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科考女首席韩喜球:只要身体允许 时刻准备起航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12:07:58 

2008 韩喜球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2007年,中国大洋第19次考察,韩喜球作为中国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领航”第三航段科考任务。从事海洋地质研究工作21年,经历过连续航行数月的艰苦生活,是“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获得者,而她却把成功归结为“情商不错”。眼下,韩喜球即将再次起航印度洋,再次迎接新春于茫茫深蓝。

“我的情商不错。”在海上创造了辉煌战绩的韩喜球,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原因。

乐观、始终保持好奇心、对工作满怀热情、做事严谨,在与韩喜球交谈时,这些性格特点很容易被察觉到,韩喜球将它们统称为“情商”。

韩喜球,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先后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国家级荣誉和奖励。她创造或参与创造了多个“第一”:中国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参与中国首次大洋环球科考担任首席科学家助理、多次带领科考队伍调查印度洋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并取得重要发现……

韩喜球到海洋二所从事海洋地质研究工作已21年,曾多次到德国和美国多个海洋研究机构和大学留学和合作研究。丰富的跨领域知识构架,对她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工作大有裨益。

好奇心和热情,使韩喜球除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和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外,还在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大洋多金属结核和海山富钴结壳资源等国际前沿研究领域也取得了骄人成果。

与大洋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2005年。韩喜球参加了中国首次大洋环球科考,并第一次在海上过春节。问起在茫茫大洋上过春节的感受时,韩喜球笑着说:“让孩子过一个没有妈妈的春节,也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2007年,韩喜球38岁。中国大洋第19次考察,她作为中国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领航”第三航段科考任务,同时在第二航段中再次担任首席科学家助理。

说起在船上的工作,韩喜球坦言“非常辛苦。”在船上一待就是两个月,绿色蔬菜稀缺、通讯不便、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特别是作为首席科学家,工作压力非常大。不分昼夜,对讲机始终随身带,睡眠时间支离破碎,有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遇到恶劣的天气状况,甚至有生命危险。

这次考察,收获颇丰。第二航段中,发现了西南印度洋中脊上第一个海底“黑烟囱”,实现中国人在该领域“零”的突破。第三航段中,共发现了4处海底热液活动区,采集到大量多金属硫化物、海底玄武岩和来自地幔的橄榄岩样品,为我国后续发现热液喷口并找到海底多金属资源奠定了基础。

2008年,韩喜球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这一奖项是世界女性诺贝尔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在中国的延伸,韩喜球也因此“一举成名”。

鲜花掌声面前,韩喜球没有迷失方向。近十年里,她依旧靠着“高情商”,高负荷地“运转”着。

2012年,我国在西南印度洋国际海底区域拥有了1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韩喜球和她的团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韩喜球正着手准备新的印度洋航次。制定航次实施方案,明确航次目标和任务、航次调查设备的准备……一系列前期工作庞大而烦琐。她说:“明年又要在船上过春节了。”

韩喜球还是浙江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的兼任教授和博导,手下有3名硕士研究生和2名博士研究生。新的航次起航时,韩喜球会带上她的学生们一同前去。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韩喜球也想“借借年轻人的光”,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打算什么时候不出海?没有考虑过。我对年龄没概念。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一直会有新航次。”(记者 姚改改)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