物理观察栋里就有中澳地磁观测合作项目的仪器。马克为王勃在过去一个冬天里观测到1300多个小时的极光惊叹,他拷贝了中山站地磁观测的数据,反过来他在戴维斯的观测数据也将与中国科研人员共享。中澳还合作调查阿曼达湾企鹅种群。澳大利亚考察队员和中国科研人员在不同时间分别进行观测,然后双方的数据合并起来进行分析,了解帝企鹅数量增减等问题。
中澳还有三个合作的自动气象站安装在南极内陆冰盖地区。离开中山站171公里的第一台就是徐霞兴在1999年时进去安装。其后在800公里处和1300多公里处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也安装了一台。这同时也凸显了中山站作为南极内陆冰盖科研的重要支点作用。
在南极最重要的节日仲冬节以及中国传统节日时,中山站会邀请进步站和戴维斯站等站的队员来过节,不管是科研人员还是机械师们,互相交流。中山站一些队员的生日卡上,站长签名处原本是徐霞兴来签的地方写上了戴维斯站站长的大名。
记者数日前跟随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来到中国南极中山站时,正好遇到澳大利亚戴维斯站新任站长比尔带领着7人的队伍,从100公里外乘坐直升机来到中山站访问。比尔等人一行有两个目的,新站长上任和中山站来打个招呼,同时来采集一下中澳合作科研项目的常规测量数据。在戴维斯站负责地磁观测项目的队员马克显然对中山站非常熟悉,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第四次来中山站。除了夸奖中山站附近东南极大陆最漂亮的冰山,他还表达对中山站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给予的巨大帮助。
今年7月上旬,中山站和戴维斯站,还有俄罗斯的进步站,共同组成了一支中俄澳国际救援队,在极夜期间穿越南极内陆冰盖,完成了一个极其艰难的护送行动。
中俄澳国际援助,极夜穿越内陆冰盖
7月1日的南极大陆正处于隆冬季节的极夜期。中山站一天24小时几乎全被黑夜笼罩。这一天,以澳大利亚戴维斯站站长皮特为首的10人考察队要比往年早了3个月来到中山站,他们计划去做纳拉湾海冰调查和阿曼达湾企鹅调查,希望中山站能够提供向导,并暂时解决两天的吃住。第二天晚上,中山站给他们开了欢送会。没想到翌日早晨,澳大利亚考察队的车辆出现了故障,没法出发。这一呆在中山站就是10天。
戴维站上的人非常焦急,不断打电话来催,因为出来的考察队里包括了站长、大厨和机械师,在站上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皮特站长也非常着急。为了解决澳大利亚人的麻烦,中山站站长徐霞兴将1公里外俄罗斯进步站的站长瑟尔盖请来合议如何安全护送澳大利亚人返回。
走海冰返回,距离最近,直线距离只有100公里。但这个建议被澳大利亚考察队坚决否决。因为海冰越靠近内陆冰盖边缘,裂隙越多,越容易坠海。澳大利亚曾经发生过事情。但走内陆冰盖,加上为避免陷入冰盖上的冰裂隙,要绕行300公里,总的行程加起来有400公里。极夜穿越极度寒冷和飓风呼啸的南极内陆冰盖,中山站此前没有过先例。距离长,时间久,而且这是一条陌生的路线。
在护送方案获得中俄澳三国各自主管南极事务的政府部门同意后,中山站派出站上仅有的一辆PB300大型雪地车,拖上两个雪橇,一个装油,一个装载了戴维斯站的故障车。俄罗斯站则派出两辆坦克车。整个“国际纵队”由中山站站长徐霞兴负责。
在南极,什么危险都有可能发生。在护送方案出来同时,徐霞兴拟定了一个应急方案:如果一旦中途出事,地点如在中山站到戴维斯站一半路程内,俄罗斯进步站出动PB300来营救。超过这个距离,就由戴维斯站来救援。由于中山站的医生跟随护送负责医疗保障,这段时间的中山站医疗保障由进步站来负责。
极夜的内陆冰盖气温极低,一路上几乎都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风速超过30米每秒,相当于12级飓风的33米每秒。由于刮起暴风雪,能见度极低,行进中只能看到前车红色尾灯,好几次遇到雪深处,车队跑散,只能重新编组。打开车灯,光束中全是雪花,雪面高低无法辨别。途中徐霞兴就眼睁睁看着戴维斯站一辆车骑上一个高的雪隆后发生侧翻,根本没有时间提醒,所幸人员和车辆都无碍。俄罗斯的坦克车也发生多次陷入了雪坑。
参加护送行动的中山站队员于秋杰是当时的GPS导航兼翻译,他向记者回忆说,当时途中下车加油时,风镜被雪花马上粘住,只能摘下风镜看着脚底下挪动脚步。不开车的三国队员最后都挤到徐霞兴开的PB300雪地车上去取暖。
整整53个小时后,戴维斯站人最终被安全护送到站。于秋杰对记者说,当晚戴维斯站站长皮特乐坏了,在站里的酒吧一杯接一杯的喝到了凌晨4点。
但中山站队员的故事还没结束,而且更为艰苦。俄罗斯站的坦克需要大修,中山站因为站长、医生、翻译都出来护送,虽然戴维斯站一再挽留,但还是打算先行返回。返回途中他们先去戴维斯站机场附近挖出来时放置的两个雪橇,由于被暴雪深埋,挖起来十分艰难。用于秋杰的话来说,这个过程痛苦的“像死过一次”。当时暴风雪又起来,在飓风中,队员的帽子、风雪衣一吹就透,棉帽摘下来冻得像钢盔一样。
