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海丝之路的“文化大使”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12:04:44 
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汉族民间信仰。在中华海洋文化史中,妈祖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日前,在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资源开发分会主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资源开发”研讨会上,有关专家再次梳理了妈祖文化随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历史,并认为,随着海丝之路的兴旺,妈祖还将成为海峡两岸、东南亚等地区和平往来的“文化大使”。
妈祖文化因海而兴
妈祖,原名林默,福建莆田湄洲岛人。相传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据记载:妈祖自小习水性、识潮音、懂星象,长大后经常救助海上的渔民和商船,很受当地百姓爱戴。公元雍熙四年(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她在湄洲湾口救助遇险船只时不幸遇难。受其恩惠的福建莆田沿海一带的百姓不愿意接受她死去的事实,视她升天为神,妈祖信仰就在这个前提和条件下产生了。历史上共有14位皇帝先后对她进行敕封,使她成为受人敬仰的“海上女神”。
据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资源开发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吴智刚教授介绍,妈祖文化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贸易的发展。明初是我国海上外交最频繁的时期。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不断遭遇台风、巨浪和海寇的威胁,每到一处码头,必先祭拜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如果碰到有些码头未建妈祖庙,便组织建造。沿着海丝之路,妈祖文化走出国门。
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妈祖庙多分布在各沿海港口,具有依岸面海的分布特点。自古以来,中国凭借绵延的海岸线及众多的岛屿与世界各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海丝之路是其中一条重要的航线。正因如此,妈祖文化也就随着其信仰者——船工、渔户、商人、华侨等漂洋过海,逐渐传播到异国他乡,最终成为世界性的航海女神。
明代郑和下西洋,东南亚是必经之地。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地,都建有供奉妈祖的庙宇。
妈祖文化在向东亚传播的历史中,以东渡日本最早,所建妈祖庙也最多。我国东南地区与日本的交往,多从福州出发,经鸡笼山、花瓶屿、彭加屿、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姑米岛到达那坝,其间必须经过琉球沟或黑水沟,该地区水深达2000米,海浪凶险,常致翻船。因此凡是经过这里的海船,必须祭拜海神。
妈祖文化从中国传到欧美的路线主要是3条:第一条是郑和下西洋(中国东南沿海—南洋群岛—波斯湾—欧洲),第二条是跨越太平洋(经过美洲,传到欧洲),第三条是中国—菲律宾—墨西哥—欧洲。有关文献表明,从欧洲来的传教士、航海家目睹了中国的妈祖信仰,将其记载在游记中,然后将这种信仰带回到自己的国家,并将有关文献纳入教会经典中保存至今。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世界共有3000多座妈祖庙以及2亿多信众。妈祖文化的传播,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大使”任重道远
据有关媒体报道,法国民族学院谢鲍尔博士在巴黎创建“真一堂”供奉妈祖,并设立妈祖史料文物研究中心,称妈祖为“世界海上和平女神”。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称号,把妈祖塑造成一个有别于西方海洋文化,具有东方海洋文化色彩,崇尚自由、平等、互信、热爱和平的海上女神的形象。2009年10月,妈祖信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这些都表明,妈祖文化不仅得到各国人民的认同,而且成为海上航海者共同的保护神和共同的和平女神。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经济带的构建过程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妈祖文化同样不会缺席,由此衍生出的经济、文化 、学术、民俗等影响将助推海丝之路的发展。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