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蕴珊与海洋的一世情缘

来源:董文鑫   发布时间:2015-05-21 03:13:49 

他在中国最早推出和建立了陆架沉积模式,他编绘了我国第一张完整的陆架沉积类型图,他与同事们进行的海洋灾害地质研究,为我国海洋石油开发的前期工作提供了极具实用价值的科学依据……经过以他为代表的科学家们近半个世纪的奋斗,中国海洋地质学终于在世界科学殿堂拥有了一席之地。

回首四十多年海洋地质学研究的荏苒岁月,今年七十岁的秦蕴珊认为自己是一位幸运儿:「我与同事们所从事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新的学科,我们写下了第一篇关于中国海洋地质的论文,搞了第一次全国海洋地质研究,这意味著所有的工作都是开拓性的,每走一步都是在创新。」

所谓时势造英雄,秦蕴珊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中国海洋学研究人员,无疑是特殊的历史背景赋予了他们机遇。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把握得住突来的机遇,成功往往垂青那些更有勇气并付出努力的人。

26岁的课题组组长

1956年,当23岁的秦蕴珊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地质工程师。然而9月6日,他被分到青岛,成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第一代海洋地质研究人员。从此,便与大海结下一世情缘。

当时中国海洋地质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连中文资料都没有,只有俄文资料。此外,海洋研究所还请了位苏联海洋学研究者来给他们进行指导。经过努力,他们终于建立了简陋的实验室与资料库。

无数次与大海打交道的秦蕴珊,对自己第一次出海经历记忆犹新:「1956年12月,海洋所租了一条旧渔船,载著刚分配来的20多名大学生,到海上体验生活。小船颠簸得天旋地转,人闷在船舱里。那滋味只有经过大风浪的人才能体会到。船靠码头,人上岸后还直摇晃。」

第一次下海,大海让秦蕴珊吃了点小苦头,但不久,它就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他,并赠给这个勤奋小伙子无数收获的喜悦。

海给他收获的喜悦

1958年中国正式开始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当时年仅26岁的秦蕴珊,担任了全国海洋地质课题组组长,在海洋地质研究行列中崭露头角。

在以后一年的时间里,秦蕴珊和他的同事们除了台湾海峡外,足迹踏遍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湾,中国海洋地质开始在他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整体。28岁那年,秦蕴珊蹲在一座旧庙的房檐下,完成了《中国陆棚海的地形及沉积类型的初步研究》,并于1963年发表。作为我国海洋地质第一篇全面论述中国海区海底状况的文章,《研究》具有奠基性的作用。这篇在当代中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纠正在国外关于中国海偏颇的理论,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后,他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与专著,都在同行中产生了共鸣。

正当秦蕴珊在海洋地质研究中开始渐入佳境时,「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而来,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八个月,隔离审查,他的研究也被搁置了。十年的磨难并没有打垮他的意志,如今回想起那段时光,他带些调侃地说,到今天已经是七十岁的人了,依旧身板硬朗,声如洪钟,全拜1976年被下放到青岛偏僻山区劳动所赐。而在被批斗被审查的日子里,别人都在搞政治斗争,他却「偷得浮生半日闲」,潜心阅读大量专业书籍,在科学圣殿里默默耕耘。

厚积薄发 研究进入新阶段

文革结束后,国家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科学界迎来了春天。沉寂十载的秦蕴珊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厚积薄发的他,对我国海洋地质与海洋沉积学的研究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1982年之后,中国海洋学研究逐渐加强了与国外同仁的交流与合作,他多次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为首席科学家出访过美、日、英、俄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合作与讲学,在国际海洋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科学一号」考察船满载中国海洋学家两次访问韩国,将黄海东西两半部研究合二为一,其研究成果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科学财富。

为中国海洋地质建框架

在秦蕴珊大学时代,有一位叫袁复礼的老师,对他一生的研究影响深远。从事海洋地质研究四十年,他一直牢记老师的教诲,小处著手,大处著眼,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开拓性的思维与宏观角度,为中国海洋地质与海洋沉积构画了一个基本框架:

他在中国最早推出和建立了陆架的沉积模式,从宏观上阐明了沉积分布的空间格局,并以此为根据,划分出了两个形成不同,和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内陆架沉积与外陆架沉积;他用大量的实测资料编绘了我国第一张完整的陆架沉积类型图,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他还率先研究了悬浮体的变化并论证了现代黄河入海物质迁移、扩散及其对黄渤海的影响范围及强度;他第一个提出了中国陆架自末次冰期以来的演化过程,及其与相关沉积作用间的关系,并划分出了泛大陆阶段、青年期陆架、壮年期陆架、现代陆架等四个不同的演化阶段,论证了海浸和海退的速度差异对陆架演化的影响;为了深入研究边缘海的沉积作用,他又首次对冲绳海槽的浊流沉积和火山沉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这两类沉积的地理分布;他与同事们进行的海洋灾害地质研究,为我国海洋石油开发的前期工作提供了极具实用价值的科学依据……

四十年来,他发表科学论文近六十篇,主编专著四部,在海洋沉积领域内,国外引用的中国人文献中,他的文章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经过以他为代表的科学家们近半个世纪的奋斗,中国的海洋地质学终于在世界科学殿堂拥有了一席之地。

不遗余力 提携后生

当年秦蕴珊初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时,和他一起从事海洋学研究的只有二十几人。这二十几个人就像中国海洋学研究的种子,四十年来四处生根发芽,形成如今蔚为壮观的中国海洋地质科学研究群体。

一九八三年,他大声疾呼:「要有铺路的精神,以选拔新秀、提携后生为己任」。到今年他已为国家培养了十一名海洋科学博士。他们大多已成为各学院海洋研究的中坚力量。

情书被毁 抱憾终生

白发苍苍的秦蕴珊,至今仍念念不忘与爱人年轻时所写下的一摞厚厚情书,在文革中被付之一炬的往事。这,成为他人生中一大遗憾。

秦蕴珊、陈丽蓉夫妇是海洋所少有的双博士生导师,他们在事业与家庭中互相扶携的故事,在科学界传为佳话。

他和陈丽蓉是地质学院同窗好友。1956年,两人同时被选拔到苏联留学,由于未通过政治审查,他没有成行,被分配到青岛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工作。就在陈丽蓉赴苏留学前夕,两人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

在陈丽蓉四年的留学生涯中,两人一周一封情书,从未间断。1962年,陈从苏联获副博士学位回国,两人的爱情马拉松也到了终点,在北京结婚。因此留下厚厚一摞情书。文革期间,他被关进了牛棚,情书竟被烧掉了。如今每提及此事,他依旧感到深深的遗憾。

秦蕴珊院士小档案

1933年6月出生于渖阳,原籍山东掖县。

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副所长、党委书记、所长。现任研究所研究员、学位委员会主席,《海洋与湖沼》学报主编,《海洋科学》中英文版主编。

198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8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被韩国仁荷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