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上贸易先驱郑芝龙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12:02:56 
早在十六、十七世纪的大航海时代,郑芝龙就顺应潮流,开创中外贸易航路。不仅开创了闽南海上贸易疆域,而且建立了海军,掌控了东海、南海的制海权,巩固了中国海防。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中转站粤东南澳岛,至今保存着一件与海丝之路关系密切的大型文物——明朝郑芝龙石坊。这是表彰民族英雄郑成功之父、明朝南澳副总兵郑芝龙的大型石刻建筑体,不仅规模宏伟,雕刻精湛,极具欣赏价值,而且是研究明朝巩固海防、发展海贸等历史的重要文物资料。
郑芝龙,福建省泉州南安县石井乡人,字飞皇,原名一官。郑芝龙石坊位于广东省深澳镇石亭街,建于明崇祯癸未十六年(1643年)。该建筑全部由石条、石板砌成,三间八柱,阔10米,高约8米。石亭结构复杂,亭顶上面的石条又长又重,衔接处皆用石笋(榫卯)结构,实属罕见。在明代交通落后、运输工具简陋的条件下,没有起重机等机械设备辅助,这座庞然大物是如何筑砌而成的?
当地相传,重达数万斤的巨型石柱,出自闽南沿海大山,开凿出来后用船载来深澳镇。大石柱卸船后,系着滑轮,沿着海滩垫上了木头的泥沙路,由大批人力摇动多部绞车拉至建筑点,竖入已挖好的深坑中,让石柱稳固直立。接着,用人海战术,挑来沙土,堆成近8米高的小山。再沿山而上,把用作修建亭顶横架的石墩、石条和重达数千斤的大石板等搬上去对着石穴,紧密衔接起来。石亭建好后,小山的沙土倒在两侧几百米处,竟把原来低洼的海岸边,填成一大片高地。
郑芝龙智勇双全,亦盗亦商,“劫富而济贫”,很快成为拥有千艘船舶、十万之众的海商武装集团大头目。他的货船,浩浩荡荡,往返于大洋之间。他的海贸对象,除我国福建、宁波、广州、澳门、台湾,还包括日本及东南亚国家,他与西方殖民者争夺市场,客观上起到了以经济手段抵制西欧殖民者侵略的作用。
据了解,日本是郑芝龙的主要贸易国。明末,“海禁”政策有所宽松,日本德川家康迫切要求恢复中日通商贸易,郑芝龙把日本作为主要海贸对象,开辟了从家乡泉州到日本长崎的海贸航道,此后日本与泉州、漳浦往来货船频繁。郑芝龙用平底船运往日本的大宗商品主要是生丝及丝织品,他还与葡萄牙商人秘密合作,把澳门货物海运日本,再把日货销往吕宋,卖给西班牙人。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至清顺治三年(1646年)间,郑芝龙的商船络绎不绝地往返于福建、台湾、澳门以及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之间,其货船进出日本港口数量,比荷兰船多出7倍~11倍。据日本长崎荷兰商馆日记所载:“自1649年~1655年,共运往日本生丝45万余斤、丝织品7.2万余匹。100斤生丝在台湾收购价为荷兰币200里耳,而在日本售424里耳,利润达1.12倍。”
在对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中,郑芝龙海商集团与荷兰商人建立贸易关系,把中国大量砂糖运往波斯及欧洲各国。郑芝龙以庞大的船队、雄厚的资金、多渠道的贸易,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他在海贸中,完全掌控了台湾海峡制海权,并向外国货船征税。“海氛颇息,通贩洋货,内客外商,皆用郑氏旗号,无儆无虞,商贾有二十倍之利。”“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每一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芝龙以此富敌国。”“各国皆飞黄(郑芝龙之字)旗号,沧海大洋如内地矣。”
由此评述,郑芝龙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五大贡献:
第一,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郑芝龙开始仅有数十只船,因采取不杀人、不掳妇、不纵火,“颇与他贼异”之开明政策,吸引贫民蜂拥投奔。又贸易中获利,耗资大造船只,拥船千艘,并配以武器,不仅当地官府无法驾驭,连船队发达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西方殖民者也望尘莫及。
第二,掌控了东海、南海的制海权。郑芝龙有强大的海军,入侵台湾海峡的西方侵略者船队,屡遭其船队痛击,而不敢触其撄锋。在南海,郑芝龙的货船畅通无阻,西方殖民者船队退却一旁,任其纵横,甚至外国船必须向他缴税,插上郑氏旗号才能通行。
第三,开通了双赢互利的中外贸易海路。郑芝龙以台湾、泉州为中心,货船往返于日本及东南亚国家之间,互通货物,双方赢利。
第四,巩固了中国海防。倚仗船高炮大,荷兰船队曾多次骚扰中国沿海,明朝官军屡遭败仗,郑氏武装海商集团崛起之后,抗荷捷报频传,荷兰船队不敢再来中国沿海捣乱了。
第五,开发了宝岛台湾。郑芝龙自明天启四年(1624年)率船队从日本转移到台湾驻扎,就安置大批人员至台,以台湾为发展基地、贸易中心。明崇祯年初,又获福建巡抚熊文灿批准,出动船队载闽南、粤东灾民数万人移台垦荒,对促进台湾生产力起到重大作用。后来,其子郑成功驱荷复台,更是大力发展了台湾的生产力,对台湾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