徐霞兴说,当时衣领、袖口里全是雪,化了以后又冻成了冰。脱卸手套要拿铁锤砸掉外面一圈冰。队员们因此发生冻伤事故。手腕、脸部、脖子都遭被冻坏,徐霞兴的脸颊至今还能看得出来冻伤痕迹。
去的时候坏天气,回来时候天气更坏。风速已经变大到40米每秒以上,但队员们赶回心切,40多个小时跋涉后终于在7月20日凌晨2点安全返回中山站。
澳大利亚南极局为此事专门发函向中山站的国际援助表示了感谢。南极极夜走内陆冰盖的这次行动,在中山站历史上甚至是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也是首次。
徐霞兴对记者说,在南极各个国家之间就是应该要有这样的国际性援助。2005年中国人由地面登顶“人类不可到达”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时,一名队员发生意外,当时就是美国考察队派直升机以最快的速度赶来营救,同样让人感动。同时中山站这次之所以能够护送,也是因为有了这个能力:有自己的大型雪地车,也有具备丰富内陆冰盖经历的队员。作为首席机械师,徐霞兴已经连续两次由地面到达冰穹A,内陆冰盖经验十分丰富。
俄罗斯站不幸遭受大火,中国中山站“把仓库钥匙交给你们”
俄罗斯进步站距离中山站只有1公里,属于近邻,这是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协和半岛上仅有的两个南极考察站。在澳大利亚戴维斯站新站长来前不久,进步站站长给刚刚卸任中山站站长、准备回国的徐霞兴送来一盆向日葵:这盆向日葵在南极培育生长了115天。
这盆向日葵是对徐霞兴驾驶雪地车落入冰海死里逃生的慰问。徐霞兴11月27日晚在协助第25次南极考察队在海冰上测试雪地车时遭遇海冰塌陷人、车沉海事故,幸好他机智逃脱,并且自己爬出来冰面。随站长一同来看望徐霞兴的进步站机械师巴莎对他竖起大拇指,“掉海出来的,就你一个。”
2008年东南极不太平,戴维斯站人员发生车祸,导致一个厨师瘫痪。俄罗斯和平站发生坦克沉海事件,驾驶员不幸落水丧生。10月份俄罗斯进步站又经历一场大火,将整个二层生活楼烧毁,导致1死2重伤,损失十分惨重。进步站队员弗拉迪米尔12月5日在进步站指给记者看烧毁建筑的残址,让人无法想象曾经存在过一幢建筑。
事故发生于10月5日凌晨2点,进步站生活楼2楼活动室电器总开关着火,当时风力很大,达到17.4米每秒。火借风势越来越猛。烟和火惊醒隔壁房间队员,后来烟雾笼罩全楼,队员们纷纷跳楼逃生,有的不幸摔成重伤。站上25名队员的被褥和生活用品全部烧毁,通讯设备及相机、电脑也几乎全部烧掉。
中山站越冬队员王勃回忆说,大概早上4点50左右,他听到外面坦克声音,一辆进步站的坦克车停了中山站生活楼外面,原来是伤员太多,进步站的医生忙不过来,运送部分伤员到中山站求救,并希望当晚安排部分队员住宿。
中山站的医生立刻“扑上去”救治伤员,其余队员在徐霞兴带领下,以最快的速度腾出床铺、整理被褥。中山站向进步站表示,要什么给什么,“可以把我们的仓库钥匙交给你们”。当天,中山站就给进步站送去25套被褥、洗漱用品。感动得进步站队员掉眼泪,不断喊着“中国中山”表达感激之情。之后中山站向进步站无偿提供了与国内联系的一切通讯器材,提供部分的食品甚至洗衣粉、肥皂。
“南极独孤无外援,协和半岛上就这两个站。这种帮助毫无疑问是应该的。”徐霞兴说,中山站需要协助的时候,比如帮着修理车辆,进步站也没二话。
科技合作,相互援助是南极的主题
与国际援助相比,各国南极考察站之间的科学合作更为常规和频繁。中山站接近极区,在地磁与高空物理观测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山站又处于臭氧洞的边缘地带,经常可以观测到臭氧洞的进退和伸缩,对研究南极臭氧洞及相关过程十分有利。中山站在气象、地磁等科学观测方面合作项目不少。
在中山站“科研山”上的空间物理观察栋里就有中澳地磁观测合作项目的仪器。马克为王勃在过去一个冬天里观测到1300多个小时的极光惊叹,他拷贝了中山站地磁观测的数据,反过来他在戴维斯的观测数据也将与中国科研人员共享。中澳还合作调查阿曼达湾企鹅种群。澳大利亚考察队员和中国科研人员在不同时间分别进行观测,然后双方的数据合并起来进行分析,了解帝企鹅数量增减等问题。
中澳还有三个合作的自动气象站安装在南极内陆冰盖地区。离开中山站171公里的第一台就是徐霞兴在1999年时进去安装。其后在800公里处和1300多公里处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也安装了一台。这同时也凸显了中山站作为南极内陆冰盖科研的重要支点作用。
在南极最重要的节日仲冬节以及中国传统节日时,中山站会邀请进步站和戴维斯站等站的队员来过节,不管是科研人员还是机械师们,互相交流。中山站一些队员的生日卡上,站长签名处原本是徐霞兴来签的地方写上了戴维斯站站长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